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市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薛强:与大陆相比,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的国文(华文)课堂教学仿佛另辟出一种模式,执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搞噱头和说教,不用一些虚幻的东西,上课能直奔正题,活动能群策群力,展示能见仁见智,哪怕显拙有漏,也是着眼一个“实”字。
在台湾台中市教育大学参加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我对由台湾、香港及新加坡所展示的四节阅读教学课印象深刻,与大陆相比,仿佛是另辟出一片阅读的模式,教师的设计精到且实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其进行一番深入的模演与推思,对大陆的教学能提供有力的借鉴。
由台中市国光国民小学陈桂芬老师执教的阅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由香港圣公会青衣主恩小学汤芷珙老师执教的《阅读能力训练》、由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林季华老师执教的阅读《走上美好人生路》以及由高雄市旗山国民中学丁雪美老师执教的阅读文言文《楚人养狙》,这四节课的阅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阅读群体涉及大陆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二学段——第四学段。其特点与优势显而易见:一是选取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例文引导学生学习;二是精心的预设为鲜活的生成服务,不拘泥在教案的条例中;三是注重学习层次的自然衍进,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的认知习惯;四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运用知识探究问题。海外的中小学华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形成这样鲜明的特色并非朝夕之功。这体现了执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搞噱头和说教,一切遵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学习进步为要。这些特色都体现着海外华语文教学——
理念更务实
当今语文阅读教学有两大综合评价机制,即“PIRLS”和“PISA”。前者是由IEA(国际教育成就评鉴协会)举办的,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的国际性的评量,并希望借由评比结果,作为各国改善阅读教学及促进阅读能力的参考;后者是一个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对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试题内容涵盖不同种类的文字内容,测验学生在阅读这些文体之后,是否能充分达成不同种类的阅读任务。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是其中的测评对象,且在每次测评中都能名列前茅。按照“考试即为指挥棒”的说法,这样具有效度和区分度的测评,一定能对当地的华语文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于是,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实效,看到了课堂上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学以致用的体现。
内地的教师在设计时,多在教学语言、课堂结构乃至板书布局上下功夫,希望每句教学语言都展示精彩,希望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如此,我们听到了太多的废话,看到了太多的表演,而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却很难说明。海外华语教学似乎不用那些虚幻的东西,上课能直奔正题,活动能群策群力,展示能见仁见智,哪怕显拙有漏,也是着眼一个“实”字。
从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的四个阶段:即提取特定的观点、推论、诠释并整合讯息和观点以及检验或评估文章的特性,以期达成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有效提取并处理相关信息这一能力目标。理念指导行为。务实的理念一定能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学方面。这就像不同级别的武术对垒,初学者往往用花拳绣腿来对应以无着胜有着的高手,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花哨的课堂只着眼于学生学得热闹,听似琅琅书声,看似群情激奋,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却是有些教师无暇顾及的。学习就应该是扎扎实实的事情,独立的阅读也应该从静静的读书、深深的思考开始,课堂太热闹了不利于学生的苦思冥想。
理念指导着教学行为。高雄市丁雪美老师教读《楚人养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个“实”字。学生学习《楚人养狙》有三点不易:一则是对文言文的理解,二则是对故事寓意的提炼,三则是如何联系当下生活。我们看到丁老师较合理地安排课堂上的教和学:用《螳螂捕蝉》《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来提起对文体的回忆;用作者郁离子来联系写作背景和立意,明确“以术使民”的弊端;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形象“狙公、老狙、众狙、小狙”以分别对应了解统治者的自私和不劳而获,官僚的因循敬安,百姓的盲目相安及革命者的洞察真相。在这实实在在的课中,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五个步骤的学习过程:掌握关键字词深入理解文本;理解文本脉络推展进一步整合概括;推论寓言寓托之意;由文本推论人物性格;针对文本反思当下,联系社会。我们相信,凡是扎扎实实经历了这一学习过程的人,都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并有所感悟。
阅读教学并非多多益善,一股脑地“阅读”太多的文字有填鸭之嫌,阅读教学亦并非无序可抓,如果打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幌子,任由学生盲人瞎马般地误撞,势必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光。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认知——
阅读需素养
何谓阅读素养?较权威的解释是:一则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二则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三则能从阅读中学习;四则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五则由阅读获得乐趣。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普遍认为9岁(四年级)以前是儿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渡期,在这期间,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并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10—13岁(五 — 七年级)的儿童透过阅读大量吸收知识;13岁以上的青少年以功能性阅读为主,能因不同的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这种不同阶段对阅读的认识与操作需求,为我们研判相应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教师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面对学生时能够真正实施,却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文当作例子来进行细致有序的训练。9岁之前的学生由于心志和认知能力所限,由于是初读者,能够知其大要已属不易,若定位过高,势必有拔高之嫌。这阶段的学生,就着重训练他们最初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让他们明确,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自主学习来获得的。香港的汤芷珙老师在教读“童话”《恶梦枕头》一课时,就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特点:汤老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一股脑地让学生全文阅读,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逐段学习,并且不止一次地把想象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续写”下文,然后再通过印证和讨论来检测想象的合理性。这种忽略标准答案的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能起到较好的训练作用,可以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合理推论。在汤老师的课堂上,课文《恶梦枕头》只是个例子,教师所要做的,是借助于文本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须依据阅读策略去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尝试着阅读前的预测,再在阅读中验证自己的推想,然后在思考后修正对情节发展的推测。这其间不设标准答案,而是持之有故即可。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能够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文本中的新线索去想象新知识,这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它能够引导学生增加阅读兴趣,集中注意力并发展批判能力。因为拥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就是面对各种挑战的有利条件。但是,阅读不能全由着兴趣来,要让学生明确在学习阶段——
阅读是功课
兴趣产生爱好,爱好促进行动,行动形成习惯。而一旦习惯于去做某项事情时,这一过程便构成了一种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达成某种目标。因此,许多教师都会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教师想方设法地激发兴趣,甚至让学生由着兴趣和习惯来进行文本阅读。如此,我们就看到了许多低效的阅读,有的课堂四十分钟时间仅学很少的文字材料甚至只读、背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让学生由着性子来读某些文本,根本不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有的学习只是咿咿呀呀地重复着齐读某些句段,而对语言、语境、语感等的体悟却全然不见……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正确对待阅读的习惯的养成,没有珍惜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和有效思考的空间。
阅读是门功课而不能出于兴趣。何谓“功课”?一般是指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课业,同时亦可释为“为收到某种好的效果而需要做出的努力”。既是功课,就必然体现着教师适宜地设计和周到的组织,就要有合理的学习安排和较系统的训练。学生作为求知者,缺乏学习的自觉和效率,需要教师的指导与鞭策。台中市陈桂芬老师的朗读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她与学生使用的文本是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她的设计理念有三:一是透过朗读,了解文章的精、气、神;二是籍由语词,明白文句的组合;三是利用句读,表情达意。通过课堂,我们能够感受到陈老师以朗读为本,帮助学生体会语句的情感和轻重快慢(抑扬顿挫),以训练为线,对阅读行为进行分步练习。这样的课堂是有技术含量的,它不是让学生重复某种诵读方式。
来自新加坡的林季华老师教读《走上美好人生路》一课,更是在研习功课上下足了功夫。文本选得很好,堪为议论文篇章和段落学习的范本:论点鲜活明确,行文简洁明快,“总—分—总”式的结构明晰,涵概古今中外的名例和熟语构成的论据明畅,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式明晰可鉴。林老师在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理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后,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自得之中,而是创设一个“售旗日——做社区服务”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尝试着提炼论点,组织论据,尝试议论。如此讲练结合,既巩固了所学功课,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可谓学以致用的范例。
我们倡导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也不能让学生仅凭兴趣随意学习。把阅读当作功课,就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就要训练学生独立提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并帮忙寻找质疑寻津的途径,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才是做功课呀!
面对当下海样的文章,开卷有益的观点早已受到挑战,如果仍然不分优劣、不顾方法、不讲实效地指令学生盲目阅读,那么学习于人何益?何用?我们不倡导书橱式的储备和鹦鹉般的宣讲。因此,要在如何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方面做功课,下功夫,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大陆之外的华语文教学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值得我们细细体察,好好学习。
在台湾台中市教育大学参加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我对由台湾、香港及新加坡所展示的四节阅读教学课印象深刻,与大陆相比,仿佛是另辟出一片阅读的模式,教师的设计精到且实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其进行一番深入的模演与推思,对大陆的教学能提供有力的借鉴。
由台中市国光国民小学陈桂芬老师执教的阅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由香港圣公会青衣主恩小学汤芷珙老师执教的《阅读能力训练》、由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林季华老师执教的阅读《走上美好人生路》以及由高雄市旗山国民中学丁雪美老师执教的阅读文言文《楚人养狙》,这四节课的阅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阅读群体涉及大陆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二学段——第四学段。其特点与优势显而易见:一是选取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例文引导学生学习;二是精心的预设为鲜活的生成服务,不拘泥在教案的条例中;三是注重学习层次的自然衍进,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的认知习惯;四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运用知识探究问题。海外的中小学华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形成这样鲜明的特色并非朝夕之功。这体现了执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搞噱头和说教,一切遵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学习进步为要。这些特色都体现着海外华语文教学——
理念更务实
当今语文阅读教学有两大综合评价机制,即“PIRLS”和“PISA”。前者是由IEA(国际教育成就评鉴协会)举办的,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的国际性的评量,并希望借由评比结果,作为各国改善阅读教学及促进阅读能力的参考;后者是一个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对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试题内容涵盖不同种类的文字内容,测验学生在阅读这些文体之后,是否能充分达成不同种类的阅读任务。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是其中的测评对象,且在每次测评中都能名列前茅。按照“考试即为指挥棒”的说法,这样具有效度和区分度的测评,一定能对当地的华语文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于是,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实效,看到了课堂上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学以致用的体现。
内地的教师在设计时,多在教学语言、课堂结构乃至板书布局上下功夫,希望每句教学语言都展示精彩,希望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如此,我们听到了太多的废话,看到了太多的表演,而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却很难说明。海外华语教学似乎不用那些虚幻的东西,上课能直奔正题,活动能群策群力,展示能见仁见智,哪怕显拙有漏,也是着眼一个“实”字。
从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的四个阶段:即提取特定的观点、推论、诠释并整合讯息和观点以及检验或评估文章的特性,以期达成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有效提取并处理相关信息这一能力目标。理念指导行为。务实的理念一定能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学方面。这就像不同级别的武术对垒,初学者往往用花拳绣腿来对应以无着胜有着的高手,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花哨的课堂只着眼于学生学得热闹,听似琅琅书声,看似群情激奋,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却是有些教师无暇顾及的。学习就应该是扎扎实实的事情,独立的阅读也应该从静静的读书、深深的思考开始,课堂太热闹了不利于学生的苦思冥想。
理念指导着教学行为。高雄市丁雪美老师教读《楚人养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个“实”字。学生学习《楚人养狙》有三点不易:一则是对文言文的理解,二则是对故事寓意的提炼,三则是如何联系当下生活。我们看到丁老师较合理地安排课堂上的教和学:用《螳螂捕蝉》《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来提起对文体的回忆;用作者郁离子来联系写作背景和立意,明确“以术使民”的弊端;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形象“狙公、老狙、众狙、小狙”以分别对应了解统治者的自私和不劳而获,官僚的因循敬安,百姓的盲目相安及革命者的洞察真相。在这实实在在的课中,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五个步骤的学习过程:掌握关键字词深入理解文本;理解文本脉络推展进一步整合概括;推论寓言寓托之意;由文本推论人物性格;针对文本反思当下,联系社会。我们相信,凡是扎扎实实经历了这一学习过程的人,都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并有所感悟。
阅读教学并非多多益善,一股脑地“阅读”太多的文字有填鸭之嫌,阅读教学亦并非无序可抓,如果打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幌子,任由学生盲人瞎马般地误撞,势必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光。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认知——
阅读需素养
何谓阅读素养?较权威的解释是:一则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二则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三则能从阅读中学习;四则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五则由阅读获得乐趣。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普遍认为9岁(四年级)以前是儿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渡期,在这期间,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并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10—13岁(五 — 七年级)的儿童透过阅读大量吸收知识;13岁以上的青少年以功能性阅读为主,能因不同的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这种不同阶段对阅读的认识与操作需求,为我们研判相应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教师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面对学生时能够真正实施,却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文当作例子来进行细致有序的训练。9岁之前的学生由于心志和认知能力所限,由于是初读者,能够知其大要已属不易,若定位过高,势必有拔高之嫌。这阶段的学生,就着重训练他们最初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让他们明确,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自主学习来获得的。香港的汤芷珙老师在教读“童话”《恶梦枕头》一课时,就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特点:汤老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一股脑地让学生全文阅读,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逐段学习,并且不止一次地把想象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续写”下文,然后再通过印证和讨论来检测想象的合理性。这种忽略标准答案的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能起到较好的训练作用,可以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合理推论。在汤老师的课堂上,课文《恶梦枕头》只是个例子,教师所要做的,是借助于文本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须依据阅读策略去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尝试着阅读前的预测,再在阅读中验证自己的推想,然后在思考后修正对情节发展的推测。这其间不设标准答案,而是持之有故即可。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能够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文本中的新线索去想象新知识,这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它能够引导学生增加阅读兴趣,集中注意力并发展批判能力。因为拥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就是面对各种挑战的有利条件。但是,阅读不能全由着兴趣来,要让学生明确在学习阶段——
阅读是功课
兴趣产生爱好,爱好促进行动,行动形成习惯。而一旦习惯于去做某项事情时,这一过程便构成了一种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达成某种目标。因此,许多教师都会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教师想方设法地激发兴趣,甚至让学生由着兴趣和习惯来进行文本阅读。如此,我们就看到了许多低效的阅读,有的课堂四十分钟时间仅学很少的文字材料甚至只读、背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让学生由着性子来读某些文本,根本不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有的学习只是咿咿呀呀地重复着齐读某些句段,而对语言、语境、语感等的体悟却全然不见……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正确对待阅读的习惯的养成,没有珍惜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和有效思考的空间。
阅读是门功课而不能出于兴趣。何谓“功课”?一般是指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课业,同时亦可释为“为收到某种好的效果而需要做出的努力”。既是功课,就必然体现着教师适宜地设计和周到的组织,就要有合理的学习安排和较系统的训练。学生作为求知者,缺乏学习的自觉和效率,需要教师的指导与鞭策。台中市陈桂芬老师的朗读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她与学生使用的文本是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她的设计理念有三:一是透过朗读,了解文章的精、气、神;二是籍由语词,明白文句的组合;三是利用句读,表情达意。通过课堂,我们能够感受到陈老师以朗读为本,帮助学生体会语句的情感和轻重快慢(抑扬顿挫),以训练为线,对阅读行为进行分步练习。这样的课堂是有技术含量的,它不是让学生重复某种诵读方式。
来自新加坡的林季华老师教读《走上美好人生路》一课,更是在研习功课上下足了功夫。文本选得很好,堪为议论文篇章和段落学习的范本:论点鲜活明确,行文简洁明快,“总—分—总”式的结构明晰,涵概古今中外的名例和熟语构成的论据明畅,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式明晰可鉴。林老师在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理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后,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自得之中,而是创设一个“售旗日——做社区服务”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尝试着提炼论点,组织论据,尝试议论。如此讲练结合,既巩固了所学功课,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可谓学以致用的范例。
我们倡导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也不能让学生仅凭兴趣随意学习。把阅读当作功课,就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就要训练学生独立提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并帮忙寻找质疑寻津的途径,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才是做功课呀!
面对当下海样的文章,开卷有益的观点早已受到挑战,如果仍然不分优劣、不顾方法、不讲实效地指令学生盲目阅读,那么学习于人何益?何用?我们不倡导书橱式的储备和鹦鹉般的宣讲。因此,要在如何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方面做功课,下功夫,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大陆之外的华语文教学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值得我们细细体察,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