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就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培养层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通外语、精专业、重实践”作为培养目标,将外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思路。
  关键词: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涉外物流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11-02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物流本科专业的高等院共有311所,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260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51所。在物流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人才缺口巨大的大环境下,每年报考物流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然而我们培养出来的物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并未成为市场的“香饽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院校所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由于缺乏认真的市场调研,对物流市场的人才需要存在认识偏差,以致培养方向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些问题导致毕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因而不被市场所欢迎。
  近年来,一些外语院校按照以文学学科为主体,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纷纷增设了物理管理专业。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其外语教育背景,突出涉外物流专业的办学特色,明确市场定位,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学有所长的、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
  
  一、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优势分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这种物流国际化的态势对我国的高等物流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语院校具有强大的外语教育资源,在物流专业国际化教育方面,具有其他类型高等院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随着国际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和重要,社会对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的物流人才产生了迫切的需求,进出口贸易企业、合资、独资企业、专业物流企业、港口、机场、以及相关的政府行政机构等都对涉外物流人才求贤若渴。我国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些传统院校,如经济管理类、商业物资类和交通运输类等等,这些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虽各具特色和优势,但在涉外物流人才的教育方面却稍显不足。而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则恰好是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弥补了物流专业教育领域中的这一不足之处。
  因此,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依托自己的学科群体、发挥学术传统和教育优势,扬长避短,以涉外物流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国际物流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通外语、精专业、重实践”的迎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二、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过分强调外语语言学科群体优势,又要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毫无特色的情况。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可以从“懂”、“精”、“知”三个层次加以构建。
  1、“懂”基础
  “懂”是懂得物流运作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这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无论是以何种性质的高校作为学科背景而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其知识结构都不能脱离相应的行业特征。因此,像物流管理概论、运输管理、库存与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内容,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平台,是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的时绝不能忽视和遗漏的。当然,各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性质等情况,在学分、课时、授课内容等方面灵活调整。
  目前有一些院校过分强调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常常犯了忽视基础的错误,例如以商学为主的院校认为自己的优势是在市场营销方面,于是营销类的课程超过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二;外语院校花了3学年的时间来强调外语学习,仅仅在最后1学年简单开设一些物流专业课程。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不论何种类型的院校,不论培养哪一方面的物流人才,都应该把握物流专业教育的基础,否则就会失去物流专业教育的特征和意义。
  2、“精”专长
  “精”即“学有专攻”、“学有所长”,要求物流人才精通物流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或具备某一方面的专长。只有具备专长的物流人才才会受到社会的追捧,才会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也有一些院校试图培养全才,面面俱到,除了开设物流理论类课程外,营销类、财经类、法律类、管理类课程都有,各类知识平均用力,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专,这也不符合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不同类型的院校应该确定自己的所侧重的“精”的方面,强化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外语教育优势,突出“通外语、精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加强外语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外,还应当把培养的重心设定在涉外物流人才方面。因此,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等课程是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精”的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各院校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其他物流知识模块中添加涉外内容,如国际采购管理、国际物流项目管理等。
  3、“知”识面广
  现代物流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大系统,物流活动更是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客户和产品,为了更好的完成物流工作,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物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涉猎本专业以外的、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其他知识。因此,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贸易、法律法规等领域的知识也可以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加以考虑,充分体现物流专业教育的多元性、协调性和统一性。
  总之,在四年的专业教育中,前两年应打好物流专业的基础平台,重点放在“懂”的层次上,同时兼顾“知”的层面。有了“懂”的基础,在后两年中,通过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一方面向“精”的方向发展,学有所专,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近一步向“知”的方向延伸,拓宽知识面,朝复合型人才迈进。
  
  三、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由于物流专业应用性明显的特点,高校的物流教育应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因此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内容,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安排实践环节时,为了突出其涉外特色,除了开设常规的物流相关实验、实训、实习外,应重点考虑国际物流流程、外贸单证处理、国际货代业务等实践内容,可建立数字化模拟实验室进行校内的实践锻炼,也可在课堂上利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进行。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的时候,外贸企业、货代企业、港口、机场及某些政府机构等具有涉外业务的单位应作为重点考虑对象。
  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联动办学,这是一种优势非常明显的办学模式。学校与一个或者多个企业联办物流管理专业,学校主要负责制订教学计划、招生、组织教学,并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联办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必备软、硬件资源,并参与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学生毕业后接受企业的挑选。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利用企业资源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早的深入到实际工作情景中,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人才,实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院校可参考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合作企业对口培养、输出涉外物流人才。
  
  四、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与本科以上及本、专科教育相对应。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强调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中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重在系统化管理和经营能力,低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则是注重实操技能。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导向不同,因而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安排等方面都必须随之调整,这是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物流整体水平不高,目前社会对涉外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集中于具体的工作环节或岗位,因此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突出“有的放矢”原则,首先应定位于中、低层次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重点课程及实践环节应落在物流基础理论及技能方面,可适当减少一些方向性、前瞻性、规划性的高层次课程的课时数、内容或难度,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随着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软硬件条件的完善,以及我国物流大环境的改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可逐步向较高层次递进,由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向复合型、研究性发展,逐步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提升物流专业的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形成培养类型与层次的多样性组合,全方位的满足社会需求。
  
  五、结语
  
  外语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对物流专业的学科性质正确认识,根据物流行业的人才结构和需求,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确定培养目标,将外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既把握住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技能体系中共性的一面,又依托自身外语语言学科群体、发挥学术传统和教育资源优势,夯实语言基础,突现专业能力,注重实操技能,培养“通外语、精专业、重实践”的迎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静,米红.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05)
  [2] 王亮,李世珣.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 2009(09)
  [3] 周艳军.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物流科技,2008(11)
  [4] 袁伯友.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储运,2008(01)
  作者简介:黄兰(1976—),女 ,汉,四川人,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研究。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校本教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有效的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不仅意味着自己在学校的教研中获得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研中的主题意识能够得到激发,主体地位能够得到确保。为此,娄塘学校积极探索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有效校本教研方式,而对跨学科协同校本教研方式的探索就是其中之一。跨学科协同校本教研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所涉及的学
期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孕育、实践、地位确立、大力发展的四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发展之路。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多年来也不断创新。实践中,如何调动政府、企业参与举办高职教
期刊
教育与环境是人类后天所必然接触的事物,这两者在人的成长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的,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当中生产、生活,对自然界进行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社会环境就是人这种改造实践的产物。正是在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实践中产生了教育,而教育反过来又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  一、“教育万能论”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了“教育万能
期刊
下面笔者围绕中小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目的意义,并借鉴我们开展《中小学参与式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做分析,将几年来进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以期探索进一步提高翔安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小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践意义  什么是教师“参与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参与者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
期刊
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被学校管理采用之后,如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对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校实行的绩效考核存在着没有完善的体系,缺乏公开公正,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因而严重地阻碍和削弱了对绩效公开、公平、公正考核。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建立健全完善机制基础上,注重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200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实行“并轨”招生,收费上学,以及各种原因,一些学生缴不起学费,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无法保障,因此在高校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经济困难生。这些学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资助,将面临辍学的危险,也是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盐城师范学院根据相关国家政策以及学校自身情况建立了有自身特色的
期刊
目前,学术界一直积极探索如何改革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提出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一些高校已经率先实施,如新疆、云南、江西、内蒙古等高校。  贵阳学院是贵阳市唯一市属普通本科高校。2004年,经教育部同意,由原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贵阳金筑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06年贵阳学院实行公共体育课选项教学,迈出了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公共
期刊
一、《黑暗的心》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黑暗的心》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经典之作。百年以来,批评家们试图从诸多层面来解读这部富有争议的作品。上世纪前半叶,人们往往从象征的神秘的角度来分析它,认为他记载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文明撞击。到了上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学术界认为《黑暗的心》是一部种族主义小说,人们反对其中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赛义德认为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宣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多次强调要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选修课程更应“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等。  大家常说“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这就是说,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个人的一种魅力,又是他的教学境界的一种真实体现。想要让
期刊
由于人的天性是教育的起点,关于人性的界定在教育领域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关于人性问题,孔子首先系统的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这直接阐明了孔子认为人天生的相似行和后天的可塑性。但对于人性更加深层次的剖析,孔子却少有提及。  而孟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言“性善”的儒学大师,他对于孔子人性观加以拓展和深化,使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成为了完整的理论。但是,孟子到底是沿着怎样的逻辑思路对孔子的人性论进行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