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激活全体学生全身心地(也就是知情行合一)学习,学生让学生展示知识的理解内化的过程。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交流、全体互动的立体结构。
关键词:课堂细节; 教育功能; 立体互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全身心地(也就是知情行合一)学习,让学生展示知识的理解内化的过程。一定要引导主动参与学习并且主动进入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因此,通过关注细节展示、立体互动、同课异教、精当点评四种措施,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 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关注细节,润物无声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出一种思想对学生的熏陶。我时常想起了被誉为“一代师表”的特级教师王兰的一句话:“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育美丽。”
“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特殊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应将语文课的教育功能与教师本身言行的教育功能融合起来。2011年10月,来我校交流的名师李明(教育总校)校长初来咋到我们学校,竟然让六(1)班六十多个同学全体参加这么重要的公开课(本来计划35名学生)。这样的课甚至是许多学生一生难求的……李明校长做到了让班级所有学生参加听课。给每一个同学在大庭广众之下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体会成功快乐 。
尊重学生——口号喊得响,不如用行动来落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传递,这是一种关注学生精神的引领与展示,一定会润物细无声。
二、立体互动,柳暗花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大胆、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只有让学生快乐的体验,让他们在合作——感受——交流的的过程中相互激励,相互提醒触动他们的内心,不断地理解他人,反省自己……让学生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知识内化的过程。
1、精心預设与课文特色结合,理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没有精彩的过程就没有教学,新课程理念让我们明白:反对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精心的预设过程,这种预设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2、精当问题引发思考,强化知识形成过程。
为此,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①文本内容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③哪些重点语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案例:18、《我和祖父的园子》
作者小时侯就生活在这个园子里,她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孩?她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细读到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激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首先能读懂、模仿、根据文字想象情景,进入情境表演尝试用完整的替代语言进行表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自己体会可加入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3、师生共情体验,每个人都是课堂活动的真正的参与者。古人云:没有实践就没有话语权。
“在作者的心中,这个园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你的童年是不是也有许多的快乐和自由,选一两件讲给你的同学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生动的笔触把它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思维过程,帮助他们建构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的观点。通过展示过程,可以将话题深入,室内蓉蓉更加具体,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全面,实现“柳暗花明”的理想境界。
三、同课异教,殊途同归
2010年4月9日,乡教育总校在我校开展了“加强乡本教研,提高课堂效益”主题的研讨活动,所有教师充分领略了颜洪主任的教学风格,他灵活的以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的切入课文,从那位老人的一杯热茶引领学生走进心灵,自主的发现体会老人的爽朗、自信、和对工作无比热爱……又通过语言的交流与学生的亲切对话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体会表达自己的情感,灵活的让学生评价说出自己的体会。
而实验小学的许英老师却是重学生的对老人的情感入手,直接奔向课文的核心问题——老人每天扫天游峰究竟是“累”还是“不累”?引导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天游峰的“高”“ 险”,留下初步印像,紧接着又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会到老人肯定是“累”的。但是老人累并快乐着!!体会到了老人的朴实,善良,勤劳的本质。
这样的两节课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应该像对待同志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他呼唤正是我们教师这种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自尊,使师生在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中,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精当点评,百家争鸣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每一个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
教学五年级语文《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深情的表白,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引导学生体会疼爱关心大黑骡子,还是决定杀掉大黑骡子时,许多学生不理解,无法体会彭德怀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更无法理解大军长那种看是无情更有情矛盾情感,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突出了教学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我吃不下,端开!”和“军长有些不耐烦了……”“怒吼……”去感悟美,表达美,正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
课堂中教师也要勇敢地说:“谢谢你,老师考虑的也不够全面;你的这种理解更加合理;评价的好,让同学们明白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勇于纠正错误,接受学生的质疑甚至批评,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保持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课堂教学中发生一切,我们无法预测,我们可以依据全体学生的活动状况,关注每一个细节,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探究精神,激励他们全身心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主动获取知识,完善自我!
关键词:课堂细节; 教育功能; 立体互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全身心地(也就是知情行合一)学习,让学生展示知识的理解内化的过程。一定要引导主动参与学习并且主动进入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因此,通过关注细节展示、立体互动、同课异教、精当点评四种措施,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 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关注细节,润物无声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出一种思想对学生的熏陶。我时常想起了被誉为“一代师表”的特级教师王兰的一句话:“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育美丽。”
“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特殊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应将语文课的教育功能与教师本身言行的教育功能融合起来。2011年10月,来我校交流的名师李明(教育总校)校长初来咋到我们学校,竟然让六(1)班六十多个同学全体参加这么重要的公开课(本来计划35名学生)。这样的课甚至是许多学生一生难求的……李明校长做到了让班级所有学生参加听课。给每一个同学在大庭广众之下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体会成功快乐 。
尊重学生——口号喊得响,不如用行动来落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传递,这是一种关注学生精神的引领与展示,一定会润物细无声。
二、立体互动,柳暗花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大胆、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只有让学生快乐的体验,让他们在合作——感受——交流的的过程中相互激励,相互提醒触动他们的内心,不断地理解他人,反省自己……让学生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知识内化的过程。
1、精心預设与课文特色结合,理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没有精彩的过程就没有教学,新课程理念让我们明白:反对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精心的预设过程,这种预设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2、精当问题引发思考,强化知识形成过程。
为此,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①文本内容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③哪些重点语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案例:18、《我和祖父的园子》
作者小时侯就生活在这个园子里,她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孩?她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细读到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激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首先能读懂、模仿、根据文字想象情景,进入情境表演尝试用完整的替代语言进行表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自己体会可加入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3、师生共情体验,每个人都是课堂活动的真正的参与者。古人云:没有实践就没有话语权。
“在作者的心中,这个园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你的童年是不是也有许多的快乐和自由,选一两件讲给你的同学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生动的笔触把它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思维过程,帮助他们建构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的观点。通过展示过程,可以将话题深入,室内蓉蓉更加具体,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全面,实现“柳暗花明”的理想境界。
三、同课异教,殊途同归
2010年4月9日,乡教育总校在我校开展了“加强乡本教研,提高课堂效益”主题的研讨活动,所有教师充分领略了颜洪主任的教学风格,他灵活的以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的切入课文,从那位老人的一杯热茶引领学生走进心灵,自主的发现体会老人的爽朗、自信、和对工作无比热爱……又通过语言的交流与学生的亲切对话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体会表达自己的情感,灵活的让学生评价说出自己的体会。
而实验小学的许英老师却是重学生的对老人的情感入手,直接奔向课文的核心问题——老人每天扫天游峰究竟是“累”还是“不累”?引导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天游峰的“高”“ 险”,留下初步印像,紧接着又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会到老人肯定是“累”的。但是老人累并快乐着!!体会到了老人的朴实,善良,勤劳的本质。
这样的两节课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应该像对待同志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他呼唤正是我们教师这种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自尊,使师生在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中,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精当点评,百家争鸣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每一个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
教学五年级语文《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深情的表白,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引导学生体会疼爱关心大黑骡子,还是决定杀掉大黑骡子时,许多学生不理解,无法体会彭德怀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更无法理解大军长那种看是无情更有情矛盾情感,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突出了教学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我吃不下,端开!”和“军长有些不耐烦了……”“怒吼……”去感悟美,表达美,正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
课堂中教师也要勇敢地说:“谢谢你,老师考虑的也不够全面;你的这种理解更加合理;评价的好,让同学们明白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勇于纠正错误,接受学生的质疑甚至批评,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保持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课堂教学中发生一切,我们无法预测,我们可以依据全体学生的活动状况,关注每一个细节,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探究精神,激励他们全身心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主动获取知识,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