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gwf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村里家家都养着牛马,牛主要用来犁田耕地,马呢则用来拉车搞运输。我家那时养着一头浑身墨黑、膘肥体壮的大水牛,我管它叫大黑。农民都把牛当宝贝宠着,我的父亲虽然是国家工作人员,对牛却有极深的感情,平时悉心呵护,过年时还要专门舀一脸盆大米饭,拌上盐给大黑吃。
  我对大黑却没这么深的感情,因为它我没少挨父亲的剋。那时我在乡里念初中,学校放假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山放牛。那时村里牛多,牛把村子周围的草都啃了个精光,放牛可真不是件轻松活。父亲傍晚回家只要見到大黑肚子大半还空着,就会骂我是吃干饭的,连牛都放不饱。我小声嘟囔着说山上的草都让牛吃光了,父亲便会怒不可遏地说:“山上没草,你不会‘串埂’去?”
  “串埂”在放牛活里可是属于高难度的,我从未敢尝试过。后来,我还真见识了一次父亲“串埂”的技艺,只不过是在被他劈头盖脸一通大骂之后。
  大黑身强力壮,非常好斗,经常会跟别的牛顶架。这天,它又跟一头与它不相上下的牛顶起架来。它们缠在一起恶斗了一个多小时,硬是把一块两亩多的荞麦地夷为平地,最终大黑获胜了,但它也遍体鳞伤,站在地上喘成一团。恰巧这时电闪雷鸣大雨将至,那天我没带雨具,便一路驱赶着它往家跑。顶架累坏了的大黑怎么也跑不快,我手中的鞭杆一甩一声响地落到它身上。每挨一鞭杆,它浑身就痉挛一下,有几次前脚直打干绊,差点跌倒在地。
  这时父亲下班后给我送雨具来,他一见大黑身上血迹斑斑鞭痕纵横,顿时心疼极了,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猛地夺过我手中的鞭杆一折两段,然后轻轻地摩挲着大黑的皮毛,待它安静下来便把它牵到庄稼地的地埂上去吃肥嫩的青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串埂”。“串埂”时牛因为会偷吃庄稼,弄不好发怒了还会踩坏一大片庄稼,所以我不敢轻易尝试。这时风雨大作,父亲依偎在大黑身边,抚摸着它身上的伤口,任狂风挥舞着雨鞭在他身上抽打。说来也怪,尽管肥嫩青翠的庄稼就在嘴边,但大黑就不偷吃一下,专心致志地吃着地埂上的草,还把尾巴绕成圈儿不停地在父亲身上摩擦着。风雨中这幅和谐的人牛图,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牛是庄户人的衣食父母,比起它没日没夜地犁田耙地受的那份苦,你放它时吃的这点苦又算得了啥?”父亲缓和了一下语气,说,“牛通人性,只要你爱它,真心对它好,它一定会对你好的。”神奇的是,大黑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哞——”地叫了一声,伸出长长的舌头不停地舔他的手。
  回到家,父亲立即找来消炎药,捣碎了敷在大黑身上的伤口上。我发现大黑不停地扇乎着大耳朵,扑闪扑闪长睫毛,一颗硕大的泪珠竟从眼眶里滑落出来。天哪,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发现牛会流泪!我揉了揉眼眶,千真万确,那泪珠正顺着大黑毛茸茸的脸一路流淌开去。刹那间,我心里升腾起一种神圣的感情,既有对大黑的爱怜,也有对父亲的敬佩。
  从此,我注意培养和大黑的感情,经常用铁篦子帮它梳理皮毛,在哪儿见到一丛肥嫩的青草,总要割来送到它嘴里。大黑呢,也变得温驯多了。记得我有一次上山放牛时,脚被荆棘扎伤了,痛得走不了路,大黑竟跪在地上,让我爬到它背上去,稳稳当当地把我驮回了家。
  后来,我到省城上大学了,放牧的活计便很少干了。再后来,随着村里的发展,种地实现了机械化,村民们都不再养牛马了,大黑也离开了我家。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王大凡
其他文献
辽西的雨真是金贵,二伯说,盼儿女似的盼来个阴天,眼见那云彩里含了水珠,一阵旱风过来,云彩又散了,秧棵散叶坐果,还得靠绕辘轳。二伯常这么说,只是那时我还小,不明白二伯怎么那么眼尖,我们瞪疼眼眶也没看见云彩里有一点儿雨星,只觉旱风扑脸,就像泛起一股股热浪,青苗在地的时候,也能卷起阵阵烟尘。后院菜园子就不一样了,虽然午间秧棵也打蔫,可早晨晚上,那韭菜、生菜、芹菜,还是翠生生的一片绿,因为园子西北角有口老
期刊
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苜蓿坝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漆树的树木。  说到漆树,有些人为之惊悸,特别是对漆树极为过敏之人,只要梦见漆树,第二天醒来,脸上便肿胀起来,很是可怕。有些人只要看见漆树,也会脸上发肿,这种人在山里只要看见漆树,赶紧逃之夭夭,唯恐沾上不祥之兆。小时候时常看见好多脸上肿得涨涨的人,他们用毛巾包裹着脸面,见人便把脸朝向别处,人们看见这种人赶紧离开。父母常常告诫我:“看见被漆树
期刊
这条逼仄的巷子并不深,地面依旧是不规整的青石板铺成,中间拐个弯出去就是最繁华的闹市区。拐弯处那黄葛树枝繁叶茂、绿荫遮天,下部却腐朽枯烂,留着条条蛇形环爬状。  黎明时分,巷子里的商铺早早就开门营业。几家小饭馆、几家小商店、几家水果铺显得冷冷清清。这时,来了一些卖菜的小贩,担两筐新鲜蔬菜朝地上一搁,俭朴的衣着,蓬乱得像一团钢丝球的头发,倒和这条小巷般配极了。  卖汤圆的王婆婆,每天是来得最晚的一个。
期刊
我心里的田地,满满地种着野菜,随着年岁的加增,这些野菜与我如影随形。  然而,年轻时候是不是因为正在伸手伸脚地长身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曾经疯狂地追求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每每看见有人出入于酒肉飘香的酒馆肉店,心理总是羡慕不已,发誓要好好读书,长大也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而,奋斗了半生,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的时候,那种“吃香喝辣”的欲望已经从生活中淡出。相反,几种野菜走进我早不见晚见的生活里
期刊
看外观,几乎每个储蓄所都像寺院,静气逼人,但一进去你就明白了,大厅的排排座位上基本挤满存款的、取款的、转款的,或像我这样领工资的之类,每人目光烔烔,虎视柜台的个个小窗,表情焦急,或搓手叹气,或不停地调换坐姿,一副既摩拳擦掌又努力压抑自己的样子。  钱内似乎含着一股什么劲儿,无论谁到了它面前,都显得焦躁不安。  我照例先挂了序号,又看西边座椅有俩空位,便去坐下,也耐住性子等。  一位令人眼睛发亮的二
期刊
从冬天走来的雨,是白雪母亲的骨肉,一颗一粒,粉尘般的纤细,几乎没有重量,轻飘飘、羞答答地越过北国的崇山峻岭,来到了江南。  江南新鲜而又陌生,不懂事的她们有些腼腆,甚至有点胆怯。于是,你拽着我,我挨着你,成群成群地移动,漫山遍野地占领,编织成细细的、密密的薄雾,撕不破,扯不烂。顷刻间,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多少楼台烟雨中?”诗词都急了,留下了穿越时空的诵吟。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尖湿”,你若静下心
期刊
在村庄里,死性不改的非老公鸡莫属了。  读小学时,语文课文就告诉我们最爱嘚瑟的便是老公鸡,每天都要恬不知耻地炫耀一番要比漂亮我第一。  私下想想,我们做得也有些过分。对驴呀骡呀牛呀的其他家畜,稍翘起尾巴想撒下野,我们就要高声粗气,恶语相向,如果遇上心情不好,更是要操棍弄棒,咬紧牙关,将那不听话的东西往死里打。年深日久,村里的家畜都活出经验了,比如说若公畜发现主人的脸拉得比自己的还长,即使碰见邻家母
期刊
母亲电话里说自己得了眼病,可粗心大意的我并没完全放在心上,只是偶尔在电话里劝她去医院检查一下。母亲每次都轻描淡写地说:“妈的眼睛没大事,多数是被灶膛的烟熏呛了,不用去医院,滴两瓶眼药水就好了。”  听了母亲的话,我果然就放心了,也认为没啥大事,便叮嘱她:“累眼睛的针线活千万别碰了,尤其不能做拖鞋。”  母亲迟疑了一会儿说:“妈在家闲不住,给你们兄妹几个做拖鞋有啥不好的。”  我电话里便极力劝阻:“
期刊
老太太的老伴走了,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乡下。  住惯乡下的老太太,不愿去城里生活,就连女儿请她去小住几天,她也不乐意。情愿白天顶着太阳与土地打交道,在自家门前屋后的宅基地上,种满了品种多样的蔬菜,这些蔬菜她并不是仅仅为解决自己的菜篮子而辛苦劳作,大多数是为子女们准备的。  老太太灶头间门口的墙壁上挂着一本日历,这是她老头子的习惯,老头子在的时候,新年未到,日历早已上墙,子女们也已经见怪不怪了。老头子
期刊
我总觉得:人与山水的结缘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或者是机缘的等待……  去年秋天,县作协组织去山背采风,心里一动,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车子不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却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端是红尘纷攘的俗世;一端是安详静美的桃花源。也许感受太美的东西不能让人太如意,旅程中感觉有点不顺利。先是租来的大巴在中途爆胎,后来是车的发动机出了问题,车在离山背好几里路的地方抛錨了。当我们下车,一大片黑黯的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