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国家审计署把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作为审计业务工作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并要求所有审计项目都要进行计算机审计,实行OA与AO交互,实现对审计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公文处理等全过程信息管理。如何把信息化社保审计工作落到实处,笔者就长期工作实践中发现的“三难”及解决问题的“四创”与大家商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信息化社保审计的“三难”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审计面临的环境也逐步走向信息化,基层审计机关虽在努力推进计算机审计进程,但也存在“三难”:
第一,外部环境难适应。一是社保审计环境变化的影响。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涵盖了社会保障业务的流程,显然传统审计是难以胜任社保系统的新环境,同时,社保审计的环境变化,无疑会给社保审计的职业判断带来挑战,使审计环境风险增大;二是社保审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在信息环境下,社保信息系统尚不健全、不完善,不同区域由于执行有关社保实施细则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系统性。虽然社保管理单位正逐步实施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化,但是病毒、黑客入侵随时可以威胁信息系统安全,这无疑都会增大审计风险;三是社保审计程序设计的影响。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千差万别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审计需要,没有为计算机审计留下足够的审计线索、保留足够的操作日记和留下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仅仅只保留了更新后的当前余额等,这些程序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对社保信息系统的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也会对审计产生风险。
第二,内容复杂难适应。一是收支渠道复杂。由于社保资金覆盖面广,涉及到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和弱势群体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救灾、扶贫等资金,且审计户数多,审计种类、收支渠道多;二是取证核实复杂。在信息环境下,绝大多数商品化的财务软件都没有反向操作功能,它可以进行“反审核”,被审计单位可以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的情况与传统审计取证相比较,取证失实和不确定性更大,加之审计取证记录核实困难、复核工作量巨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对象复杂。社会保障涉及劳动、财政、税务、民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多个部门,而各部门对社保政策的理解、管理手段、人员素质都有差异,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共享和信息不沟通,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业务管理上的优势,致使参保、审核、财务和监管之间关联度较低;四是数据采集复杂。社保的经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并非都是一家,不同地方系统数据规划不一致,社保信息系统和外部软件系统是委托外单位开发,不同开发商有各自不同的设计,导致社保外部软件系统不一致,因此在进行审计时采集转换存在误差,影响审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第三,审计主体难适应。一是审计人员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需要。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新进人员少、知识更新少、专业技术人员少,目前尚有不少基层审计人员习惯传统审计,对适用计算机审计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被审计单位不仅在会计核算上实行了电算化,而且在社保资金的筹集、分配各方面也采用了网上作业,社保资金审计为了应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其运行机制也必须进行更新,建立计算机审计模式。然而,能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专门人才匮乏却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二是审计软件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需要。尽管审计署在讲课的时候讲到了审计软件的运用,但县级基层审计机关目前尚未得到加密锁,别的审计软件不能跟上形势,实用性不强,功能不完善,有的软件无法与被审计单位数据连接,运行容易出差错,加之国内审计软件采取的相应升级措施相对滞后,使用效果不够理想,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二、解决以上难题的“四创”
如何解决以上难题,按照审计署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审计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四创”。
1.创新审计理念,建立民本绩效审计目标。民本审计要求审计机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树立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高度统一的责任感,推进社保审计目标的转变,在搞好对基金财务收支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必须努力向管理和效益方面延伸,逐步探索基金管理效益审计的路子,树立绩效审计目标。一是要优化外部审计环境。采取加强班培训方式,认真实施审计系统和社会数据库管理系统化,充分发挥金审信息中心作用,建议配备专用审计系统,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要很好考虑审计需要,积极为基层审计服务,改变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法,消除审计风险;二是要优化绩效审计环境。要通过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规范社保基金运行秩序,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揭露社保制度的缺陷,检查社会政策的效益,从管理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向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議,监督社保部门内部控制管理、财政部门对社保基金预算补助的合理性;三是要优化项目审计环境。实现对审计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公文处理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探索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积极开展财政、地税、民政、劳动就业等单位的联网审计,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同时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力争通过较短的时间努力,在信息系统审计案例方面有所突破。
2.创新审计方法,拓宽社会保障审计内容。一是改进审计方式。要按照“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改进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成效,加强对每一个具体环节、多方利益主体进行细致、深入审计。重点关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从审计数据上寻找突破口。在审计具体实施中应将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既核实社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又能及时发现审计线索,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成果和审计效率;将经办机构审计与延伸审计相结合;将报表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通过三结合,使审计机关形成合力,保证社保资金审计得以顺利进行,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得到全面强化。二是改进审计模式。首先要审查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包括基金预算编制是否坚持政策性、全面性、真实性、合法性原则;经批准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调整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报批,年度预算和决算是否报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其次要审查社保基金的筹集。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金征收范围、基金征收比例、征集手段等。再次要审查社保基金的使用。重点审查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及社保经办机构是否依法及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有无拖欠、截留和任意扩大或缩小开支范围,社保基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合法。第四要审查社保基金的管理。重点审查社保基金经办机构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安全完整,其保值增值是否合法合规;结余基金收益状况是否最大化。三是改进审计手段。要适应信息化的需要,构建社保资金审计综合信息平台,社保审计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审计模式基础上,构建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的联运机制。
3.创新审计模式,完善社保监管审计体制。为适应信息环境下现代审计技术变迁,充分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大胆探索、创新审计模式。一是要坚持计算机运用与传统审计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既要积极运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又要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加以继承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抛弃、要扬弃,要吸取精华、去弃糟粕,使计算机审计更具有科学性。二是要坚持上下结合构建社保审计大格局的模式。上级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指导下级审计部门的业务工作,除发文件、发软件、办培训班外,还要制定一些带全局性、指点性的审计方案和审计样本;基层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上级审计部门工作,听取上级审计部门指挥,及时请示汇报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行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内容、统一组织实施的上下联动审计机制。三是要坚持法制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审计模式。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制,尽快出台有关社保基金审计的法律及配套法规制度,维护社保基金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法制手段,提高违规成本,要完善有关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计算机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要利用新闻媒体加强社会监督,维护社保审计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和法制性。
4.创新审计品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打造社保审计品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关键。一是要抓培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及时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加强对审计方案制定、表格填报、审计实施、问题发现、报告撰写、组织处理等业务工作的培训,采取全脱产、全封闭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严格要求,在学中干、干中学;二是要抓交流,增强工作指导性。具体审计过程中,可以开展市与市、县与县、组与组的审计工作交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审计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办法,增强社保审计具体工作的执行力和操作力;三是要抓运用,增强工作的时效性。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技术方法,稳步推进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影音技术、数据采集、查询和分析技术、数据恢复技术、AO与OA应用改进技术、联网审计技术,有序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计算机联网审计,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推进社保审计科学化发展。
(作者单位:南城县审计局)
一、信息化社保审计的“三难”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审计面临的环境也逐步走向信息化,基层审计机关虽在努力推进计算机审计进程,但也存在“三难”:
第一,外部环境难适应。一是社保审计环境变化的影响。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涵盖了社会保障业务的流程,显然传统审计是难以胜任社保系统的新环境,同时,社保审计的环境变化,无疑会给社保审计的职业判断带来挑战,使审计环境风险增大;二是社保审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在信息环境下,社保信息系统尚不健全、不完善,不同区域由于执行有关社保实施细则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系统性。虽然社保管理单位正逐步实施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化,但是病毒、黑客入侵随时可以威胁信息系统安全,这无疑都会增大审计风险;三是社保审计程序设计的影响。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千差万别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审计需要,没有为计算机审计留下足够的审计线索、保留足够的操作日记和留下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仅仅只保留了更新后的当前余额等,这些程序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对社保信息系统的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也会对审计产生风险。
第二,内容复杂难适应。一是收支渠道复杂。由于社保资金覆盖面广,涉及到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和弱势群体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救灾、扶贫等资金,且审计户数多,审计种类、收支渠道多;二是取证核实复杂。在信息环境下,绝大多数商品化的财务软件都没有反向操作功能,它可以进行“反审核”,被审计单位可以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的情况与传统审计取证相比较,取证失实和不确定性更大,加之审计取证记录核实困难、复核工作量巨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对象复杂。社会保障涉及劳动、财政、税务、民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多个部门,而各部门对社保政策的理解、管理手段、人员素质都有差异,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共享和信息不沟通,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业务管理上的优势,致使参保、审核、财务和监管之间关联度较低;四是数据采集复杂。社保的经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并非都是一家,不同地方系统数据规划不一致,社保信息系统和外部软件系统是委托外单位开发,不同开发商有各自不同的设计,导致社保外部软件系统不一致,因此在进行审计时采集转换存在误差,影响审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第三,审计主体难适应。一是审计人员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需要。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新进人员少、知识更新少、专业技术人员少,目前尚有不少基层审计人员习惯传统审计,对适用计算机审计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被审计单位不仅在会计核算上实行了电算化,而且在社保资金的筹集、分配各方面也采用了网上作业,社保资金审计为了应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其运行机制也必须进行更新,建立计算机审计模式。然而,能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专门人才匮乏却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二是审计软件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需要。尽管审计署在讲课的时候讲到了审计软件的运用,但县级基层审计机关目前尚未得到加密锁,别的审计软件不能跟上形势,实用性不强,功能不完善,有的软件无法与被审计单位数据连接,运行容易出差错,加之国内审计软件采取的相应升级措施相对滞后,使用效果不够理想,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二、解决以上难题的“四创”
如何解决以上难题,按照审计署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审计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四创”。
1.创新审计理念,建立民本绩效审计目标。民本审计要求审计机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树立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高度统一的责任感,推进社保审计目标的转变,在搞好对基金财务收支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必须努力向管理和效益方面延伸,逐步探索基金管理效益审计的路子,树立绩效审计目标。一是要优化外部审计环境。采取加强班培训方式,认真实施审计系统和社会数据库管理系统化,充分发挥金审信息中心作用,建议配备专用审计系统,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要很好考虑审计需要,积极为基层审计服务,改变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法,消除审计风险;二是要优化绩效审计环境。要通过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规范社保基金运行秩序,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揭露社保制度的缺陷,检查社会政策的效益,从管理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向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議,监督社保部门内部控制管理、财政部门对社保基金预算补助的合理性;三是要优化项目审计环境。实现对审计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公文处理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探索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积极开展财政、地税、民政、劳动就业等单位的联网审计,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同时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力争通过较短的时间努力,在信息系统审计案例方面有所突破。
2.创新审计方法,拓宽社会保障审计内容。一是改进审计方式。要按照“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改进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成效,加强对每一个具体环节、多方利益主体进行细致、深入审计。重点关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从审计数据上寻找突破口。在审计具体实施中应将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既核实社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又能及时发现审计线索,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成果和审计效率;将经办机构审计与延伸审计相结合;将报表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通过三结合,使审计机关形成合力,保证社保资金审计得以顺利进行,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得到全面强化。二是改进审计模式。首先要审查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包括基金预算编制是否坚持政策性、全面性、真实性、合法性原则;经批准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调整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报批,年度预算和决算是否报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其次要审查社保基金的筹集。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金征收范围、基金征收比例、征集手段等。再次要审查社保基金的使用。重点审查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及社保经办机构是否依法及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有无拖欠、截留和任意扩大或缩小开支范围,社保基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合法。第四要审查社保基金的管理。重点审查社保基金经办机构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安全完整,其保值增值是否合法合规;结余基金收益状况是否最大化。三是改进审计手段。要适应信息化的需要,构建社保资金审计综合信息平台,社保审计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审计模式基础上,构建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的联运机制。
3.创新审计模式,完善社保监管审计体制。为适应信息环境下现代审计技术变迁,充分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大胆探索、创新审计模式。一是要坚持计算机运用与传统审计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既要积极运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又要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加以继承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抛弃、要扬弃,要吸取精华、去弃糟粕,使计算机审计更具有科学性。二是要坚持上下结合构建社保审计大格局的模式。上级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指导下级审计部门的业务工作,除发文件、发软件、办培训班外,还要制定一些带全局性、指点性的审计方案和审计样本;基层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上级审计部门工作,听取上级审计部门指挥,及时请示汇报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行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内容、统一组织实施的上下联动审计机制。三是要坚持法制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审计模式。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制,尽快出台有关社保基金审计的法律及配套法规制度,维护社保基金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法制手段,提高违规成本,要完善有关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计算机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要利用新闻媒体加强社会监督,维护社保审计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和法制性。
4.创新审计品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打造社保审计品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关键。一是要抓培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及时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加强对审计方案制定、表格填报、审计实施、问题发现、报告撰写、组织处理等业务工作的培训,采取全脱产、全封闭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严格要求,在学中干、干中学;二是要抓交流,增强工作指导性。具体审计过程中,可以开展市与市、县与县、组与组的审计工作交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审计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办法,增强社保审计具体工作的执行力和操作力;三是要抓运用,增强工作的时效性。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技术方法,稳步推进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影音技术、数据采集、查询和分析技术、数据恢复技术、AO与OA应用改进技术、联网审计技术,有序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计算机联网审计,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推进社保审计科学化发展。
(作者单位:南城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