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在“巧”字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反思与思辨,提高巩固与运用能力,多方位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真正做到用化学的思维来学习化学。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 巧用知识缺陷,引发认知冲突,生成掌握新知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是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所提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教学所要创造的最近发展区就是“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是依靠他人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他人指导帮助下,经过努力刚好可以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后,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这样很多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盐溶液是中性。在课堂的提问中,确实有很多学生们也是很快干脆地回答:“中性!”为此,我设计并演示了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当实验结果呈现后,学生顿生疑惑,由此引导学生明确盐溶液不一定是中性,进而对溶液的酸碱性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2 巧设问题陷阱,引发学生思维,完善知识体系
石灰石高温煅烧的实质是碳酸钙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围绕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测定某地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的实验:将10克石灰石高温煅烧到质量不再改变后,将剩余固体冷却称量质量为6.04克,试求出碳酸钙的分数。不少学生计算的结果大于100%。这显然是不对的,错误原因在于实验方案设计有问题,还是计算出现了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将10克石灰石高温煅烧到质量不再改变后,将剩余固体冷却称量质量为6.04克”其实质是产生了“10-6.04”克二氧化碳。进而引导学生对“石灰石高温煅烧的实质”形成正确认识。
3 巧用学生错误,探究问题原由,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做好分析,并有必要的行为跟进。例如:在一包碳酸钠固体中检验是否含有氯化钠时,一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是先加盐酸,后加硝酸银。为此,我引导另一组学生补做了一个实验:取碳酸钠溶液加入盐酸,再加硝酸银结果也有白色沉淀。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个实验,找出第一组学生的实验存在什么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在这种比较分析中找出错误原因,形成正确结论,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促进学科思维力的发展。
4 巧创问题情境,引导迁移应用,培养学科能力
以下是我编制一道综合练习题: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刚和小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他俩将贝壳洗净、干燥并捣碎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盐酸,在贝壳上很快就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可判断,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和测定的相关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小刚根据“贝壳残渣质量为4.3克”。求得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小勇根据“反应过程中减少的质量”(10克+100克-106.7克=3.3克)也求得了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你写出小勇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3)小刚和小勇根据不同的数据求得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有明显差别,请你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创设这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空间,将学科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学生联系实际和迁移应用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学生学科能力得以真正培养。
1 巧用知识缺陷,引发认知冲突,生成掌握新知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是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所提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教学所要创造的最近发展区就是“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是依靠他人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他人指导帮助下,经过努力刚好可以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后,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这样很多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盐溶液是中性。在课堂的提问中,确实有很多学生们也是很快干脆地回答:“中性!”为此,我设计并演示了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当实验结果呈现后,学生顿生疑惑,由此引导学生明确盐溶液不一定是中性,进而对溶液的酸碱性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2 巧设问题陷阱,引发学生思维,完善知识体系
石灰石高温煅烧的实质是碳酸钙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围绕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测定某地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的实验:将10克石灰石高温煅烧到质量不再改变后,将剩余固体冷却称量质量为6.04克,试求出碳酸钙的分数。不少学生计算的结果大于100%。这显然是不对的,错误原因在于实验方案设计有问题,还是计算出现了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将10克石灰石高温煅烧到质量不再改变后,将剩余固体冷却称量质量为6.04克”其实质是产生了“10-6.04”克二氧化碳。进而引导学生对“石灰石高温煅烧的实质”形成正确认识。
3 巧用学生错误,探究问题原由,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做好分析,并有必要的行为跟进。例如:在一包碳酸钠固体中检验是否含有氯化钠时,一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是先加盐酸,后加硝酸银。为此,我引导另一组学生补做了一个实验:取碳酸钠溶液加入盐酸,再加硝酸银结果也有白色沉淀。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个实验,找出第一组学生的实验存在什么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在这种比较分析中找出错误原因,形成正确结论,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促进学科思维力的发展。
4 巧创问题情境,引导迁移应用,培养学科能力
以下是我编制一道综合练习题: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刚和小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他俩将贝壳洗净、干燥并捣碎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盐酸,在贝壳上很快就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可判断,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和测定的相关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小刚根据“贝壳残渣质量为4.3克”。求得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小勇根据“反应过程中减少的质量”(10克+100克-106.7克=3.3克)也求得了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你写出小勇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3)小刚和小勇根据不同的数据求得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有明显差别,请你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创设这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空间,将学科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学生联系实际和迁移应用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学生学科能力得以真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