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四个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艺术地设置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则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的起点和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的奥秘,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感官同时参与学习。通过提问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与智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借以调节控制教学的过程。怎样优化数学课堂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提问作为一门教学艺术,与其他学问一样,同样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要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这一规律,就必须精心设计、悉心揣摩,用心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四个“度”,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一、把握提问时间的维度
  问要发挥最大的效果,除了要问到点子上,还要讲究提问的火候,这火候便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学生完成 + =( )、 + =( )后出示 + 这道题让学生尝试。学生或是受到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的影响,得出 + = 的错误答案;或是思考之后发现这两个分数不是同分母分数,不知该如何相加。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悱”、“愤”状态,教师便把握时机提问:“为什么 与 、 与 这两组分数可直接相加?要使 与 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该怎么办呢?”学生经过这样的提问后,激活了思维,很快便找出了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所在——“通过通分把 与 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直接相加”,从而深刻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二、把握提问数量的适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就须问,但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运用得当,不能滥用、多用,没有必要设问的地方就不要设问。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当学生懂得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并能自己举例时,教师再一次把问题引向深入,拿出一张卡片问:“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这样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入了高一级层次。提问的适度,表现在学生方面就是提问要考虑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比率。有些教师偏爱优等生,提问只考虑优等生而放弃后进生,造成一种“期待差异”,由于这种原因,整个课堂往往为优等生所控制,极少有后进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因此,提问要顾及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把握提问难易的梯度
  同化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例如,在观看海豚表演后,于永正老师要求学生用“先总后分”的形式说一说“海豚做算术”。学生们瞪大了双眼,感觉茫然。于老师及时调整,做了示范,用“海豚做算术真有趣”开头,说了下面一段话:“海豚做算术真有趣。一位叔叔拿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3+5=?海豚看了看,张开嘴连叫了8声,观众立刻为它鼓掌。接着又做了几道题,连‘7+8’这样大的数它都加对了。”他告诉学生,第一句就是总起句,先总的说说海豚做算术题怎么样,然后再请学生说。正是因为于老师及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才有了后面学生精彩的回答。可见,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线上,并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作答。也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把握提问模式的新度
  数学作为一门带有严密性、探索性的学科,其课堂提问更应体现创新性。创新是创造一切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应该从教师做起。课堂提问的创新性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提问方式的创新。提问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完全可以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比如,借鉴《开心辞典》的提问方式设置场景,让学生作为测试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采用题卡的方式,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回答哪个问题;采用甲学生提问乙学生回答的方式等等。这些方式都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2、提问内容的创新。内容既可以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也可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既可以是点名请某位学生根据课上所讲提问全班同学,也可以是请某一组的同学彼此设计相关题目,大家互相考考。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了解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总之,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提问,对于教师来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驱动思维、蓄积而发的内在表现。课堂提问贯穿课堂,我们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以引起质疑、思考;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恰当地利用课堂提问,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在《知识的增长》一文中提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已经成为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化的科学。为此,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我想,只有教师具备了渊博的知识,辅以创新的意识,才能在课堂中“问出一道题,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真正体验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其他文献
从事二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我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电脑媒体的运用也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新奇和震撼。这些技术的运用,课堂的表面热闹了,学生的情绪被激发了……但这些炫丽的背后,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都是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丧失、教学成本的提高等诸多问题,能就简的为何就繁?能体现教师基本功的为何不尽量展示?能降低教学成本的为何
期刊
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即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钟灵毓秀,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作为个体语言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们在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浓郁的诗意、炽热的激情
期刊
为了准确理解句子含义,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明确文章表达的主旨,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少不了对句子的分析。其中,通过缩句是准确理解句子含义的有效途径之一。缩句,说到底就是保留主语、谓语、宾语,删除定语、状语、补语等,也就是把修饰成分较多的长句子,变得短小精悍,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大纲又
期刊
当今乃至未来的社会,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堆枯燥的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去主动地探究和学习,获取鲜活的知识。怎样使个体的生命在有限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即学习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
期刊
新课改的号角已响彻神州大地,各种教改理论令人震耳欲馈,然而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却令人耳目一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老师以创新的形式编制导学案,让学生以创新的形式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师生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让创新教育走进课堂,创新教育让整个数学课堂焕发出绚丽的色彩。现将我的具体做法归纳如下,供同仁斧正。  一、更新观念,让创
期刊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模型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在接替过程中引发与选择思维方向,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所以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模型、应用模型,就是要求教师致力于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取得数学活动经验。它是把“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纳入数学教育的一种可行手段。  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认为的:“学生自己发明数学就会学得更好”,“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教学的第一原
期刊
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观念、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及基本的数学逻辑。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一、联系生活现实创设情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七年级下期,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能够体现学科特点;能够易于学生发展;能够符合逻辑。  关键词:教学情境 学科特点 发展 逻辑    从教育心理学中我们知道:少年儿童都有在自己喜欢的生动情境、有趣活动中易于接受主观形象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宽
期刊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已成为《生活、生命与安全》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尤其在公开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叹精心设计的探究课好看不实用,并往往面临着探究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且看我不成熟的案例:  课题是“我从哪里来的”。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对于自己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生活情境。我提前让孩子们准备了父母童年时代的照片各一张,父母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