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毁灭中的永恒“商业”价值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开门四条路:做小,做死,收购别人,被人收购,不外乎这些可能性。
  所以最后留下的企业只有两种,其一是长寿企业,小而专;其二是领袖企业,大而强。小而专的企业要自食其力,一不贷款,二不融资;大而强的企业要融资融智,一缺人才,二缺资金,所以是“用别人的钱赚别人的钱”。
  有趣的时,最早见诸于文字的富人定义是:富人就是负债的人。正是因为这个道理,金融市场才会产生并发展至今,教科书上,金融市场的定义是:资金从多余者向短缺者转移的市场。这代表财富领域的现实悖论:穷人不担风险,所以钱再少也有余钱;富人承担风险,钱再多也永远不够。商业银行创造了金融市场,把普通人手中的余钱汇聚成河,流向企业家去挑战风险,从而驱动了风险财富的产业化。
  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蜕变
  小而专的企业可以是纯粹的实体经济,大而强的企业却离不开虚拟经济。小而专的企业追求生存发展主要靠劳动财富,不仅员工在劳动,老板也要劳动,所以有了一个英文词:“Working Boss”。大而强的企业追求创新成长,不创新毋宁死,所以对创新企业而言:“风险是财富之母,思想是财富之父”。企业家驱动创新有两大资源,其一是团队,其二是创意,所以“创业”=创意+敬业。
  区分两种企业的生存之道,才能正确理解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重复着一句老生常谈: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个理论似是而非,错在对金融一概而论,误以为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如皮肤和毛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实,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只是一个层次,古往今来,金融业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代:第一代源于唐宋,是高利贷金融,因宋代流行月息三分而被称为“三分利”。可想而知,月息三分的高利贷还能定义为“服务”吗?所以说,在高利贷金融的产业链中,金融绝非服务商而是吸血鬼,可称之为“吸血鬼金融”。第二代金融源于荷兰,是银行金融。银行金融创造了两个里程碑,其一是金融市场,让穷人的闲钱转变为对富人的贷款;其二是信用资产,让全社会的资产总量迅速放大,但越来越高的比例并非实体资产,而是负债资产。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负债当资产。所以在银行金融的产业链中,金融创造了信用的产业化,从而升级为实体经济的信用服务商。第三代金融源于美国,以1792年5月17日在纽约曼哈顿华尔街签署的“梧桐树协议(Buttonwood Agreement)”为起点,美国人创造了证券金融。证券金融最伟大的贡献是把企业变成了商品,商品化的企业以投融资为核心,实体经济从此开启了企业家和投资人的时代。证券金融业创造了一个标准化的企业成长模式:投资先行,融资驱动,市值导向。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实体经济的附庸(信用服务商)升级为实体经济的主宰(创新驱动者)。
  毁灭与创新的辩证法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一个著名的概念——“创造性毁灭”,创新一方面带来新的产品与服务,一方面又在毁灭旧有产品与服务。新旧交战,引发经济的周期性变化,金融危机和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
  这种既创造又毁灭的现象,被熊彼特称之为“创造性毁灭”。这些活动决定着产业和企业的存亡兴衰。而如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的是,原来仅仅是辅助作用的证券金融业却成为了其中的主宰,并扮演了微观意义上实体经济商业价值转换载体不断变幻的重要推手,也正是这个行业,成为了商业活动最贴近的见证者。
其他文献
眼下Uber确实需要一位像科斯罗萨西这样的领导人对规则拥有敬畏之心同时又能在制度之下游刃有余  炎夏,美國旧金山Uber总部,一次全体员工会议即将开始。  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Khosrowsh-ahi)深深吸了一口气,马上就要发布他取代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成为Uber新CEO的消息了,全世界的目光似乎都将聚焦在他身上。毕竟他所接管的不是一家普通企业,而是硅谷
对于中国经济一季度7%的增长,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用了雷同的标题——中国一季度GDP增速创下六年来的新低。这种粗浅的、对不同经济周期的数字进行简单对比的做法,既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逻辑,也有严重的误导。  事实上,在今年国际国内环境极其复杂,各种不确定性远超预期的情况下,一季度7%的增长,已属不易。这绝不是一个很差的数据,这是一个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潜力下可以达到的很高的速度,如无水分,应该为这种
“互联网+”转型的“道、法、术”  IT是企业转型的关键支撑,信息化背后,是从IT思维到DT思维(即大数据思维)的演变。而DT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做好用户画像、智能推荐和云端服务。  以往,企业在做知识管理时,都是以IT部门为客户,而现在该是思考怎么延伸至每一个用户的时候了。特别是随着员工形态的变化,员工不一定是为我所有,但一定要为我所用。畅销书《失控》,在我看来其背后的寓意是企业正在从失控走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