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耐LAM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96例耐LAM的CH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给予ADV联合LAM,对照组给予ADV,疗程均为12个月,分别观察3、6、12个月时血清ALT复常率、HBV-DNA、HBeAg阴转率等指标。 结果 ALT复常率在3、6、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在3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HBe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药物反应。 结论 ADV联合LAM治疗耐LAM的CHB的临床疗效较单用ADV好,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治疗耐LAM的CHB患者首选方法。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08-02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持续存在和不断的复制,导致患者肝硬化甚至肝癌,规范科学的抗病毒治疗可改善CHB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应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耐LAM CHB患者48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耐LAM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门诊或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1]。其中男64例,女32例,年龄30~68岁,平均(46.3±9.9)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B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学标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保肝、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60666)10 mg,1次/d;治疗组: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H20030581)100 mg,1次/d,ADV10 mg,1次/d。两组均以12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3、6、12个月时血清ALT复常率、HBV-DNA、HBeAg阴转率等指标,并详细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表1)
2.2 不良反应
经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药物反应。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关键是抗病毒治疗,需长期用药,不能停药,但长期用药发生病毒耐药成为临床上关注的问题之一。LAM是核苷类似物,具有迅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价格便宜的优点,是治疗CHB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发现其具有很高的耐药率,严重者可导致CHB迅速进展,出现肝功能衰竭[2]。LAM治疗CHB 6个月后出现耐药性,耐药发生率达39%[3]。
ADV能直接抑制DNA多聚酶和多聚链终止作用从而抑制HBV复制。其作用于DNA多聚酶的不同靶点,其抗病毒的作用点与LAM不同,且其与LAM无交叉耐药性[4]。两药联合应用,既取LAM起效快的优势,又取ADV耐药低的特点[5]。
本研究结果显示:ADV联合LAM治疗CHB,ALT复常率在3、6、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在3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Be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用药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1):2-11.
[2] Chan HL,Wang VW,Tse CH,et a1.Early virulogical sup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maintained response to adefovir dipivoxil in lamivudine resistant chronic hepatitis B[J].Aliment Phannaeol Ther,2007,25(8):891-898.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4] 徐庆杰,梁智刚,和振坤.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10,18(7):58-59.
[5] 冯冰.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11-13.
(收稿日期:2011-12-14)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08-02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持续存在和不断的复制,导致患者肝硬化甚至肝癌,规范科学的抗病毒治疗可改善CHB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应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耐LAM CHB患者48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耐LAM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门诊或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1]。其中男64例,女32例,年龄30~68岁,平均(46.3±9.9)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B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学标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保肝、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60666)10 mg,1次/d;治疗组: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H20030581)100 mg,1次/d,ADV10 mg,1次/d。两组均以12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3、6、12个月时血清ALT复常率、HBV-DNA、HBeAg阴转率等指标,并详细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表1)
2.2 不良反应
经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药物反应。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关键是抗病毒治疗,需长期用药,不能停药,但长期用药发生病毒耐药成为临床上关注的问题之一。LAM是核苷类似物,具有迅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价格便宜的优点,是治疗CHB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发现其具有很高的耐药率,严重者可导致CHB迅速进展,出现肝功能衰竭[2]。LAM治疗CHB 6个月后出现耐药性,耐药发生率达39%[3]。
ADV能直接抑制DNA多聚酶和多聚链终止作用从而抑制HBV复制。其作用于DNA多聚酶的不同靶点,其抗病毒的作用点与LAM不同,且其与LAM无交叉耐药性[4]。两药联合应用,既取LAM起效快的优势,又取ADV耐药低的特点[5]。
本研究结果显示:ADV联合LAM治疗CHB,ALT复常率在3、6、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在3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Be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用药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1):2-11.
[2] Chan HL,Wang VW,Tse CH,et a1.Early virulogical sup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maintained response to adefovir dipivoxil in lamivudine resistant chronic hepatitis B[J].Aliment Phannaeol Ther,2007,25(8):891-898.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4] 徐庆杰,梁智刚,和振坤.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10,18(7):58-59.
[5] 冯冰.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11-13.
(收稿日期: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