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的交情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xx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永涛
藏书人,悦书者,弱者眼中的弱者,强者眼中的愣头青,愚者眼中的愚者,智者眼中的无厘头,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

  之前有个关于李白和杜甫的段子很流行,大致是说杜甫写了那么多诗给李白,而李白却写了一首《赠汪伦》。于是,大家纷纷为杜甫委屈,“李白,你的良心会不会痛?”
  李杜诗歌往还的确不平衡。清代学者王琦编纂《李太白全集》,专门作了一个附录,蒐集诸家赠诗,其中杜甫15首,仅标题中列出李白名字的就有10首,什么赠李白、梦李白、忆李白、怀李白、呈李白、寄李白……春天里写《春日忆李白》,冬天里写《冬日有怀李白》,携手同游时就《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各在天涯时就《天末怀李白》……看來杜甫对李白,的确够深情。
  那李白呢?简诸《李太白全集》,除了存疑的《戏赠杜甫》之外,有两首诗可以确定是写给杜甫的,一首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从赠诗数量来看,3比15,不平衡,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解释这种不平衡。首先是两人订交时年龄地位不相埒,当时李白44岁,刚刚结束在玄宗皇帝身边“供奉翰林”的工作,已是名满天下的谪仙人;杜甫33岁,科举未中,诗名未立,诗圣的名号还需要再过四百年才被后人慢慢确立。更重要的一点,是两人的性格禀赋不一样,诗仙是出世的,对于人世间的感情比较超脱;诗圣是入世的,对于人世间的感情非常执着。梁启超说杜甫是“情圣”,杜诗很好地支撑着这个论断,亲情友情爱情,在杜集中所在多有,即以友情而论,不止对李白,杜甫对其他的朋友,比如高适、岑参、郑虔等都写有很多赠诗。反观李白,就很少写这样的“情”诗,甚至偶一措笔写到子女时,也是悬想孩子如何想念依恋自己这位父亲,而不是像杜甫那样总是思念妻儿。这种以我为主的性格,当然不会喋喋不休地念叨友情。
  所以,感情超脱、赠诗较少,并不意味着李白不重视杜甫这位朋友。清人杨伦《杜诗镜铨》里引用过清初学者李因笃对于杜甫赠李白诗的一些评论,比如论《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是“雅调亦近太白”,论《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是“同李白便类太白诗”,这似乎是说,有意识地模仿对方风格写作赠诗,是杜甫向李白致敬的一种方式。到了民国,顾随先生,也就是近来声名如日中天的叶嘉莹的老师,在《论李杜诗兼论李杜的交谊》中继承并发展了李因笃的观点。他说,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气象阔大,情绪沉郁,意境雄厚,是典型的杜甫风格;而杜甫《春日忆李白》则流畅飘逸,像极了李白的诗风。只有惺惺相惜,才有可能特意以对方风格互致敬意。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从赠诗质量来看,杜甫是远高于李白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都是杜甫写给李白的。当然,仅在描写友情这一点上衡量李杜的诗是不公平的,因为这种题材,对诗圣是本色当行,对诗仙来说却是勉为其难了。
其他文献
小时候,我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是一条潮湿、逼仄、没有路灯又漫长无比的只有一人多宽的胡同。大概是中考前的那段时间,有一天下晚自习,我一个人回家,走在那条逼仄的胡同里,迎着对面遥远微弱的灯光,看见了一个人的剪影。那个人越走越近,越近越能看得出是一个瘦高的男人,左手还提了很多东西。擦身而过的时候,他扶住了我的肩膀。至今我都还记得浑身的血液在一瞬间冷冻、凝固的感觉,我不敢扭头看他,那人说了句“一起走吧”,
撒切尔“投机”上大学    1942年,正值二战中期,英国高校弥漫着浓重的战争气息,许多本该上学的青年不是已战死就是正赶赴前线。偏偏那年,刚满17岁的玛格丽特决心要报考牛津大学化学系。  一天,玛格丽特拿着一道非常简单的化学题请教父亲,父亲耐心地讲解完,疑惑地问:“眼下战事正酣,你不觉得此时报考不合时宜吗?”玛格丽特毫不犹豫地说:“报考牛津是我的志向,每次机会都不能错过。”父亲接着问:“可化学并非
古语有云,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所以被称为“大喜”,是因为实现起来难度大,物以稀为贵,导致我们以为那时考个状元好像比登天还难。然而,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因为古代高考加分项比僵尸粉都多,一不留神你就是状元了。   都说现代是看脸的社会,但古代高考也看脸。   大明朝第一次全国考试的时候,草民郭翀轻轻松松答了个笔试第一,就等着面试了。朱元璋看着他的笔试卷子
美国局级干部什么样?他们为何来中国当学生?2012年4月27日,在第二届中美高级官员培训班上,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与来自美国政府、军方的13名局级干部进行了短暂的接触,记录了他们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跟美国官员一起上课    2012年4月23日,由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中美高级官员培训班正式开课,本次参加培训的主要是来自美国海军、国务院、国防部等部门的官员,他们的级别在美国公务员序
徐明被调查一事,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近年来,知名企业家屡涉经济大案,从2003年上海首富、农凯集团董事长周正毅被捕,到2010年中国首富、国美电器主席黄光裕锒铛入狱,“明星富豪”接二连三地倒下。“民营企业家频出大案”的现象引人深思,这给政府监管部门带来了哪些教训?为此,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办公室副主任刘小玄,中国企业家犯罪问题研究专家、律师王荣利。  环球人物杂
接地气的最高级别会议  尽管受关注程度很高,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涉及到经济工作的会议总会有些只知其名,不知其详。加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关注经济政策的宏观领域,而且会议级别又很高,人们难免感到会议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这个会议从准备到召开再到决策,都接着地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在每年的11月或12月召开,开会时间短则两天长则4天。虽然会期不长,但会议的准备可谓细致。每年七八月份,当一年的经济
“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我宁愿辞职也不会这么干”;“当你忘记了灯光,忘记了摄像机,忘记了一切,你就可以全神贯注地与每一个人交谈”;“我在施虐与理智的好奇之间很好地把握了平衡”……这些犀利的话语都出自一人之口,迈克·华莱士。  2012年4月7日,93岁的华莱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家养老院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位美国新闻界“教父”级人物走完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华莱士的辞世在美国引发强烈反响。《华盛顿邮报
他说,在编译局20多年,一直以尘世的学问为主,这次回到北大,会将更多精力转向纯粹的学术研究  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到俞可平这里被颠覆了。  在争取了两三年后,这位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辞职请求,终于在今年10月得到中央批复。半个月后,他如愿回到未名湖畔,履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通常情况下,舆论对于官员退休后兼职大学多有微辞,俞可平这样一个中管干部的辞官从学,却收获了如潮好评。中国经济体制改
这一天,我们穿上又破又脏的衣服,还有那一双破鞋子,刻意弄脏脸和手,然后来到大街上。我们在街上一个地方停下来,就在那儿等候路人经过。  一有外国军官经过,我们就会把右手向前伸直向他敬礼,然后伸出左手来乞讨。最常见的情况是,经过我们面前的军官没停下,或是没看见我们,或是看也不看我们一眼。  终于,有个军官停在我们面前。他说了一些话,但我们听不懂他的语言。他问我们一些问题,我们没回答,只是一动也不动摆着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5日,在纽约州联邦法院的法庭里,“基地”组织高级头目阿纳斯·利比(下文称利比)开始接受美国对他的审判。  本月初,利比在利比亚被美军特种部队“抓捕归案”,一周后被押送到美国。美方指控利比参与袭击美国在东非的大使馆。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附近发生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近5000人受伤。同月,美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遭爆炸袭击,造成11人死亡、70多人受伤。此后1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