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高中生“志愿服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课》在中学阶段的开设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转向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高中生要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指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如何在高中三年60课时的“志愿服务”中使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如何丰富和发展“志愿服务”的活动项目?如何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感恩和责任意识?如何让课程开发设计的精细化程度更高?关键问题是学校、实践基地和社会怎样做到三管齐下、紧密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实践育人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合力构建育人新生态,促进学生新成长。
二、目标与思路
基于实证调查,了解与把握我校“志愿服务”的特点及其实施的现状,针对实际问题与发展需求,探索农村城镇普通高中“志愿服务”多维实施的内容与途径、方法与策略,构建“志愿服务”实施的资源共享平台与推进保障机制,获得加強与改善“志愿服务”实施价值的新认识、新做法与新经验,为学校开展同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三、过程与方法
1.整合学校资源,开拓志愿者服务渠道
依托共青团组织,拓展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多样性。通过联系区、镇二级团委参与多个志愿者服务岗位:马拉松志愿者服务活动,保护母亲河,建设生态岛活动,净滩环保,捡拾垃圾,美化江堤;社保受理中心志愿者服务活动,向前来办理业务的人给予引导和帮助、整理社保资料等;爱心暑托班活动,为学生提供公益暑期看护服务,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拓展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社会反响好。
2.联合学校学生社团,实现全面动员
通过广播社、新闻社两个学生社团相互依托宣传,社团之间资源互补、全程合作。由新闻社编辑志愿者服务宣传和跟踪报道采访,由广播社予以广播动员并邀请志愿者到广播台和同学们聊一聊活动的感悟和收获。依托校园媒体的力量引导同学们关注志愿者服务,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同学投入志愿者服务中来。
3.发挥年级组、团委、学生会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针对学生数量多,活动次数多,岗位多的问题,各年级组设立年级总辅导员1名,各班班主任为辅导员,学生会、团委协助辅导员完成班级和年级的志愿者服务任务。总辅导员在岗位发布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特长、能力要求等进行筛选,由团委、学生会负责协调、统筹等,完成报名工作。活动前,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安全的教育。活动后,辅导员通过班团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反馈。
4.发挥典型示范效应,用榜样力量感召学生
学生踊跃参与志愿者活动,即使已经完成了规定的服务学时,少数学生服务超过了100学时,却仍然积极参与,体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多次活动中,典型涌现,例如爱心暑托班活动,由于志愿者服务岗位要求辅导小学生的作业,协助老师上课,所以参与者必须是成绩较好,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通过学校德育实践指导小组的甄选,有十五名同学选入志愿者岗位竞选,最终十名学生通过了服务单位的测试进入岗位服务,对于活动中典型事例,学校广播台、新闻社予以跟踪报道,广播社通过广播在校园中散播正能量。
5.扩大服务者参与面,拓宽志愿服务纵深度
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学校德育实践指导小组为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机会,确保做到“志愿活动月月有,学生参与人人行”。根据学生个性和能力分配服务岗位后,学生更愿意参与活动,新高一未注册博雅网的学生也无私奉献,积极投身到志愿者活动中。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学校德育实践指导小组联系了更多的志愿者岗位,增加了服务者参与社会各行各业的机会,扩大服务者参与面,拓宽志愿服务纵深度。
四、成效与思考
1.实践成效
(1)健全完备制度,强化运行保障。
我校在多年的“志愿服务”摸索中,形成了具有个性化、自主化的服务模式,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能做到使学生“乐儿好学,学有所长”,活动秉持以“奉献、友爱、互助、交流、进步”为宗旨,强化自主管理责任意识,培养了一批自主管理的志愿者,发挥了优秀志愿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2)树立指导意识,优化活动方案。
社会实践活动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那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老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活动方案,并对活动方案做必要的评估,因为好的方案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活动前向学生介绍一些活动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活动意义等。活动后要对活动进行交流、评估、反馈进一步优化活动方案。
(3)树立情感意识,建构积极的情感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经验性的课程更加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而在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凸显过程价值的关键。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实践活动的隐性目标,是课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实践活动的交流展示阶段,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他们在活动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们从各种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体悟到了交往的技巧而欣慰,这才是我们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最终价值所在。
2.发展思考
一是如何拓展更多的社会资源去发展学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二是如何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型成果进一步开发成校本课程?三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辐射引领作用?
《高中生“志愿服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课》在中学阶段的开设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转向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高中生要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指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如何在高中三年60课时的“志愿服务”中使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如何丰富和发展“志愿服务”的活动项目?如何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感恩和责任意识?如何让课程开发设计的精细化程度更高?关键问题是学校、实践基地和社会怎样做到三管齐下、紧密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实践育人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合力构建育人新生态,促进学生新成长。
二、目标与思路
基于实证调查,了解与把握我校“志愿服务”的特点及其实施的现状,针对实际问题与发展需求,探索农村城镇普通高中“志愿服务”多维实施的内容与途径、方法与策略,构建“志愿服务”实施的资源共享平台与推进保障机制,获得加強与改善“志愿服务”实施价值的新认识、新做法与新经验,为学校开展同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三、过程与方法
1.整合学校资源,开拓志愿者服务渠道
依托共青团组织,拓展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多样性。通过联系区、镇二级团委参与多个志愿者服务岗位:马拉松志愿者服务活动,保护母亲河,建设生态岛活动,净滩环保,捡拾垃圾,美化江堤;社保受理中心志愿者服务活动,向前来办理业务的人给予引导和帮助、整理社保资料等;爱心暑托班活动,为学生提供公益暑期看护服务,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拓展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社会反响好。
2.联合学校学生社团,实现全面动员
通过广播社、新闻社两个学生社团相互依托宣传,社团之间资源互补、全程合作。由新闻社编辑志愿者服务宣传和跟踪报道采访,由广播社予以广播动员并邀请志愿者到广播台和同学们聊一聊活动的感悟和收获。依托校园媒体的力量引导同学们关注志愿者服务,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同学投入志愿者服务中来。
3.发挥年级组、团委、学生会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针对学生数量多,活动次数多,岗位多的问题,各年级组设立年级总辅导员1名,各班班主任为辅导员,学生会、团委协助辅导员完成班级和年级的志愿者服务任务。总辅导员在岗位发布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特长、能力要求等进行筛选,由团委、学生会负责协调、统筹等,完成报名工作。活动前,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安全的教育。活动后,辅导员通过班团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反馈。
4.发挥典型示范效应,用榜样力量感召学生
学生踊跃参与志愿者活动,即使已经完成了规定的服务学时,少数学生服务超过了100学时,却仍然积极参与,体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多次活动中,典型涌现,例如爱心暑托班活动,由于志愿者服务岗位要求辅导小学生的作业,协助老师上课,所以参与者必须是成绩较好,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通过学校德育实践指导小组的甄选,有十五名同学选入志愿者岗位竞选,最终十名学生通过了服务单位的测试进入岗位服务,对于活动中典型事例,学校广播台、新闻社予以跟踪报道,广播社通过广播在校园中散播正能量。
5.扩大服务者参与面,拓宽志愿服务纵深度
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学校德育实践指导小组为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机会,确保做到“志愿活动月月有,学生参与人人行”。根据学生个性和能力分配服务岗位后,学生更愿意参与活动,新高一未注册博雅网的学生也无私奉献,积极投身到志愿者活动中。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学校德育实践指导小组联系了更多的志愿者岗位,增加了服务者参与社会各行各业的机会,扩大服务者参与面,拓宽志愿服务纵深度。
四、成效与思考
1.实践成效
(1)健全完备制度,强化运行保障。
我校在多年的“志愿服务”摸索中,形成了具有个性化、自主化的服务模式,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能做到使学生“乐儿好学,学有所长”,活动秉持以“奉献、友爱、互助、交流、进步”为宗旨,强化自主管理责任意识,培养了一批自主管理的志愿者,发挥了优秀志愿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2)树立指导意识,优化活动方案。
社会实践活动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那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老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活动方案,并对活动方案做必要的评估,因为好的方案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活动前向学生介绍一些活动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活动意义等。活动后要对活动进行交流、评估、反馈进一步优化活动方案。
(3)树立情感意识,建构积极的情感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经验性的课程更加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而在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凸显过程价值的关键。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实践活动的隐性目标,是课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实践活动的交流展示阶段,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他们在活动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们从各种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体悟到了交往的技巧而欣慰,这才是我们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最终价值所在。
2.发展思考
一是如何拓展更多的社会资源去发展学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二是如何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型成果进一步开发成校本课程?三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辐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