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现状作出阐述,以及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等几个层面进行调查、分析,指出目前该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设置、课时比重、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创作(设计)等存在诸多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有所借鉴与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中国画的教学,始于1902年建立的南京两江师范学堂。由此,从过去的师徒制正式转变为近代学校制教学,可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教育教学的独立,表明了西方学院式教学体制取代了传统中国画教学这一古老的本土艺术体系。中国画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无论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画课程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也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掌握中国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国画教学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利于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因此,由于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差异,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一是知识目标的培养,掌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能力目标的培养,具备较强的美术与设计技能,能从亊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三是素质目标的培养,具备身心健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行为素质及道德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师表,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小学美术教师。按广东客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即“万金油”式人才,意思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通才教师。因此,中国画课程教育教学,无疑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中国画课程教育教学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绩可喜。但纵观近几年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课程的设置不科学、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艺术实践课落入了单一化、与教育实践课脱节、毕业创作(设计)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等诸多方面问题,对课程实施者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解决专业课程设置、课时比重等问题。本文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现状调查为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职能是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的小学美术人才。是广东地区小学美术师资的摇篮,是美术教育教学星火相传的重要场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由原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广东省15所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的职业院校之一。该院下设7个教学院部,设有48个专业。建院十六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调查发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艺术实践课单一化、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毕业创作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表明缺乏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深入研究,还没有足够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制约该院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画课程的
  教学实践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当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全日制学生有216人。其中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3个班,五年制美术教育专业2个班,2016届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班1个。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美术简史、中国画、素描、色彩、油画、图案、设计基础、综合绘画、儿童绘画研究、设计软件、立体构成、色彩风景写生、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毕业实习、毕业创作(设计) 等必修课构成。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及对该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总结,分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画必修课与西画必修课课时比重分配不科学
  中国画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近几年来持续下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画课程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抵触情绪。并出现重西画课程、轻中国画必修课程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不科学和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等环节,中国画必修课程设置不科学,形成了学科地位滑落等诸多弊端。例如: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西画必修课程分科设置过细(素描、色彩、油画、色彩风景写生),而中国画必修课程分科设置过于简单化(中国画),其实中国画分科设置应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因此,中国画必修课程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其二,课时比重不合理。例如: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为408节,西画必修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色彩风景写生)学时为336节,中国画课程学时为72节。通过中西绘画课时的分配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时比重不合理的现象。过分渲染西画必修课程教学实践,只注重学生西画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国学知识和中国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给中国画课程教学实施者带来了新的难题,而且,不利于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的教育教学,对于中国画知之甚少的学生而言,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中国画的误导。因此,这些是导致中国画教学质量近年下降因素之一(表1) 。
  (二)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
  据笔者调查,发现该院学生所学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例如:小学美术课本(教育部审定2012嶺南版)从一年级第1册到六年级第12册教材中,出现古代、近现代名家中国画作品欣赏60多幅。教学实践课有:学画中国画写意蔬果、写意花卉、写意动物(一)及写意动物(二)。树叶和树干的画法、水墨画的画法。学生在实习阶段根本就没有进行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由于实习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差,指导教师缺乏对小学美术教材的研究,导致学生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中国画课程严重脱节现象。教育实习课程目的是学生角色转换的过程,由学生转换成实习教师角色,是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对接,关键在于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引导,对小学美术教材进行解读与研究,学校应创造教学条件为学生实现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对接,防止学科单兵作战的弊端。   (三)中国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中难于展开
  据调查,目前中国画课程在艺术实践中难于展开的现象,已成为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实践的困惑问题。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研究方向的差距等因素制约, 学生自然就是色彩风景写生加风景摄影的主要实践者。中国画艺术实践课对大三学生毕业创作来说具有关键性作用。艺术实践课目的是学生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探索,揭示人与自然物象的内在规律,也是评价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标准。
  (四)学生毕业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
  笔者发现,展厅学生作品琳琅满目,西画作品丰富多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少深度和内涵。中国画作品与水彩、水粉、油画作品等相比,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平日过分渲染西画,忽视中国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毕业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创作实践(设计)课中普遍存在现象。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毕业作品是学生用艺术语言对生活真诚的情感倾诉,是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导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价值的体现。
  二、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和完善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中国画教学实践是美术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中国画的教学质量,解决当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比重、艺术实践课、教育实习课、毕业创作(设计)课等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加大力度对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完善中国画教学实践课程。因此,课程的构建与完善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角度而言,如何充分做到科学的课程设置、合理的课时比重、丰富的艺术实践,以及完美的课程对接和使学生作品具有可读性,都是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不断研究的课题。因此,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对推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的改革和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2,(04).
  [2]2013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3,(10).
  [3]2014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4,(05).
  [4]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5,(05).
  [5]戴立德.主编小学美术第一册至六年级十二册[M].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6]李桐.从私淑到学院——20世纪到30代中国画教学的转型分析[J].艺术探索,2005,(03).
  作者单位: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河南省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殷江林先生,出生于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的禹州。在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熏陶和滋养下,他从小就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尤为喜爱书法艺术。他自幼学书,笔耕不辍,长年日积月累,真草篆隶诸体皆能,尤其是行草书形成自家风格。殷江林先生从河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退休后,筹建了河南省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力推进河南省直文联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美术
期刊
摘 要:“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启示我们: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在构图立意上要有创意、有创新,努力实践“整散结合,画面构图有主次;虚实相生,三维作画有张力;繁简有度,层次结构有风格;有无圆融,构图立意有意境”,引导学生掌握构图的原则,立意的方法,展示画面的意蕴和美感,从而在艺术世界里,享受“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  关键词:素描;构图;立意  北宋开国后,设立翰林图
期刊
在展厅、微信、报刊、电视见到的某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多了,便引起了书论者的关注。关注的时间长了,便有对此种风格书法作品鉴赏的想法,以致于有发现此种书法风格之美的好奇心。有时甚至是在脑海中过电影一样反复闪现,灵感萌动,感悟出书法作品所蕴藉之美,不由自主地起评论之想。对殷江林的书法作品品评的自觉由来已久,形成之后,脑海中常萦绕“老树著花无丑枝”的诗句。这可能是殷书之美唤醒了品评意识,便有形质美、神采美、意
期刊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么哥,望不见也么哥,绿窗空对花深处”。  这首《叨叨令》曲是元代文学家吴文质所作,叹来叹去还是文人骚客对浮世若梦的哀怨。可不是吗?好好的一个泱泱大国和皇帝宗室,让金人“连锅端了”!这样的凄惨境遇,不解释成恍若
期刊
“古人有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浮生若梦。谁说不是呢?世事无定,生命短促,亦如梦幻。所以唐代诗人李白作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其中有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与大诗人李白同样喟叹的,就是上文之作者孟元老了。孟元老,是宋代文学家。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避地江南数十载。索寞中,他时常暗想当年东京的繁华,心中
期刊
摘 要:中国早期的书法和绘画是通过一体二用的方式介入到远古人们的生活当中。汉以来,书法和绘画在功用上是存在一致性的。汉代衰亡以后,书法和绘画开始分家。唐代张彦远“书画同笔”的提出,宋代郭熙在结字和转腕上的运用,元代赵孟頫、柯九思的“以书入画”论到钱选“士气”说的提出,让“以书入画”进入盛行时期。“以书入画”从原来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论证发展到了竹石花卉画中。赵孟頫将书画用笔结合到了具体事物。明清画家对
期刊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念奴娇·登多景楼》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所作,该词描写登金陵多景楼眺望山川之时,慨叹此处形势正宜出兵北伐、一举收复河山,非仅作为防御胡人南侵的天
期刊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碪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玉京秋·烟水阔》为宋代周密自度曲。此曲音韵谐美,别具声情,唱尽了相思幽怨和离愁别恨。“自度曲”是通晓音律的词
期刊
摘 要:古今中外,宗教绘画形象的传承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以及创作者自身对题材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等,形成对同一绘画题材的不同表达,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着重分析当代艺术家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这一幅作品和刘晓东绘画艺术风格,将它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对比,从同一题材出发分析他们之间不同的绘画表达,并列举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例子来总结出
期刊
摘 要:美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的《美术学院的历史》记录了4个世纪艺术家的教育,从16世纪意大利开始,经路易十四时代、歌德时代和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直至自由主义的世纪,展现给读者一幅美术学院发展的生动画面。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受到一些启发:美术教育需要有作坊式、工匠式的性质;传承和反叛精神应始终贯穿着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同时,一部好的史书本身便有现实意义: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美术学院的历史,对当今中国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