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国家和国家之间交流日益增加的今天,文化差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其融入英语教学中,让文化差异与教学很好地结合,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及相关文化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会符合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上手能力更强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学
地域不同则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为什么西方的笑话不能逗乐中国人?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却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差异。在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高职日常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注意语言的讲授而忽略有关的文化知识,这就造成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交际中却常会冒犯对方,导致双方的不愉快。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但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沟通。这一切都证明,教师应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融合,首先我们就应该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对语言的了解,与此同时,语言则会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我们在地域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差异。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才会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由此可见,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语中与水产、航船相关的词语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缘木求鱼);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涉及生产劳动方面的词语就特别多,比如英语中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搬或运”这个动作,但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如扛、挑、担、抬、提、挎等。此外,汉语中我们常用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会说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马)呢?原因是中国人一般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这些都体现出生产劳动给两国文化带来的差异。
(三)风俗习惯
1.称谓、称呼及敬语谦词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少。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从而也产生了权力和义务上的不同,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时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国家人们认为这样是非常得体而又亲切的,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样的做法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西方,他们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汝、尔、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语。中国之所以敬语谦词如此多也是源于我们的礼仪制度和中国人传统的等级观念,它要求人们跟长辈、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同时,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在我国谦虚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如不使用,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2.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或家庭情况等问题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国家,集体主义观念强,所以中国人很可能会问及这样的问题,以示对别人的友好和关心。例如,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每个月工资多少?”“你家有几个孩子?”等。而因为西方气候易变,所以见面经常讨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不会问及隐私问题,这些问题会令他们尴尬,难以回答。
(四)历史典故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如果我们对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时候就会很难理解对方,很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英美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如莎翁的作品、《圣经》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五)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语法形式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有时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没人管你”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句间关系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二、文化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语言学习才会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的渗透。
(一)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随时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政治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为更好地学习英语铺平道路。例如,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推广,国外的节日也越来越被我们国人所接受。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教师可以就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讲有关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来历以及这方面的习俗,这样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而且能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英语电影、图片等,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接触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更为地道的英语。如,带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一段优秀的电影片段可以帮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学到很多可以随时运用的英语精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1.找出电影台词中最切合实际生活的部分;2.反复听电影片段,并跟着模仿;3.疯狂操练,直至脱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点单词、口语要素和实用句子,举一反三,直至运用自如;5.话剧表演。
(三)注重英语俚语(American Idioms)的传授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俚语正是这些文化内涵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俚语很多时候不容易被理解,导致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随时随堂讲授,要求或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此外,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与时间,这样理解会容易些。
(四)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
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了中西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分析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到终身学习的本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关系密切,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设计者对语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有效的扩展和深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更理解本国的文化,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文化差异的传授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文化教育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真正融会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并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使英语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更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 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学
地域不同则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为什么西方的笑话不能逗乐中国人?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却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差异。在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高职日常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注意语言的讲授而忽略有关的文化知识,这就造成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交际中却常会冒犯对方,导致双方的不愉快。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但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沟通。这一切都证明,教师应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融合,首先我们就应该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对语言的了解,与此同时,语言则会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我们在地域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差异。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才会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由此可见,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语中与水产、航船相关的词语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缘木求鱼);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涉及生产劳动方面的词语就特别多,比如英语中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搬或运”这个动作,但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如扛、挑、担、抬、提、挎等。此外,汉语中我们常用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会说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马)呢?原因是中国人一般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这些都体现出生产劳动给两国文化带来的差异。
(三)风俗习惯
1.称谓、称呼及敬语谦词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少。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从而也产生了权力和义务上的不同,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时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国家人们认为这样是非常得体而又亲切的,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样的做法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西方,他们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汝、尔、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语。中国之所以敬语谦词如此多也是源于我们的礼仪制度和中国人传统的等级观念,它要求人们跟长辈、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同时,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在我国谦虚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如不使用,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2.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或家庭情况等问题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国家,集体主义观念强,所以中国人很可能会问及这样的问题,以示对别人的友好和关心。例如,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每个月工资多少?”“你家有几个孩子?”等。而因为西方气候易变,所以见面经常讨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不会问及隐私问题,这些问题会令他们尴尬,难以回答。
(四)历史典故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如果我们对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时候就会很难理解对方,很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英美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如莎翁的作品、《圣经》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五)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语法形式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有时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没人管你”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句间关系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二、文化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语言学习才会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的渗透。
(一)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随时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政治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为更好地学习英语铺平道路。例如,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推广,国外的节日也越来越被我们国人所接受。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教师可以就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讲有关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来历以及这方面的习俗,这样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而且能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英语电影、图片等,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接触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更为地道的英语。如,带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一段优秀的电影片段可以帮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学到很多可以随时运用的英语精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1.找出电影台词中最切合实际生活的部分;2.反复听电影片段,并跟着模仿;3.疯狂操练,直至脱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点单词、口语要素和实用句子,举一反三,直至运用自如;5.话剧表演。
(三)注重英语俚语(American Idioms)的传授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俚语正是这些文化内涵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俚语很多时候不容易被理解,导致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随时随堂讲授,要求或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此外,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与时间,这样理解会容易些。
(四)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
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了中西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分析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到终身学习的本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关系密切,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设计者对语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有效的扩展和深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更理解本国的文化,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文化差异的传授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文化教育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真正融会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并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使英语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更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