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面向地方本科院校红河学院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二维列联表独立性检验、对应分析方法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性别、学生是否挂过科、导师单次指导人数这三个因素对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学生与导师的匹配度,导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人生规划是否得到导师帮助,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学生出勤导师活动的态度、导师每学期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学生的年级、导师分配方式、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学生个人规划的清晰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利用对应
【机 构】
:
红河学院数学学院, 云南蒙自 66119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地方本科院校红河学院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二维列联表独立性检验、对应分析方法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性别、学生是否挂过科、导师单次指导人数这三个因素对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学生与导师的匹配度,导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人生规划是否得到导师帮助,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学生出勤导师活动的态度、导师每学期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学生的年级、导师分配方式、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学生个人规划的清晰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利用对应分析方法给出了各相关因素的属性与导师制五级实施效果的对应关系,为导师制的优化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朱庭珍是晚清滇云著名的诗论家.早年师从黄琮、戴絅孙、朱雘等滇云前辈,并长期致力于古典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一生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亲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咸同滇变、中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著有《筱园诗话》《穆清堂诗钞》《穆清堂诗钞续集》等,在滇云诗坛具有重要影响.
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海洋建设人才的重任,也肩负着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重任.从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内容维度、实践维度四个维度去了解海洋、认知海洋和经略海洋,提出探索海洋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根据不同思政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实践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促使海洋类素材的综合运用,实现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凭借着在云南澜沧卫任官期间的游历作成的《广志绎》卷五“西南卷”中有关明代云南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细致描写,不仅为探究明代云南的政治、经济和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也从第一视角展现了明人对于地理的认知以及对于开发云南的见解,对现在的云南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丘逢甲是祖籍福建上杭的客家人,具有浓厚的祖根意识和家国情怀,是闽台共同的文化名片.从丘逢甲和上杭的历史渊源契入,探讨丘逢甲祖根意识的缘起、发展及意义,祖根意识本质是爱乡爱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和重要内容,希望通过祭祖、族谱、诗歌、教育等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丘逢甲的祖根意识家国情怀,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认同感,促进心灵契合,切实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道德行为是君子群体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其形成之路径多样,大要则不外乎修道、问学之二途.道是君子文化的核心概念,亦是君子道德行为的内在依据.君子以道的传承者自任,修道代表了君子道德行为“形而上”的一面.修道须先明道,道非学不能明.学要转化为强大持续的精神力量并以正确的方式呈现出来,须一于道而成之.故君子进德,不可不修道,亦不可不问学.
科学技术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其发展影响着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相继出现了科技决定论、反科学、伪科学等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是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有利于个体还原社会要求;增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及辩证思维的养成.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拓展科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目前,道德教育存在认识论窄化的问题.以道德理论知识传习忽略道德实践知识中经验、体悟等智力活动的获得与实效,意图实现人的道德涵育教化显现乏力.基于德润人心、法安天下、社会善治目标,以杜威“从做中学”理论挖掘其背后道德教育的体悟元素,围绕人的认识活动,统合受教育者兴趣、教学实践、反思、道德终身化理念以及继续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等路径,是实现人促发内心深度道德学习与自治的长效道德教育机制,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围绕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结合汉语综合课程特点,找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探索将语言、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为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案例.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边界与限度的厘定,将在极大程度上助推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通过教育地理学元分析表明,“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生成的教育地理学是以研究教育空间系统为对象,以研究教育地域系统为核心,聚焦探讨世界范围内人类教育事象时空分布、演变机理、传播形制、结构特性、地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边界取决于教育学与地理学交互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并伴随教育学、地理学及周边学科相关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扩展;“教育—地理”学科融合可在哲学、空间、时间等三个维度上形成知识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把中央和省的会议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