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他者:读《黔东南苗族传统生育习俗》有感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i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不同民族历史发展及生存环境不同,苗族传统生育习俗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之处。研究主要从研究内容与方法使用两个层面对《黔东南苗族传统生育习俗》进行评介,旨在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的关注。
  【关键词】生育习俗;苗族;田野工作;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058-03
  【本文著录格式】周兰芳.田野中的他者:读《黔东南苗族传统生育习俗》有感[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58-6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凯里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为《教育研究方法》(项目编号:FS201807)。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育习俗与其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各有迥异。苗夷民族是古文化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九黎的国家。然而,苗族发展至今充满战争与坎坷,其人口数量曾在历史上多次锐减或几度遭灭族。由此,为了保证充足的战斗力和劳动力,苗族同胞非常重视子嗣延绵和人口的可持续增长。然而,在历史的发展动态中,苗族人们在生存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育经验。人类的生育文化涵盖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是新生命萌芽、孕育、诞生及其围绕这些环节而派生的文化现象;二是新生命出生后的养育长大及其派生出的文化性操作。[1]《黔东南苗族传统生育习俗》正是对苗族“生子”方面风俗习惯的详尽阐析,尽显居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地域苗族同胞养育习俗。
  《黔东南苗族传统生育习俗》(以下简称为《黔》,见图1)由凯里学院李浩泉教授著成,并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它是2014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苗族传统生育习俗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后续凯里学院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重点课题中得到延续和提升。从2014年到今,整个调研过程克服了语言、文化隔阂、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使得该项目得以持续下来,着实可贵。本书整个框架构思缜密,共分为六章。虽然专著名称没有“教育”二字,但是通览全文,无论从理论或方法上,能体悟到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浓浓“孕”与“育”之期待和恩情。
  质言之,这是一本置于“教育人类学”交叉学科视域下来审视苗族“生育”习俗的著作,其方法、理论游刃于文中。教育人类学是由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相互而形成的开放性综合学科。[2]前者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注重人类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学习、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后者则是关注如何培养人类下一代问题的学科,同样具备传递知识文化之功用。毫无疑问,二者的内涵决定了该交叉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之默契。生育意指个体生命的延续,血缘、亲情的联结,基因保持及种族繁衍。不同民族的生育文化则折射出不同人民对生命、人与自然、种族繁衍、环境与生命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代代相传,保证了不同民族的种族繁衍、儿童发展及其人类的多样化。[3]由此可见,将生育文化置于教育人类学视域下,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和解释。
  一、融会贯通——苗族生育文化涵盖面之广
  从逻辑框架亦或写作风格上讲,《黔》更倾向于民族学或人类学。全书总共六章(见图2),但每章下又有多个知识节点支撑,丰富详实。在第一章,作者阐述了黔东南州苗族传统生育习俗产生于文化生态系统。建立在美国新进化论者、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文化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将黔东南州苗族的来历与人口及分布、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纳入背景关照中,为正文的撰写做好铺垫。建立在黔东南州已有的生态背景下,《黔》围绕求子、孕子、产子及相关环节派生出来的各种风俗习惯逐一阐析。首先,路与桥、坟墓与房屋、南瓜与辣椒、古树巨石与神龛、栽花竹与领养以及菩萨、苗药、秧“毋”、雏燕都成为苗族同胞在婚后无子或无男孩(已有女孩)进行求子的重要途径或手段。在孕子的280天里中,如果要保证胎儿的安全健康,孕妇在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方面都要谨慎得体。在行为禁忌上,作者前后指出了28小点,如忌涉足婚庆场合、去木匠工作场所、过桥等;随后,作者分别从苗族孕妇服饰、言语、家人禁忌三方面阐述;最后,对于深居山林中的苗族同胞而言,一直沿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保胎习俗,其中做派欧耐、烧蛋招魂、做硫在黔东南州是必须遵循的。再有,在产期习俗上,《黔》论述了产妇在预产期期间要多食芝麻、吃“催胎饭”和禁食鹅蛋及接生婆挂红;在坐月子期间也有一套传统的民族做法,比如专用餐具、食物、用具、服饰以及婴儿习浴、婆家习俗、满月酒等。不仅如此,《黔》还不留余力地阐述了生育跟婚姻习俗、建房习俗、节日习俗、纹饰习俗等休戚相关。在最后一章的结语中,作者不仅总结了苗族生育具有敬畏祖先生灵、民族认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重视胎儿和婴儿发育、道德教育五方面思想之教育价值,关键还提出了研究成果的学术与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和效益及其对策建议。由此可见,苗族遍布中国,以及美国、老挝、缅甸等其他国家,《黔》以贵州黔东南州为田野点,黔东南州苗族人口将近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数据,《黔》对苗族生育习俗进行了方方面面的阐述与分析,框架布局严谨、详略得当。尤其,通过一个个图文并茂的鲜活案例使一切民族传统习俗呈现于读者眼前。既让人沉思,又使人身临一个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民俗活动中。
  二、群力田野,资料翔实
  黔东南州苗族主要分布于凯里、黄平、剑河、从江、台江、丹寨、雷山、天柱、榕江,其中凯里市就占整个州苗族总人口的18.32%,所以研究所涉及的调查范围相当广。同时,黔东南州苗族因历史等原因被分为不同支系,这也注定了其民族文化习俗各具特色。因此,研究只能遵守各个分支族群的历史发展和生态环境,从实地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是一个繁琐而浩大的工程,需要一个具有学科背景、专业素养、指挥协调能力的导师型教师。李浩泉教授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深谙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硕士阶段主要从事学前教育方面的研究,拥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他虽非黔东南州本地人,但硕博毕业后一直在黔东南州高校工作,服务于民族地区教育。正如他所说:一方面因为他从事的是学前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欲了解孩子从出生抑或尚未出生以前,其所处环境对胎儿及其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外来的“他者”,来到苗族腹地生活工作,其好奇欲促使自己想了解苗族独特的生育文化及其与汉族相关文化的差异;再加上,通过文献阅读与梳理,他发现大量苗族生育习俗资料都散见于有关苗族习俗文化中,缺乏系统性。持着这样的心境和信念,他先后通过成功申报贵州省哲社课题和校重点课题来支持该选题的开展。然而,“众人拾柴火焰高”,光靠一人之力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李浩泉教授带领他指导的三届毕业论文学生,建立在他们对自己家乡热爱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他们“本地人”的身份优势,不畏烈日酷暑、无惧凌冽寒风,走村串寨,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教育研究方法》是高校相关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地调查,无疑是对本科阶段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寶贵经验。当然,这些丰硕成果也得力于苗族民众,尤其是妇女、寨老、理老、巫师、鬼师、接生婆等无偿地支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批判反思,以古制今
  于一本专著而言,读者除了对正文的关注,更感兴趣于“前言”与“后记”。《黔》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批判民族志的精神,一开始就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话语。也就说,“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者的话语,还要呈现、解釋被研究者的话语。主客位的方法强调,读者有权利知道,对同样一件事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各自有的观点,这不仅仅是一种田野研究方法,还是一种文本撰写方式。”[4]研究者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地呈现自己身份——非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不通苗语),为此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带着猎奇的心态对当地苗族的养育习俗产生探究欲。与此同时,他还告知了这项研究课题的研究始终,得到的课题资助,以及主要参与的学生成员。这些貌似不太起眼的家常话语,却成为读者思考的引子。当每每读到一个情境性很强的田野场景或是困惑驻足不前的时候,读者会从研究者的角度、从参与者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除此,当作者周详缕析地将黔东南州苗族民俗文化展现于读者眼前,想必秉持着“以古制今”的精神,因为很多地方明显“违背现代科学原理”。但是,必须坚信一点,“无论是无数、还是科学,都为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事物的起因,认识宇宙奥秘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那些强调‘巫术必然是是荒谬和无益的’,这类的说辞其实完全不用理会。”[5]换言之,巫术只是错误地认识了控制规律的程序性质,但是它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体现的却是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仅就笔者而言,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假苗人”(不会苗语、不懂民风风俗)、习惯性地生活于当地,通过阅读,知晓了生活中的一些类似“迷信”(以前认为)的做法,弄清楚了潜藏于其中的道理。那么,笔者坚信,这本专著对在民族地区的工作者而言,无论在公务、事业编制或高校中,定会发挥普及当地苗族生育习俗知识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黔东南苗族传统生育习俗》是近年来一本有关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力作。该著作主题鲜明、全面铺开,详细地阐述了具有苗族特色的“生育”习俗。所涉及的细节涵盖面之广,这是相关研究领域难以超越的。而这离不开团队小组在田野的辛勤耕耘和亲力合作,为后续的田野作品提供参见。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育的禁忌与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
  [2]滕星.教育人类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
  [3]李珊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沾益炎方苗族教育人类学解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4]滕星等.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43.
  [5][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M].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55.
  作者简介:周兰芳(1981-),女,贵州凯里,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以及教育人类学等。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中国尚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仅实现“半城镇化”,未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对照“以人为核心”的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出发,基于新型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基本逻辑,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就业、土地、资金”等核心问题,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政策方案,可以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多重障碍,系统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首要任务的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的可携带投资方案破解农
受自然条件的掣肘,复以人为因素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灾害不断,水、旱、蝗、震、风、雹、疠疫接踵而至,对农业经济、国家政治、思想文化、区域社会发展等形成诸多直接或间接、良窳不一的影响,中华文明因此留有难以磨灭的灾害烙印。因此,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灾害,既是自然灾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深入认知、理解传统文明的另一路径。自193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历史灾害与传统社会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其内在缺憾尚待学界同人勠力弥补。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备财产属性和公共利益属性,业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信息处理者的经济技术优势地位使信息主体面临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风险,数据技术使得传统背景下与权利人人格密切联系的生物识别信息面临着控制、价值和主体三方面强制性分离的挑战。该分离风险源自传统私权保护体系存在的概念模糊化、规范碎片化、救济不完善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维持信息主体对于自身生物识别信息的控制与支配。为了有效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当正视信息主体的弱势地位,厘清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概念,确立信息主体权益保障原则,完善公法与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迅速内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同时,脱离纯粹的技术属性,形成一种新型的权力形态——算法权力。基于权力属性,算法权力借助深度学习技术,肆意扩张,这种内生性的风险与外部的不可控引发了算法极权、打破权力——权利格局平衡、引发主体危机等诸多异化风险。因此,明晰算法权力的异化风险,探究其异化逻辑及根源,是算法权力规制的核心。防治算法权力的异化,完善算法权力的治理机制,需要从技术与权力等多维度、全程化、整体化的层面展开,实施建构性算法伦理性评估,构建外督内审及第三方制约等监督制度,以算法可解释权重构法律因
革命精神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真理力量,它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范式是一种具有理论反思和批判精神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革命精神的内在机理,可以反映革命精神的运行规律。以“家—社会—国家”的文化范式研究革命精神,可以较为直观地把握革命精神的文化现象,推动革命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家—社会—国家”文化范式具有三种可能性:“家”呈现革命精神的微观特征、“社会”映射革命精神的文化条件、“国家”汇聚革命精神的整体意志。在实践层面,“家—社会—国家”文化范式具有主体要求、互动要求、制度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并进入持续存在的“后疫情时代”.以冷链和保鲜为基础打造面向RCEP的自贸港物流枢纽,是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交汇点,应对疫情冲击,把握“后疫情时
期刊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科学教学模式的基础阶段。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非常普遍。在游戏教学法的实践中,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使幼儿自由探究,提高综合能力。音乐游戏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实现教学的趣味性,能有效地加强幼儿对知识的认知以及发展幼儿的智力思维,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幼儿教师而言也是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民族实体结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往往被限定在文化民族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的狭窄范畴。从秩序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秉持先进理念的政治主体与社会大众上下互动,共同建构政治社会秩序与集体认同的过程,理性化的秩序结构和共善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建设的两个任务目标。正是基于秩序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既关系到优化提升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相关国家制度设计,也关系到有效动员
当前,中国已经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城市社会,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的重心正逐渐从城市建设转向城市治理。如何实现城市的善治,使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依托,是城市社会时代的重要议题。以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为出发点,从“解放政治”的角度探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历程,发现其经历了服务于政治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两种解放政治的城市化逻辑;从“生活政治”的角度展望城市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应重构人在城市中的主体性,关注人在城市中的生态、身体和自我认同等议题,并经由对话民主走向更好的城市治理。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极具肢体语言艺术的形式,已经逐渐融入少儿教育当中,它可以在培育健康的身体姿态、加强少儿身体素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锻炼心理素质、提升自信心并培養更好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若想给观众呈现出更好的舞蹈艺术作品,就要求在创造或表演中熟练掌握与运用表情,以此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诠释舞蹈内涵。因此,表情教学与训练必不可少。本文则在阐述少儿舞蹈中表情的含义与意义的基础上,阐述当前阶段少儿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