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巡游仪式与族群身份认同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471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均安镇的“康公诞”巡游活动是当地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初七举行的较为大型的民间信仰活动。本文作者通过田野实地调查,记述2016年春节豸浦村举行的“康公诞巡游”活动,通过考察活动组织及巡游中起宫、巡游、座宫和回宫的全过程,分析其强化族群自我认同的文化功能及特征,以此了解民众的生活形态及精神表现。
  关键词:民俗巡游;“康公诞”;族群;身份认同
  巡游,指到处游历,尤指巡回游历。清钮琇《觚賸·月中仙乐》有载:“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游南极,炎海天妃设凝冰果会,留宴三日,今始回宫耳。”①而民俗巡游则应该是人们结合当地传统风俗,在特定的日子里,例如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又或者是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平日供奉在庙里的神像抬出来按一定路线游遍村居,有些地方也将之称为“游神”。
  豸浦村的康公诞巡游在每年的大年初六、初七举行。康公真君(亦有称“主帅”),即汉代之帅李烈,保国有功,受封成为康公, 据悉康公文武双全,擅医术,康公成道后时有显灵,消灾解难,庇护万民。据村中老人回忆,豸浦村从1995年农历七月初七第一次举办了解放后的第一次康公诞巡游,把历史传承保留了下来。次年,主办方由于考虑到农历七月天气比较闷热,影响巡游活动。为此,把每年一次的巡游活动改为正月初七。
  一、巡游的组织
  巡游的组织和进行,主要以自然村为单位。各村巡游活动的举行,是由村中稳定存在的民间组织发起的。该组织多为“某某村福利会”,有着相对固定的领导者--会长。豸浦村福利会的会长过去多由村里长老担任,近年来多由年轻力壮、事业有成、热心村中事务的人担任。会长一般都是又出钱又出力但并不索取回报的热心人士。会长的职责,是在任职期间,负责领导福利会处理各种岁时性的民间集体事务,例如在节日、神灵圣诞期间,组织巡游事务。既要按照巡游需求招募村民报名,又要统筹规划各项事务的执行人员。同时还要负责筹集各活动中所需的一切费用。每年的巡游活动均由福利会组织、策划,村中的行政部门不直接参与,但允许村民自行组织。即使是村长参与活动,也不以行政干部身份,而是以普通族人身份参与。
  总的看来,巡游的组织属于一种自愿性组织,主要是由民间自发组织、自发进行的。行政的力量对此往往没有干预。仅会安排一些人力帮忙维持现场秩序。可见,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的活动,巡游的举行主要依赖于民众自身的参与。
  二、巡游的正式进行
  豸浦村的巡游活动由于持续两天,巡游较为隆重、盛大的。并且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序,包括:1.起宫:用四代同堂的长者手捧神像,放入銮舆;2.巡游:銮舆所经之处都受乡民摆设的三牲、果品拜祭;3.座宫:銮舆到村中祠堂歇息,接受乡民的拜祭;4.回宫:巡游完村居后,回到神庙。
  巡游的第一天,初六早上先在村礼堂进行“太公分猪肉”。村中每户可得一斤烧猪肉加一包长寿面。礼堂的旁边是胡公家庙广场,对面则是胡氏大宗祠。广场上有本村醒狮队的“采青”表演和锣鼓柜演奏表演,还有村民表演打拳。宗祠里则聚集着村民、宗亲为当天的接神巡游做准备。接神巡游主要是从村子的康公古庙中将日常供奉的康公接到村中的祠堂里,供村民祭拜,并为初七的正式巡游做准备。首先在祠堂准备銮舆,轿上左右及后分别刻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神光普照字样,四角及轿顶缠有黄皮叶、柏树叶和红包。广场前的醒狮队和锣鼓柜也需插上黄皮叶。中午,巡游工作人员及村民会在礼堂吃村宴。当天村宴席开60围,每围八菜一汤,村民用餐全部免费,由福利会出资。
  由于不是正日,所以游行路线并不长,只在本村小范围巡游,大约历时一个多小时。
  到了初七,因为是康公诞的正日,巡游程序虽与初六大致相同,但巡游队伍更加庞大,巡游路线更长,参与人数也更加多。有从外村邀请而来的锣鼓柜、醒狮队,也有许多宗亲特地从开平、容桂等地赶来拜阿公。为了弘扬本村文化盛事,村里也邀请了媒体前来记录、报到。中午则移师到更大的豸浦村文体中心进行午宴,当天席开100围。用过午饭后,回到家庙,依然是开拍起宫礼炮、坐宫炮仗、起宫头香等事项,完毕后则巡游正式开始。
  当日的巡游队伍包括第一组鸣锣开道、头牌帅旗、高脚牌(10个)、彩旗队、高脚凳(2张)、大香(1柱);第二组帅旗(5支)、罗伞(6个)、豸浦锣鼓柜、横袵;第三组八仙队、八宝队;第四组帅旗(5支)、罗伞(6个)上村锣鼓柜、横袵(2支);第五组吊炉、令旗、帅印、銮舆、御扇(4把)、跟神妇女(统一穿上传统绣花红裙,也有一位阿姨身穿绣花黑裙)、凌溪锣鼓柜;第六组帅旗(5支)、罗伞(6个)、豸浦醒狮队、外村醒狮队等。
  待巡游完回到康公古庙,先将銮舆停放好,再由请菩萨的人将神像抱回庙中,銮舆与其它仪仗队伍则送回祠堂放好。此时庙门紧闭,手持香烛的群众在康公庙外等候。待庙中安放好神像,拍卖到头柱香的善主将香插好就可以打开宫门同时燃放坐宫礼炮。接着村民便涌入庙中烧香祭拜康公,到此康公诞巡游就圆满结束了。之后众人可前往文体中心观看醒狮表演,参与村民娱乐。
  三、巡游活动中的规则与禁忌
  巡游活动中有不少的规则、禁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请神入轿的人必须是在本村公认的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的族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对神灵的尊重,也能让全村人沾沾福气、大吉大利行大运。
  (二)如果家中新近有丧事的人是不能参加巡游的。人们认为这会冲撞阿公,是不吉利的。所以,一般有这种情况的人也都会自觉避让巡游队伍。再者就是刚刚生产的孕妇,一说她们身上也带有血腥污秽,不宜参与,;另一说则认为家中添丁乃是喜事,可以参与,但最好走在队伍的末尾,总之就是不宜接近銮舆。
  (三)在饮食方面,并无特殊禁忌。以前豸浦村因为传说故事的原因,据说是不吃鸭子的。但笔者走访过后,发现这种情况在现在并不存在。另外,村中老人都表示,一年一度的巡游是一件全村参与的喜庆事件,因此并不在人伦等方面做过多苛刻的要求,大家觉得开心就好,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过年期间人客往来也需置办丰盛饮食招待,所以并无禁忌需要特别遵守。
  四、族群的身份认同
  豸浦村的“康公诞”巡游明显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彼时,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靠天吃饭, 因此只有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明的保佑上,神灵也由某一特定神发展为了“全能神”,几乎无所不能。加之在农耕社会里,人们重土安居, 轻易不离开故土, 因此社区、村落的人群结构十分稳定。尤其是一村往往就是固定的一族或几族人聚居,容易使传统习俗得到继承和传播。豸浦村是胡姓的聚居村,世代相沿,传统的民俗一直传承至今。所以及至到了当代,当地虽然已不再是农耕社会形态,不用依靠农业过活,但传统依然能得到众人的重视与发展。这也体现了族群的宗教信仰趋向, 也是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整合上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社会的稳定。
  巡游最初的出现,应该是起着娱神的作用。发展到今天,它这方面的功能已经有所减弱,娱人的功能已明显地加强了。对于组织“康公诞”巡游的豸浦村来说,巡游活动有着较强的凝聚和规范作用,它能够增强村落内部的团结合作,联络宗族成员感情,强化村落成员的地域意识等,同时也是维护宗族的权威,调动和满足大家的心理需求的重要方法。另外,作为传统文化的文化持有者,乡民对组织巡游的热情也使传统的民间文化保有一块肥沃的土地。它是岭南粤剧、醒狮、锣鼓柜演奏等传统戏剧的舞台,是让年轻一辈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族群身份认同的大好时机。
  注释:
  ①清钮琇《觚賸》卷八·粤觚下·月中仙乐.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王桂秋主编.《民俗曲艺》杂志丛刊.台北.
  [3]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周之贞主修.顺德县续志(民国版),1929.
  作者简介:蔡霞(1992–),女,广东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民俗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民俗社会学方向。
其他文献
一、《鼻子》内容简介  《鼻子》讲述的是一位叫做禅智的内供的鼻子。他的鼻子有6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鄂下,内供心里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一是吃饭时由于鼻子长确实不便,最使他苦恼的是由于鼻子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采用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方法使鼻子变短,但却毫无结果。最后一位进京办事的徒弟学到了把长鼻子缩短秘方。治疗果真成功了,内供摸着变短了的鼻子,心情很得意舒畅。然而,周围的人们仍然像以前那样嘲笑
期刊
摘 要: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山水诗歌作品创作中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表达了“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  王维是盛唐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取得较高成就的主要作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他的山水田园诗
期刊
摘 要:花间词因描写温香软玉的绮靡艳情风格历来为人们所诟病,然而从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审美习尚来看,花间词唯美的艺术追求,正是当时以文士为代表的贵族精英阶层出于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的娱情享受。从温庭筠所作之词纵观整个花间词,不论是从意象的选择,还是到主题的取向和情趣的彰显上看,这种生动地描摹美态、刻划艳思的独特审美体验都流露着浓郁的贵族化意蕴,引领着唐末五代那个特殊时代的审美潮流。  关键词:花间词;
期刊
摘 要: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是藏族文学史上早期的一部翻译文学,属于印度英雄史诗《罗摩衍那》多部传本之一,迄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本篇幅短小,故事情节完整,内容以神话、吠陀故事和历史事件为依据,歌颂主人公罗摩的丰功伟绩,展显了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风貌。并通过西藏本土翻译家的改编,史诗体现了佛教文化思想。  关键词:古藏文;《罗摩衍那》;文本内容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
期刊
摘 要:主题学产生自19世纪末,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比较文学学科重要的分支。研究主题学,旨在求同存异,一方面在同一性中发掘人类共同情感和文学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在差异性当中认可主体的独特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学和学科间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比较文学;主题学;求同存异;差异性  主题学研究,至今为止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然目前学界关于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这一课题仍然聚讼风云、莫衷一是。国内对于主题学的定
期刊
摘 要:从女娲炼石补天到父本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的转变,暗示着女神世界的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以男性神话为主导的文化霸权,男权制的压迫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制度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改变女性受压迫地位,不仅要从制度上保障女性能够享受到更具“人性”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层面上改变两千年形成的文化心理,女性要充分觉醒,勇敢地走出家庭的樊篱。  关键词:女性解放;走出家庭;人文传统;他者  伍尔夫在其意识流小说
期刊
摘 要:王尔德的《莎乐美》和苏雪林的《鸠那罗的眼睛》分别作为英国和中国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在这篇文章中,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发现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研究表明,苏雪林的创作明显受到了王尔德《莎乐美》及其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苏雪林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接受和运用又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关键词:唯美主义;《莎乐美》;《鸠那罗的眼睛》;比较研究  苏雪林的三幕剧《鸠那罗的
期刊
摘 要: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深化对于审慎地认知京剧本体艺术意义重大。《非文本中心叙事--京剧的“述演”研究》一书,从“非文本”的视角观照京剧表演艺术,将京剧的叙事方式概括为“述演”。这一理论建构立足于现代传播背景的开阔视野,顾及艺术发生的源头,关注京剧演剧发展衍变的若干细节,拓宽了传统的京剧研究路径,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积极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京剧理论;非文本中心;述演;叙事  袁国兴先生的《非文本
期刊
1978年萨义德《东方学》开启了后殖民主义的源头,后殖民研究的浪潮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意识到东方主义的存在,帝国文学中出现的东方他者形象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然而,萨义德的这本书只讨论了“东方主义”,并没有涉及到“后殖民”。在《“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总序》中,赵稀方提出:“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仅仅梳理了西方殖民宗主国的东方主义话语,并没有涉及东方自身,《逆写帝国》则恰恰论述了殖民主义阴影下的殖民地文学
期刊
摘 要:顾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翘楚,刘再复的名望也早已奠定。两位学者的争执可以给后来者提供方法上的借鉴。本文无意偏袒任何一方,只想重申学术讨论的常识。常识如果不践行,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关键词:顾彬;刘再复;莫言  2013年8月11日,刘再复先生写成《驳顾彬》一文,此文发表在《华文文学》2013年第5期和《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后者略有删节,原因众所周知,兹不赘言。由于刘先生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