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究竟还有多少人知道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革命音乐家任光的名字?
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有关单位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历时一年多,驱车八个省市,行程万余里,在任光诞辰110周年、牺牲70周年前夕制作完成,并在合肥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该片同时在央视10频道播出。此举无疑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传记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革命音乐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的光辉事迹,讲述了任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人们再次聆听那激励革命斗志的音符和优美抒情的旋律,旨在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增色。可以说该片从革命传统教育的角度为社会主义革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1900年,任光出生于嵊县(今嵊州市)城关镇东前街。在他孩提时代,嵊县民间的吹拉弹唱、民歌小调以及后来发展成越剧的“的笃班”已十分流行。浓厚的民间音乐气氛和乡间先贤的影响,给了他最早的音乐熏陶。少年时的任光已擅长演奏二胡、小号、风琴等乐器,被同学们称为“小音乐家”。家乡的山水、故土的乐音,给任光一生的音乐创作烙上深深的印记。
任光先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国里昂大学,后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参加了左翼革命音乐运动。期间,任光录制了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一大批抗日救亡歌曲和进步的革命歌曲。抗战时期,他还在世界各地为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难民举办募款义演,开创了海外抗日救亡的先声。回国后,1940年春在重庆,任光应叶挺将军邀请,并经周恩来批准,跟随叶挺将军一道前往安徽皖南新四军军部,成为新四军的一员。革命军队的激情岁月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在战火中创作了一首首革命歌曲,鼓舞了万千抗日将士和广大群众。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任光在突围中不幸被流弹击中光荣牺牲。叶挺将军闻知噩耗,不禁流下悲愤的泪水说:“一颗音乐巨星陨落了!”
任光是中国当代革命音乐家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电影音乐的开拓者。
任光短暂的一生创作了上百首音乐作品,成名作包括电影《渔光曲》的同名主题歌,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等,这些音乐作品流传至今,优美的音调经常萦绕在我们耳边。任光的《打回老家去》在当时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吕骥的《中华民族不会亡》等都是最富号召力的抗日救亡歌曲。这些歌曲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极大的鼓舞着抗日军民的斗志和勇气。他的《抗敌歌》、《大地行军曲》、《高粱红了》、《别了皖南》等抗战歌曲和《新莲花落》、《新凤阳歌》、《王老五》等电影歌曲,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
任光非凡的创作成就,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叶挺称他是“中国的音乐之星”;聂耳称他为“我们的导师”;当时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悼文,称他是“民族的号手”。今天,周巍峙、孙慎、孟波、杜鸣心、陈贻鑫等我国老一辈著名音乐家回忆起任光时,无一不表达崇敬之情。
电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由“动人心弦新旋律”、“救亡之声最强音”、“谱写人生洪波曲”、“此情终为铁军歌”四集组成。策划者和编导在收集任光的史料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种种原因,现存资料极少。然而,在任光生活和战斗过的各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主创人员不惧困难,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资料,还采访了众多的历史见证人,通过他(她)们动情的回忆,主创人员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真切感受,仿佛已触摸到这位革命音乐家跳动的脉搏。由此可见,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们前期的工作是非常努力和艰辛的。该片在制作上严肃、细心,剪接流畅、自然,画面优美、考究,拍得有内蕴,一些情绪化的空镜头用得恰如其分,极富艺术感染力。
该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篇没有空洞的议论和说教的痕迹,它没有采用简单的以编年史为贯穿线,串列任光生平流水账的手法,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料的汇集、演绎和随意性地对任光故乡和亲人进行寻访的记录。专题片的创作者是怀着对任光的崇敬、缅怀之情和对今天现实生活的审视、思考之感,尊重事实、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以极为平实的介绍、诉诸情感的方式一一地揭示任光人格力量的渊源,表现他崇高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这样一来,熟悉和不熟悉任光事迹的观众,都因为这部精心制作的电视人物传记片独特的选材和叙事角度,在感受到少有的新鲜之余陷入深思。
电视传记片在发掘任光那些鲜为人知的革命斗争和生活中生动故事和细节的同时,始终注重表现他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五四运动”、“留法勤工俭学热潮”、“左翼音乐活动”、“左翼电影战线”、“抗日战争”、“新四军文化服务处”、“皖南事变”等事件;涉及的文化名人有田汉、夏衍、阳翰笙、瞿秋白、聂耳、冼星海、安娥、蔡楚生等,更有周恩来、叶挺、郭沫若等重要人物。创作者通过缜密的考证,用清晰的事实讴歌了任光和他的战友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忘我牺牲精神,这些形成了《民族的号手——任光》史诗性与抒情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对人的思想的渗透力、理性的征服力是很强的,这种渗透力、征服力始终寄寓于浓重的情感氛围之中,引导着观众自然地进入一次与历史深长而动情的对话。
纵观任光的一生,他在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曾经留学法国,又到越南当过钢琴厂的经理,之后在上海法属百代唱片公司任高级职员,有小车和洋房,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然而,任光为了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用赤胆忠心谱写了信仰和追求的时代最强音符。一旦一个人将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中,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
观后,相信所有观者会陷入沉思:当今社会存在的淡忘历史、淡忘英烈、物欲玷污精神等现象,与任光甘愿舍弃汽车洋房、名利厚禄、舍弃荣华富贵、舒适安逸而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甘守清贫,勇于献身的高尚精神实在有天壤之别。我们都无法回避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作出严肃的反思。
任光为了追求和维护这样的信仰,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血与火的考验中,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的躯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和品质,正是在生与死的炼狱中铸就,在血与火的熔炉里诞生,从而使平凡的生命化为辉煌,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今天,我们观看电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不仅是来拜谒这位杰出的革命音乐家,来凭吊烈士的亡灵,更应该怀着虔诚来捧献出一瓣心香,来承继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来认领一份承诺。当耳边再次听到《渔光曲》如泣如诉的旋律、《彩云追月》优美动听的曲调和《打回老家去》铿锵有力,雄壮刚毅声响时,我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任光那俊朗、坚毅、充满着信念的形象来——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姚少宝
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有关单位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历时一年多,驱车八个省市,行程万余里,在任光诞辰110周年、牺牲70周年前夕制作完成,并在合肥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该片同时在央视10频道播出。此举无疑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传记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革命音乐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的光辉事迹,讲述了任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人们再次聆听那激励革命斗志的音符和优美抒情的旋律,旨在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增色。可以说该片从革命传统教育的角度为社会主义革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1900年,任光出生于嵊县(今嵊州市)城关镇东前街。在他孩提时代,嵊县民间的吹拉弹唱、民歌小调以及后来发展成越剧的“的笃班”已十分流行。浓厚的民间音乐气氛和乡间先贤的影响,给了他最早的音乐熏陶。少年时的任光已擅长演奏二胡、小号、风琴等乐器,被同学们称为“小音乐家”。家乡的山水、故土的乐音,给任光一生的音乐创作烙上深深的印记。
任光先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国里昂大学,后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参加了左翼革命音乐运动。期间,任光录制了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一大批抗日救亡歌曲和进步的革命歌曲。抗战时期,他还在世界各地为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难民举办募款义演,开创了海外抗日救亡的先声。回国后,1940年春在重庆,任光应叶挺将军邀请,并经周恩来批准,跟随叶挺将军一道前往安徽皖南新四军军部,成为新四军的一员。革命军队的激情岁月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在战火中创作了一首首革命歌曲,鼓舞了万千抗日将士和广大群众。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任光在突围中不幸被流弹击中光荣牺牲。叶挺将军闻知噩耗,不禁流下悲愤的泪水说:“一颗音乐巨星陨落了!”
任光是中国当代革命音乐家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电影音乐的开拓者。
任光短暂的一生创作了上百首音乐作品,成名作包括电影《渔光曲》的同名主题歌,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等,这些音乐作品流传至今,优美的音调经常萦绕在我们耳边。任光的《打回老家去》在当时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吕骥的《中华民族不会亡》等都是最富号召力的抗日救亡歌曲。这些歌曲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极大的鼓舞着抗日军民的斗志和勇气。他的《抗敌歌》、《大地行军曲》、《高粱红了》、《别了皖南》等抗战歌曲和《新莲花落》、《新凤阳歌》、《王老五》等电影歌曲,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
任光非凡的创作成就,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叶挺称他是“中国的音乐之星”;聂耳称他为“我们的导师”;当时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悼文,称他是“民族的号手”。今天,周巍峙、孙慎、孟波、杜鸣心、陈贻鑫等我国老一辈著名音乐家回忆起任光时,无一不表达崇敬之情。
电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由“动人心弦新旋律”、“救亡之声最强音”、“谱写人生洪波曲”、“此情终为铁军歌”四集组成。策划者和编导在收集任光的史料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种种原因,现存资料极少。然而,在任光生活和战斗过的各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主创人员不惧困难,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资料,还采访了众多的历史见证人,通过他(她)们动情的回忆,主创人员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真切感受,仿佛已触摸到这位革命音乐家跳动的脉搏。由此可见,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们前期的工作是非常努力和艰辛的。该片在制作上严肃、细心,剪接流畅、自然,画面优美、考究,拍得有内蕴,一些情绪化的空镜头用得恰如其分,极富艺术感染力。
该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篇没有空洞的议论和说教的痕迹,它没有采用简单的以编年史为贯穿线,串列任光生平流水账的手法,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料的汇集、演绎和随意性地对任光故乡和亲人进行寻访的记录。专题片的创作者是怀着对任光的崇敬、缅怀之情和对今天现实生活的审视、思考之感,尊重事实、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以极为平实的介绍、诉诸情感的方式一一地揭示任光人格力量的渊源,表现他崇高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这样一来,熟悉和不熟悉任光事迹的观众,都因为这部精心制作的电视人物传记片独特的选材和叙事角度,在感受到少有的新鲜之余陷入深思。
电视传记片在发掘任光那些鲜为人知的革命斗争和生活中生动故事和细节的同时,始终注重表现他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五四运动”、“留法勤工俭学热潮”、“左翼音乐活动”、“左翼电影战线”、“抗日战争”、“新四军文化服务处”、“皖南事变”等事件;涉及的文化名人有田汉、夏衍、阳翰笙、瞿秋白、聂耳、冼星海、安娥、蔡楚生等,更有周恩来、叶挺、郭沫若等重要人物。创作者通过缜密的考证,用清晰的事实讴歌了任光和他的战友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忘我牺牲精神,这些形成了《民族的号手——任光》史诗性与抒情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对人的思想的渗透力、理性的征服力是很强的,这种渗透力、征服力始终寄寓于浓重的情感氛围之中,引导着观众自然地进入一次与历史深长而动情的对话。
纵观任光的一生,他在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曾经留学法国,又到越南当过钢琴厂的经理,之后在上海法属百代唱片公司任高级职员,有小车和洋房,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然而,任光为了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用赤胆忠心谱写了信仰和追求的时代最强音符。一旦一个人将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中,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
观后,相信所有观者会陷入沉思:当今社会存在的淡忘历史、淡忘英烈、物欲玷污精神等现象,与任光甘愿舍弃汽车洋房、名利厚禄、舍弃荣华富贵、舒适安逸而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甘守清贫,勇于献身的高尚精神实在有天壤之别。我们都无法回避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作出严肃的反思。
任光为了追求和维护这样的信仰,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血与火的考验中,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的躯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和品质,正是在生与死的炼狱中铸就,在血与火的熔炉里诞生,从而使平凡的生命化为辉煌,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今天,我们观看电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不仅是来拜谒这位杰出的革命音乐家,来凭吊烈士的亡灵,更应该怀着虔诚来捧献出一瓣心香,来承继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来认领一份承诺。当耳边再次听到《渔光曲》如泣如诉的旋律、《彩云追月》优美动听的曲调和《打回老家去》铿锵有力,雄壮刚毅声响时,我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任光那俊朗、坚毅、充满着信念的形象来——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