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学生自尊、自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磁性”,活力飞扬。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力课堂;个性差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的巨大动力。对学生来说,只有调动起学习兴趣,学习才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想学,越爱学。这样的课堂自然就会活力四射,充满七彩光芒。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磁性”,活力飞扬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还学生自信,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正在成长的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它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具有“磁性”,具有亲和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立足于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不局限于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学的情理之中,在学习课文中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达到了书本与学生、教材和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和谐的统一。
《手术台就是阵地》中区分“连续、陆续、继续”三个词的意思,按照以往的解词方法不容易说明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一位教师在上课时便要求学生试一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词意。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理解的,“连续— —、陆续——、继续- - - - ”。教师觉得他的理解方法很有创意,虽然画错了,但对同学们是一个启发,于是让他把线段图放在投影仪上,然后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那样画的原因。让同学们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线段表示法,即“连续——、陆续- - - -、继续— —”。最后老师表扬那位同学,虽然画得有不正确的地方,但他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很了不起,他的想法也启发了大家,让同学们都能准确区分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这节课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不怕犯错误的心理氛围,把错误看成是学习的一个途径,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把课堂当成了合作分享的舞台,在动态生成中收获了意外惊喜,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是旁逸斜出,不按教师预设的思路走,有时甚至会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的想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不用同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即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异样声音”,教师要理智对待,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而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说:“是乌鸦的嘴巴太大了,伸不到瓶子里去。”这时,教师愣了一下,但没有斥责这个学生,而是冷静地问:“你这样说一定有你的道理,你能说说吗?”这个学生回答道:“乌鸦的嘴扁扁的,如果瓶子的口很细小,那么它的嘴就伸不进去!”教师赞扬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全班同学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节课教师没有牵着学生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对异样的声音,能够理智对待,既给学生以自由安全的氛围,又给了每一位同学平等的机会,尊重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老师把学生看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来对待,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从内容上说是从书本向生活辐射,打破“求同”,敢于“求异”; 不受定式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要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充满“磁性”,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彩画面。
三、还学生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的人
教学就是教师的即兴创作。教师不能硬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赶,置“生成”于不顾,牵着学生走,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是应该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及时捕捉住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只有迎合学生的口味,因势利导,随意而发,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次作文课上,教师刚讲完对这次作文的要求,让同学们开始写的时候,天空中飘起了雪花,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同学们都兴奋地向外张望。有的同学对老师说:“老师,还不如让我们写雪呢!”老师灵机一动,对呀!有情有景,何不让同学们写一篇有关雪的文章。于是让同学们到教室外去观赏雪景,让同学们尽情地玩,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结果这篇作文同学们写得都很好。
这节课教师给了学生一份可贵和自尊,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特点、有学习要求的完整的人,没有按原来的思路让同学们继续写原作文,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临时改为写雪,学生们个个喜形于色。因为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意见,为学生的生成制造了空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的个性摆脱层层束缚,充分放飞想象、舒展灵性,成为诗意盎然的“磁性”课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重多积累又会临场发挥,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的灵性得以尽情舒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精彩高效、快乐飞扬!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力课堂;个性差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的巨大动力。对学生来说,只有调动起学习兴趣,学习才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想学,越爱学。这样的课堂自然就会活力四射,充满七彩光芒。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磁性”,活力飞扬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还学生自信,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正在成长的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它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具有“磁性”,具有亲和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立足于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不局限于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学的情理之中,在学习课文中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达到了书本与学生、教材和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和谐的统一。
《手术台就是阵地》中区分“连续、陆续、继续”三个词的意思,按照以往的解词方法不容易说明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一位教师在上课时便要求学生试一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词意。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理解的,“连续— —、陆续——、继续- - - - ”。教师觉得他的理解方法很有创意,虽然画错了,但对同学们是一个启发,于是让他把线段图放在投影仪上,然后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那样画的原因。让同学们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线段表示法,即“连续——、陆续- - - -、继续— —”。最后老师表扬那位同学,虽然画得有不正确的地方,但他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很了不起,他的想法也启发了大家,让同学们都能准确区分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这节课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不怕犯错误的心理氛围,把错误看成是学习的一个途径,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把课堂当成了合作分享的舞台,在动态生成中收获了意外惊喜,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是旁逸斜出,不按教师预设的思路走,有时甚至会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的想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不用同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即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异样声音”,教师要理智对待,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而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说:“是乌鸦的嘴巴太大了,伸不到瓶子里去。”这时,教师愣了一下,但没有斥责这个学生,而是冷静地问:“你这样说一定有你的道理,你能说说吗?”这个学生回答道:“乌鸦的嘴扁扁的,如果瓶子的口很细小,那么它的嘴就伸不进去!”教师赞扬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全班同学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节课教师没有牵着学生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对异样的声音,能够理智对待,既给学生以自由安全的氛围,又给了每一位同学平等的机会,尊重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老师把学生看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来对待,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从内容上说是从书本向生活辐射,打破“求同”,敢于“求异”; 不受定式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要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充满“磁性”,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彩画面。
三、还学生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的人
教学就是教师的即兴创作。教师不能硬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赶,置“生成”于不顾,牵着学生走,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是应该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及时捕捉住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只有迎合学生的口味,因势利导,随意而发,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次作文课上,教师刚讲完对这次作文的要求,让同学们开始写的时候,天空中飘起了雪花,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同学们都兴奋地向外张望。有的同学对老师说:“老师,还不如让我们写雪呢!”老师灵机一动,对呀!有情有景,何不让同学们写一篇有关雪的文章。于是让同学们到教室外去观赏雪景,让同学们尽情地玩,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结果这篇作文同学们写得都很好。
这节课教师给了学生一份可贵和自尊,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特点、有学习要求的完整的人,没有按原来的思路让同学们继续写原作文,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临时改为写雪,学生们个个喜形于色。因为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意见,为学生的生成制造了空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的个性摆脱层层束缚,充分放飞想象、舒展灵性,成为诗意盎然的“磁性”课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重多积累又会临场发挥,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的灵性得以尽情舒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精彩高效、快乐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