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教材第60页例1 、例2)。
  【教学目标】
  1、明白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激发兴趣
  1.猜谜语: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圆圆的皮儿薄,有红的有绿颜色好,拴在线上随风舞,抛手高飞天上飘。你猜猜是什么?老师这里有一些气球,现在,你任意说一个气球的号,老师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信不信,咱们试一试。
  2.猜颜色游戏(课件展示三组气球,每组按红黄紫蓝颜色排列)
  师:你说几号?猜对了没有?其实,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秘密了。
  【设计意图】:利用谜语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实践,感知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展示例1,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2.指名摆。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3.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他们的意思一样,但表达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出现剩余的情况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又能摆几盘呢?
  (2)(同桌合作,开始摆)板书:摆3盘,还剩1个。
  (3)质疑: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两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
  2.列算式表示摆的过程(剩下的一个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
  3.交流展示(谁来试着说一说。)规范余数写法。
  7÷2=3(盘)……1(个)3表示什么?1呢?
  4.质疑:谁能结合这幅图完整的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
  5.揭题:像这样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并说说每个数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为继续探究莫定基础。
  (1)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2)说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完成60页做一做第1题)
  6.练习。17个☆,2个2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17÷2=□(组)……□(个)(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小朋友们请看)
  三、观察对比,发现规律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1)(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1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如果有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
  (2)动手实践。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桌合作,用手中的小棒摆正方形并把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 □ 8÷4=2(个)
  ( )根
  2.交流
  (1)展示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谁先来试试?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 8÷4=2(个)
  9根 □□│ 9÷4=2(个)……1(根)
  10根 □□││ 10÷4=2(个)……2(根)
  11根 □□│││ 11÷4=2(个)……3(根)
  12根 □□□ 12÷4=3(个)
  (2)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摆的的结果吗?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16根能剩4根吗? 17根能剩5根吗?
  (4)归纳小结: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小結:刚才我们通过用小棒摆,列举出了算式。又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最后又进行验证。看来动手做一做、写一写,举例说一说,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数学、发现规律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又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四、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2.△÷7=☆……(?)小结: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4.△÷( ?)=☆……6,除数可能是( )。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进一步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五、释疑解惑,拓展升华
  1.释疑解惑。现在请小朋友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老师是怎样猜出气球颜色的。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猜一猜吗? 12号是什么颜色?你是怎样想的?谁能说说这个算式怎么写?12÷4=3(组)没有余数是第3组的最后一个,是绿色。17号呢?
  2.试试看,你能有多少种填法? 24÷( )=( )……( )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并突出了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其他文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各地坚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力开展绿色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对办好县域中小学教育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一、开展绿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
期刊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以宋词为主,《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教学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词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
期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揣摩文中所举事例,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字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严谨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期刊
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小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期,拥有良好的学习思考能力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益智器具是通过展开一些益智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能力、增长智慧的一种工具。常见的益智器具可分为巧推类、巧算类、巧拼类、巧解类、巧放类和巧组类等类别。  本文主要就巧解类器具对思维训练跟大家进行探讨。  一、巧解类器具的操作  捆仙繩、兄弟连、M扣、九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在文中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
期刊
一、有序原理概述  系统科学的“有序”是指信息量或组织化程度走向增加。在课堂教学系统中,讲清楚、学明白的过程为有序,讲授不清,迷惑不解的过程则为无序;而思维条理化,灵活变通,引申多向思维的过程为有序。  在系统学当中,系统走向有序的首要条件就是开放,一个开放的系统,一定会表现出系统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这样的系统最终也会趋于有序[2]。  在运用有序原理指导地理教学设计时,地理
期刊
用尺規作角教学设计
期刊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抓住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的所见、所闻、所思,倾诉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涌上心头的万千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全诗共有4个小节,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中。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5个生字。  2.抓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
期刊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聋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出现抑郁、焦虑、嫉妒、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如果不重视聋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着聋生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甚至给社会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聋生的心理变化,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心理。  一、聋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