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音乐教师关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不应该停留在笼统的认识上,需要教师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行动起来,把它真正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一、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音乐教育要符合学生的音乐接受心理,我认为要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就应先从学生音乐心理特征出发。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紧紧抓住和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个性、提高素质,培养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品质。
(一)学生贪玩、好动、活泼、热情。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认为音乐课宜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拍节奏、奏乐器、做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特征与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
(二)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
孩子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增加教学的内容和份量,采用综合课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上《京剧欣赏》这一单元时,先了解学生对京剧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导入,运用多媒体投影有关资料,并用音乐激起学生兴趣,再模仿京剧的唱腔和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如画脸谱,讲京剧故事,使学生在民族音乐的魅力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也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之所在。
(三)学生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学生一旦兴奋起来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往往忽略和意识不到纪律对他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低年级的学生尤为突出,许多音乐教师对这一问题感到头疼,在后来的总结中我发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这时候应给予合理的组织和引导,要求他们不能盲目乱动,那么教师可以自创一些口令,如:老师说1-2-3,学生说“坐端正”;老师拍:“嗒嗒”,学生回“嗒嗒嗒”,这样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又秩序井然。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合理引导,不要说语气过重的话。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动起来”
“动”是音乐课堂的调味品。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点是体现出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教师的“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很会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可见,教师在课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富有童真的语言打动学生。学生对音乐和语言有天生的好奇感,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要一板一眼的讲课,那样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要善于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2)通过讲故事,增设情景感染学生。在音乐课上,恰当的运用讲故事,更能抓住孩子的童心。
(3)课堂上,教师应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观摩过一节音乐课,教学内容是学习一首欢快活泼的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由于教师在范唱时没有动之以情,歌曲唱得索然无味,学生们听了也没有兴趣,从儿童内心来看并没引起对这首歌的欲望,后来尽管教师再三要求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但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试想,教师都没有用富于感情的演唱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又怎能做到寓情于歌呢?
(4)音乐教学中借助舞蹈的功能,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音乐,并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使教学目的得以延伸。例如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选活动中,在《中国古典舞》一课中,李铁老师在舞蹈概念的教学时,避开了枯燥的概念宣读,采用了教师随意把东西拿给台上的摄影师和教师用优美的舞蹈动作递给摄影师两种方式,让学生来判断哪个是舞蹈,既幽默又直观。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原有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2.学生的“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进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迸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曾经看过一则电视广告,上课的时候老师提了个问题:“请问同学们,雪化了是什么呀?”有同学说雪化了是水,有的说雪化了什么也不是,然而有个女孩站起来说雪化了是春天。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答案使老师惊奇和高兴,也说明了儿童的想象空间有多么的大。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去创造去想象,有时他们带给教师的触动是非常大的。记得去年我们工作室的老师去送教下乡,在聆听了《二泉映月》后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了凄凉、悲痛、无奈。另外有个学生回答了孤独,我想这是农村山区孩子的感受,音乐触动了他,他的回答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音乐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师生互动能充分激活音乐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 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
教师必须积极创造一种“我们一起学”、“共享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全身心、全方位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例如,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排排坐;多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主动靠近学生,如“谁想说说?”、“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再讲得清楚吗?让我能更理解这段音乐。”
(二)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方法的选择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如在第六届全国优质课现场评选活动结束后王国安教授所说:“教师在设计问题、设计过程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多考虑学生会关注什么?想知道什么?”,“教师要避免唱独脚戏,没人回答,唱的声音不如老师一个人等。”
(三)教师应及时获取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馈信息
在教学中,师生应该强调双方的沟通、协商,及时获取信息,尤其是学生那儿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教师还需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进行合理调控,使师生关系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音乐是美好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理解美、向往美。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动起来,教师就得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等特征对其进行教学,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重新认识音乐,使其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
311800)
一、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音乐教育要符合学生的音乐接受心理,我认为要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就应先从学生音乐心理特征出发。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紧紧抓住和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个性、提高素质,培养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品质。
(一)学生贪玩、好动、活泼、热情。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认为音乐课宜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拍节奏、奏乐器、做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特征与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
(二)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
孩子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增加教学的内容和份量,采用综合课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上《京剧欣赏》这一单元时,先了解学生对京剧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导入,运用多媒体投影有关资料,并用音乐激起学生兴趣,再模仿京剧的唱腔和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如画脸谱,讲京剧故事,使学生在民族音乐的魅力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也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之所在。
(三)学生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学生一旦兴奋起来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往往忽略和意识不到纪律对他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低年级的学生尤为突出,许多音乐教师对这一问题感到头疼,在后来的总结中我发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这时候应给予合理的组织和引导,要求他们不能盲目乱动,那么教师可以自创一些口令,如:老师说1-2-3,学生说“坐端正”;老师拍:“嗒嗒”,学生回“嗒嗒嗒”,这样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又秩序井然。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合理引导,不要说语气过重的话。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动起来”
“动”是音乐课堂的调味品。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点是体现出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教师的“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很会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可见,教师在课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富有童真的语言打动学生。学生对音乐和语言有天生的好奇感,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要一板一眼的讲课,那样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要善于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2)通过讲故事,增设情景感染学生。在音乐课上,恰当的运用讲故事,更能抓住孩子的童心。
(3)课堂上,教师应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观摩过一节音乐课,教学内容是学习一首欢快活泼的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由于教师在范唱时没有动之以情,歌曲唱得索然无味,学生们听了也没有兴趣,从儿童内心来看并没引起对这首歌的欲望,后来尽管教师再三要求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但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试想,教师都没有用富于感情的演唱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又怎能做到寓情于歌呢?
(4)音乐教学中借助舞蹈的功能,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音乐,并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使教学目的得以延伸。例如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选活动中,在《中国古典舞》一课中,李铁老师在舞蹈概念的教学时,避开了枯燥的概念宣读,采用了教师随意把东西拿给台上的摄影师和教师用优美的舞蹈动作递给摄影师两种方式,让学生来判断哪个是舞蹈,既幽默又直观。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原有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2.学生的“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进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迸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曾经看过一则电视广告,上课的时候老师提了个问题:“请问同学们,雪化了是什么呀?”有同学说雪化了是水,有的说雪化了什么也不是,然而有个女孩站起来说雪化了是春天。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答案使老师惊奇和高兴,也说明了儿童的想象空间有多么的大。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去创造去想象,有时他们带给教师的触动是非常大的。记得去年我们工作室的老师去送教下乡,在聆听了《二泉映月》后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了凄凉、悲痛、无奈。另外有个学生回答了孤独,我想这是农村山区孩子的感受,音乐触动了他,他的回答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音乐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师生互动能充分激活音乐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 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
教师必须积极创造一种“我们一起学”、“共享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全身心、全方位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例如,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排排坐;多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主动靠近学生,如“谁想说说?”、“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再讲得清楚吗?让我能更理解这段音乐。”
(二)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方法的选择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如在第六届全国优质课现场评选活动结束后王国安教授所说:“教师在设计问题、设计过程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多考虑学生会关注什么?想知道什么?”,“教师要避免唱独脚戏,没人回答,唱的声音不如老师一个人等。”
(三)教师应及时获取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馈信息
在教学中,师生应该强调双方的沟通、协商,及时获取信息,尤其是学生那儿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教师还需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进行合理调控,使师生关系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音乐是美好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理解美、向往美。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动起来,教师就得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等特征对其进行教学,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重新认识音乐,使其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