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旨在考察二语读者叙事语篇主题推理实时认知加工过程的个体差异,重点关注不同阅读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研究采用阅读时间法,以叙事语篇为实验材料,以反应时为主要实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阅读能力存在显著主效应,高阅读技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产出实时主题推理,而低技能读者则相对缺乏这种能力;(2)故事启动条件和主题启动条件均存在显著主效应,但与阅读能力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关键词:主题推理;叙事语篇;阅读技能;启动条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3-0105-08
推理加工能力在熟练阅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raesser, Singer, & Trabasso, 1994; Singer, 1994; Garnham & Oakhill, 1996)。读者不能充分理解所阅读内容,通常是由阅读过程不能够进行适当推理所致(Long, Oppy, & Seely, 1997)。推理在语篇情境模型的建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建立语篇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的关键(周红、范琳,2011)。主题推理确 (thematic inference)是关于语篇总体意义的推理 (Dijk & Kintsch, 1983)。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总是试图理解语篇中隐含的重要信息,并建构有意义的表征,也就不可能忽视语篇的主题(Zhang & Hoosain, 2001)。在阅读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者对读者实时主题推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如:Seifert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4, 1997; Hannon & Daneman, 1998; Zhang & Hoosain, 2001; Kurtz, 2003; Zhang & Hoosain, 2005; 范琳、刘振前,2007;2008等)。相关研究表明,主题推理是实时产生的,读者因素和语篇因素均影响读者主题推理加工过程。然而,在二语阅读研究文献中,针对第二语言读者实时主题推理加工过程的研究非常缺乏,对不同阅读能力二语读者主题推理加工过程的个体差异也就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阅读时间法,将心理语言学精确的反应时方法运用于语篇推理加工研究,对中国大学阶段不同阅读能力的英语学习者的主题推理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实时认知加工过程。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实时主题推理加工过程,揭示不同阅读能力的第二语言读者叙事语篇认知加工的个体差异。具体而言,考察阅读能力和启动条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叙事语篇实时主题推理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以及变量间的交互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受试
本研究受试为青岛市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经过阅读水平测试,区分出高、低阅读技能受试。阅读水平测试材料为受试报告最不熟悉的两套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试题,另有英语期末阅读成绩作为参考。每套试题有20个理解问题,总分为40分。剔除两次四级阅读测试成绩与期末阅读成绩间相差悬殊(过高或过低)的受试后,最终筛选出72名学生参加正式实验,高技能读者(M=62.86)和低技能读者(M=38.22)各36名,约占参加阅读水平测试受试总人数的高、低各三分之一,两组受试的阅读测试成绩存在差异显著(p<0.001)。男、女生分别为38和34名,平均年龄约19岁。
2.2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Long 等人(1997)64篇测试故事中的48篇,每一版本包括12对测试故事。我们还编制了与Long 等人(1997)的测试故事在长度和风格上都相类似的两个练习故事。正式实验测试故事依据8个主题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如:“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等)。每一主题结构类型中半数的故事为目标测试故事,总是出现在故事对第二个位置上;其余为填充故事(即故事对中的第一个)。在相同主题启动条件下,目标测试故事与相同主题的填充故事相配。不同主题、故事内和故事间启动条件下的目标测试故事,与不同主题的填充故事相配。我们也沿用了Long 等人(1997)为每个故事编制的测试句。关于故事正确信息和明显矛盾错误信息的测试句各两个。
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与Seifert 等人(1986)和Long 等人(1997)的研究相同(见表1,引自Seifert et al., 1986: 223)。具体有四种启动条件:相同主题、不同主题、故事内、故事间。假设之一是,启动和目标陈述均来自相同主题的故事时,确认目标测试陈述的时间会缩短(Seifert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7);假设之二是,如果受试能够建立起同一故事始发情势和结论间的记忆联系,那么对故事内启动条件测试句的反应,快于对故事间启动条件测试句的反应(Seifert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7)。
2.3 实验程序
本研究采用一语推理研究中广泛运用的阅读时间法。实验在安静的机房一人一机进行,用DMDX编写和呈现实验材料。高、低技能读者各36名被随机分配到4组,每组受试阅读随机分成的4个测试版本之一,每一版本包括12对测试故事。正式实验前,受试在主试指导下阅读指导语,并进行两个试次的练习,以保证受试能够理解实验程序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整个实验持续约50分钟。
实验材料采用自定步速模式呈现,受试自定步速阅读每一个故事。每一轮测试,受试阅读依据相同主题提取单位或者不同主题提取单位的一对故事。受试阅读完每对故事后,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每个测试句所陈述内容是否正确。如判断为正确,按“J”键;若判断为错误,则按“F”键。微机记录受试对测试句的判断正误与反应时。完成测试句的判断后,受试在5级量表上判断一组两个故事的主题相似性(“1”表示毫不相似,“5”表示非常相似)。之所以要求受试进行这一任务,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首先,Seifert等人(1986)和Long 等人(1997)均发现,主题相似性判断可以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策略性加工,因为只有要求读者进行此类任务时,他们才会建构两个故事主题间的联系;其次,主题相似性判断给读者提供有意识地加工两个故事之间主题联系的重要信息,这似乎对阅读能力较低的读者尤为重要。 3. 结果与讨论
对受试的反应错误和反应时间进行初步分析后,剔出了两名受试的数据,因为其反应错误率或反应时大于其所处阅读水平受试数据的3个标准差。由于微机故障等,另两名受试也被剔除。用语数据分析的有效数据来自68名受试,高、低技能读者各34名。实验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3.1 反应错误
由上表可知,低阅读技能二语读者的反应错误率高于高技能读者;本研究受试反应错误率,也高于相关一语言研究受试的反应错误率(如:Seifert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7)。
3.2 反应时结果
对主题启动条件和故事启动条件下,高技能读者和低技能读者目标测试句的反应时进行了统计处理。
3.2.1 主题启动条件
对受试目标反应时进行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主题启动条件具有显著主效应 [F (1,33)= 38.63, p=0.000],从而说明不同主题启动条件对读者主题推理加工过程产生影响。主题启动条件与阅读技能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F<1)。另外,阅读技能具有显著主效应 [F (1,33)=18.79, p=0.000]。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高阅读技能受试在相同主题(p<0.05)和不同主题(p<0.05)两种启动条件下,对目标句的反应均明显快于低技能读者。
3.2.2 故事启动条件
对受试目标反应时进行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故事启动条件有显著主效应[F (1,33)= 48.36, p=0.000],说明主题推理加工过程受到不同故事启动条件(故事内和故事间)的影响。故事启动条件与阅读技能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另外,阅读技能主效应显著[F(1,33)=23.22, p=0.000]。对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在故事内和故事间两种启动条件下,高技能读者反应时均明显快于低技能读者(ps<0.05)。
3.3 主题相似性判断结果
对高、低技能读者主题相似性判断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组受试在阅读相同主题故事时(M=3.42和M=3.10),对主题相似性的判断得分,显著高于阅读不同主题故事时 (M=2.41和M=2.32)的得分(P值均小于0.001)。另外,两组受试对相同和不同主题条件下主题相似性判定,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s>0.05)(见表3)。以上结果表明高、低阅读技能受试均能认识故事的主题相似性,但低技能读者不能够运用故事间的主题相似性,将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这与以往研究发现一致(如:Long et al., 1997)。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高、低技能读者在故事启动条件下,反应时模式表现出明显差异,高技能读者对故事内启动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明显快于故事间启动条件,而低技能读者没有表现出这种差异。这表明高技能读者能够建构故事内的联系,而低技能读者却不能够建构这种联系。就主题启动条件而言,主题相似性对低技能读者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效应(p>0.05);而高技能读者对相同主题的反应,明显快于其对不同主题的反应。这说明低技能读者也不能够建构主题相关故事间的联系。低技能读者不能够建构故事间和故事内联系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不能够回忆起建立这些联系所依据的信息(Long et al., 1997)。本研究的另一发现是,高技能与低技能读者对相同和不同主题条件下故事主题的相似性判定,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对相同主题故事的相似性判断,得分均高于其不同主题故事的得分,说明低阅读技能受试对故事主题的相似性亦较为敏感。因此,低技能读者可能拥有足够的故事主题知识,尽管他们不能够把这些知识整合至其语篇层次表征(Oakhill, 1982; Long et al., 1997)。
本研究表明,高、低技能读者从语篇不同部分整合信息与阐释主题相关信息表征的能力存在差异。低阅读技能中国英语学习者,不能够建构故事内部的联系以及相关主题的故事间的联系。因为低阅读能力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亦相应较低,在阅读过程中,将大量的认知资源分配给低水平加工(如:词汇识别等),建构主题得到的认知资源减少,因而需要推理产出和背景知识联想等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就会受到妨碍。低技能读者在阅读过程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语篇理解所需要的推理加工活动。因此,低技能读者可能无法象高技能读者一样自然、主动地建立故事提供的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产出可能的推理或解读关系(Oakhill, 1984)。低阅读技能受试在需要产出基于知识的或修饰性推理(elaborative inference)时,表现不佳(Bowyer-Crane & Snowling, 2005);低技能成人读者在语篇层理解过程中遇到严重的加工瓶颈问题(Long et al., 1997)。这些读者拥有建构较为准确的句子命题表征所需的单词和句子层次的加工技能,然而却不能够完成从语篇的不同部分整合意义以及产出阐释其语篇表征推理所必需的建构过程。前人的相关研究发现支持上述解释(如:Oakhill, 1982)。另外,低技能读者可能建构的隐性推理更少,因为他们不具备推理所依据的背景知识,或者因为一些低技能读者可能不懂得阅读理解需要将先前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与语篇理解加工结合起来。相反,高技能读者具备与语篇主题和内容相关的一般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语篇内意义间、语篇与背景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建构完整的语篇表征(Cain & Oakhill, 2001)。再者,高技能读者具有根据特定情况下的阅读理解目标,控制自己加工过程的能力。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语篇阅读任务,高技能读者都能够合理调节阅读过程的各种认知加工,能够对不同的加工过程应该使用几种认知资源、何时使用、采取何种顺序,应该进行或停止哪些加工等,灵活地加以控制(Horiba, 2000)。 本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反应错误率(6%-18.7%),高于Seifert 等人(3%-5%)和Long 等人 (3%-9%)受试的错误率。Seifert 等(1986)和Long et al.(1997)的研究表明,低技能读者,较之高技能读者出现了更多的反应错误,其错误率依然较低(最高反应错误率分别为5%和9%)。另外,反应时数据表明,本研究受试对目标测试句的反应,比阅读相同实验材料的第一语言受试,慢得多(如:Long et al., 1997; Hannon & Daneman, 1998)。本研究受试最高反应时(6,731.33 毫秒),与Long 等(1997)的第一语言受试的最高反应时(3,142 毫秒),有相当大的差距。关于最低反应时间,两类受试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分别为4,627.36毫秒和2,245毫秒。
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研究发现不一致之处,可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英语第一语言读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语言水平的差异。本研究受试为英语外语学习者,而其它相关研究的对象则为英语第一语言读者。处于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其语言水平无疑低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大学生,因此前者对目标测试句的反应错误率高、反应时间长,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非本族语者,尤其是低阅读技能第二语言读者或者外语读者,不管进行何种类型的语篇加工任务,都会把大量的认知资源分配给较低水平的加工过程,而用于高水平加工过程的认知资源,则较为有限(Horiba, 2000)。非本族语读者可能因缺乏字词识别和句子理解的基本解码技能(参见Koda, 2005),因而短时记忆可能超负荷,无法给概念性和图式性信息分配足够的注意资源。第二语言读者,对诸如词汇和语法等语言项目,掌握不够牢固,因而影响其对语篇内容的概念化,进而妨碍阅读理解,这反过来又会减慢推理加工的时间进程。因此,英语外语读者反应错误率增高,并且较之第一语言读者,在书面语篇意义建构方面表现不佳,也就不足为奇。
5. 结语
本研究从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角度考察了阅读能力对二语读者实时主题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
(1)阅读能力存在显著主效应,高阅读技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产出实时主题推理,而低技能读者则相对缺乏这种能力;(2)故事启动条件和主题启动条件均存在显著主效应,但与阅读能力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本研究还发现,受试的反应错误较高,与一语相关研究形成对照,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因受其目标语水平的限制,可能把大量的认知资源分配给低水平的加工过程,用于推理加工等更高层次加工过程的认知资源则较为有限。研究结果表明,高、低技能读者在整合故事主题和产出主题推理方面存在差异。高技能读者能较好地整合语篇中的信息,建立较为连贯和完整的语篇表征,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产出实时主题推理或将某个测试项目整合到前面的语篇语境之中;而低技能读者则相对缺乏这种能力。
当然,本研究只是在相关一语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实时主题推理加工过程,尚需进行更多实证研究,以确定我们报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反应模式,是否是高、低技能英语外语学习者的特点,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考察母语背景为其他语种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实时主题推理认知加工过程。另外,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实验软件,对读者主题推理认知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这符合语篇阅读推理研究的实时性特点,今后此类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如将反应时研究方法与ERP、fMRI、眼动技术等结合起来,研究读者阅读推理的实时认知加工过程,以取得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参见范琳、刘振前,2007)。其中,眼动记录法已被广泛用于探测语篇阅读各个层面的加工过程,如词汇加工过程(如:Roy-Charland et al., 2007;Yatabe et al., 2009)、基于词汇的语义推理(如:O’Brien et al., 1988)和预期推理(如:Calvo et al., 2003;周源源,2006)。
本研究为外语阅读教学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例如,教师可以告知低技能读者进行推理以及利用语篇中没有明确叙述信息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推断出语篇中暗含的信息。教师可以和低技能读者一起阅读和讨论故事,并鼓励他们通过预测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其做出推理。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需要做出不同类型推理的典型例子,然后要求学生在其阅读过程中也进行此类推理,这种训练对于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题推理能力与阅读水平是有效的。
参 考 文 献
Bowyer-Crane, C. & M. J. Snowling. Assessing children’s inference generation: What do tes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measure?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75(13): 189-201.
Cain, K. & J. V. Oakhill. Comprehension skill, inference making ability and their relation to knowledge [J].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1, 29(6): 850-859.
Calvo, M. G, A. Estevez & M. G. Dowens. Time course of elaborative inferences in reading as a function of prior vocabulary knowledge [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 13(6): 611-631.
Fritschmann, N. S., D. Deshler & J. B. Schumaker.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in an inference strategy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 [J].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007, 30(4): 245-262. Garnham, A. & J. V. Oakhill. The mental models theor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 In In B. K. Britton & A. C. Graesser (eds.). Models of Understanding Text [C].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6: 313-339.
Graesser, A. C., M. Singer & T. Trabasso.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101(3): 371-395.
Hannon, B. & M. Daneman. Facilitating knowledge-based inferences in less-skilled readers [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23(2): 149-172.
Horiba, Y. Reader control in reading: Effects of language competence, text type, and task [J]. Discourse Processes, 2000, 29(3): 23-32.
Koda, K. Insights in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Kurtz, V. Thematic inferences: Readers’ Judgments of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Theme in a Short Fiction [D]. New School University, 2003.
Long, D. L., B. J. Oppy & M. R. Seel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course of inferential processing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4, 20(6): 1456-1470.
Long, D. L., B. J. Oppy & M. R. Seel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aders’ sentence- and text-level representation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7, 36(17): 129-145.
Oakhill, J. Constructive process in skilled and less skilled comprehenders’ memory for sentences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2, 73(1): 13-20.
Oakhill, J. Inferential and memory skills in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stories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54): 31-39.
O’Brien, E. J., Shank, D. M., Myers, J. L., et al. Elaborative inferences during reading: Do they occur on-line?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8, 14(3): 410-420.
Roy-Charland, A., J. Saint-Aubin, R. Klein, & M. Lawrence. Eye movements as direct tests of the GO model for the missing-letter effect [J].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2007, 69(3): 909-931.
Seifert, C. M., G. McKoon, R. P. Abelson & R. Ratcliff. Memory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atically similar episod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6, 12(2): 220-231.
Singer, M. Discourse inference processes [A]. In M. A. Garnsbacher (ed.).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4: 479-515.
Van Dijk, T. & W. Kintsch.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M]. New York: Academic, 1983. Yatabe, K., Pickering, M. & S. McDonald. Lexical processing during saccades in text comprehension [J].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2009, 16(1): 62-66.
Zhang, H. & R. Hoosain. The influence of narrative text characteristics on thematic inference during reading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001,(24): 173-186.
Zhang, H. & R. Hoosain. Activation of themes during narrative reading [J]. Discourse Processes, 2005, 40(1): 57-82.
范 琳、刘振前.中国学生英语叙事性语篇即时主题推理时间进程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206-213.
范 琳、刘振前.英语叙事语篇标题启动条件对中国学生即时主题推理影响的研究[J],外语学刊,2008,(4): 128-131.
周 红、范 琳.语篇阅读认知研究回顾[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4):52-58.
周源源.青少年预期推理的眼动实验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218-224.
A Stud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Thematic Inferential Processing During English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FAN Lin, WANG Xiaoxi & WANG Zhe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Do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2 readers’on-line thematic inference generation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concentrating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reading proficiency skills. Response latencies were the main empirical marker, and narrative texts were used as stimulus materials in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f reading skill. That is, skilled Chinese EFL readers were able to draw thematic inferences online, whereas their less skilled counterparts showed relative failure to do so;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f story priming and thematic priming conditions, b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iming conditions and reading proficiency skill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Key words: thematic inference; narrative text; reading skill; priming condition
作者简介:范 琳,女,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王小茜,女,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王 震,男,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外文系助教。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邮编 100089
E-mail: fanlinqd@163.com; 312996755@qq.com; ray19880814@126.com
(责任编辑: 徐泉、余波)
关键词:主题推理;叙事语篇;阅读技能;启动条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3-0105-08
推理加工能力在熟练阅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raesser, Singer, & Trabasso, 1994; Singer, 1994; Garnham & Oakhill, 1996)。读者不能充分理解所阅读内容,通常是由阅读过程不能够进行适当推理所致(Long, Oppy, & Seely, 1997)。推理在语篇情境模型的建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建立语篇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的关键(周红、范琳,2011)。主题推理确 (thematic inference)是关于语篇总体意义的推理 (Dijk & Kintsch, 1983)。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总是试图理解语篇中隐含的重要信息,并建构有意义的表征,也就不可能忽视语篇的主题(Zhang & Hoosain, 2001)。在阅读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者对读者实时主题推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如:Seifert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4, 1997; Hannon & Daneman, 1998; Zhang & Hoosain, 2001; Kurtz, 2003; Zhang & Hoosain, 2005; 范琳、刘振前,2007;2008等)。相关研究表明,主题推理是实时产生的,读者因素和语篇因素均影响读者主题推理加工过程。然而,在二语阅读研究文献中,针对第二语言读者实时主题推理加工过程的研究非常缺乏,对不同阅读能力二语读者主题推理加工过程的个体差异也就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阅读时间法,将心理语言学精确的反应时方法运用于语篇推理加工研究,对中国大学阶段不同阅读能力的英语学习者的主题推理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实时认知加工过程。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实时主题推理加工过程,揭示不同阅读能力的第二语言读者叙事语篇认知加工的个体差异。具体而言,考察阅读能力和启动条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叙事语篇实时主题推理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以及变量间的交互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受试
本研究受试为青岛市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经过阅读水平测试,区分出高、低阅读技能受试。阅读水平测试材料为受试报告最不熟悉的两套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试题,另有英语期末阅读成绩作为参考。每套试题有20个理解问题,总分为40分。剔除两次四级阅读测试成绩与期末阅读成绩间相差悬殊(过高或过低)的受试后,最终筛选出72名学生参加正式实验,高技能读者(M=62.86)和低技能读者(M=38.22)各36名,约占参加阅读水平测试受试总人数的高、低各三分之一,两组受试的阅读测试成绩存在差异显著(p<0.001)。男、女生分别为38和34名,平均年龄约19岁。
2.2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Long 等人(1997)64篇测试故事中的48篇,每一版本包括12对测试故事。我们还编制了与Long 等人(1997)的测试故事在长度和风格上都相类似的两个练习故事。正式实验测试故事依据8个主题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如:“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等)。每一主题结构类型中半数的故事为目标测试故事,总是出现在故事对第二个位置上;其余为填充故事(即故事对中的第一个)。在相同主题启动条件下,目标测试故事与相同主题的填充故事相配。不同主题、故事内和故事间启动条件下的目标测试故事,与不同主题的填充故事相配。我们也沿用了Long 等人(1997)为每个故事编制的测试句。关于故事正确信息和明显矛盾错误信息的测试句各两个。
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与Seifert 等人(1986)和Long 等人(1997)的研究相同(见表1,引自Seifert et al., 1986: 223)。具体有四种启动条件:相同主题、不同主题、故事内、故事间。假设之一是,启动和目标陈述均来自相同主题的故事时,确认目标测试陈述的时间会缩短(Seifert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7);假设之二是,如果受试能够建立起同一故事始发情势和结论间的记忆联系,那么对故事内启动条件测试句的反应,快于对故事间启动条件测试句的反应(Seifert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7)。
2.3 实验程序
本研究采用一语推理研究中广泛运用的阅读时间法。实验在安静的机房一人一机进行,用DMDX编写和呈现实验材料。高、低技能读者各36名被随机分配到4组,每组受试阅读随机分成的4个测试版本之一,每一版本包括12对测试故事。正式实验前,受试在主试指导下阅读指导语,并进行两个试次的练习,以保证受试能够理解实验程序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整个实验持续约50分钟。
实验材料采用自定步速模式呈现,受试自定步速阅读每一个故事。每一轮测试,受试阅读依据相同主题提取单位或者不同主题提取单位的一对故事。受试阅读完每对故事后,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每个测试句所陈述内容是否正确。如判断为正确,按“J”键;若判断为错误,则按“F”键。微机记录受试对测试句的判断正误与反应时。完成测试句的判断后,受试在5级量表上判断一组两个故事的主题相似性(“1”表示毫不相似,“5”表示非常相似)。之所以要求受试进行这一任务,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首先,Seifert等人(1986)和Long 等人(1997)均发现,主题相似性判断可以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策略性加工,因为只有要求读者进行此类任务时,他们才会建构两个故事主题间的联系;其次,主题相似性判断给读者提供有意识地加工两个故事之间主题联系的重要信息,这似乎对阅读能力较低的读者尤为重要。 3. 结果与讨论
对受试的反应错误和反应时间进行初步分析后,剔出了两名受试的数据,因为其反应错误率或反应时大于其所处阅读水平受试数据的3个标准差。由于微机故障等,另两名受试也被剔除。用语数据分析的有效数据来自68名受试,高、低技能读者各34名。实验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3.1 反应错误
由上表可知,低阅读技能二语读者的反应错误率高于高技能读者;本研究受试反应错误率,也高于相关一语言研究受试的反应错误率(如:Seifert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7)。
3.2 反应时结果
对主题启动条件和故事启动条件下,高技能读者和低技能读者目标测试句的反应时进行了统计处理。
3.2.1 主题启动条件
对受试目标反应时进行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主题启动条件具有显著主效应 [F (1,33)= 38.63, p=0.000],从而说明不同主题启动条件对读者主题推理加工过程产生影响。主题启动条件与阅读技能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F<1)。另外,阅读技能具有显著主效应 [F (1,33)=18.79, p=0.000]。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高阅读技能受试在相同主题(p<0.05)和不同主题(p<0.05)两种启动条件下,对目标句的反应均明显快于低技能读者。
3.2.2 故事启动条件
对受试目标反应时进行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故事启动条件有显著主效应[F (1,33)= 48.36, p=0.000],说明主题推理加工过程受到不同故事启动条件(故事内和故事间)的影响。故事启动条件与阅读技能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另外,阅读技能主效应显著[F(1,33)=23.22, p=0.000]。对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在故事内和故事间两种启动条件下,高技能读者反应时均明显快于低技能读者(ps<0.05)。
3.3 主题相似性判断结果
对高、低技能读者主题相似性判断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组受试在阅读相同主题故事时(M=3.42和M=3.10),对主题相似性的判断得分,显著高于阅读不同主题故事时 (M=2.41和M=2.32)的得分(P值均小于0.001)。另外,两组受试对相同和不同主题条件下主题相似性判定,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s>0.05)(见表3)。以上结果表明高、低阅读技能受试均能认识故事的主题相似性,但低技能读者不能够运用故事间的主题相似性,将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这与以往研究发现一致(如:Long et al., 1997)。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高、低技能读者在故事启动条件下,反应时模式表现出明显差异,高技能读者对故事内启动条件下目标的反应,明显快于故事间启动条件,而低技能读者没有表现出这种差异。这表明高技能读者能够建构故事内的联系,而低技能读者却不能够建构这种联系。就主题启动条件而言,主题相似性对低技能读者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效应(p>0.05);而高技能读者对相同主题的反应,明显快于其对不同主题的反应。这说明低技能读者也不能够建构主题相关故事间的联系。低技能读者不能够建构故事间和故事内联系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不能够回忆起建立这些联系所依据的信息(Long et al., 1997)。本研究的另一发现是,高技能与低技能读者对相同和不同主题条件下故事主题的相似性判定,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对相同主题故事的相似性判断,得分均高于其不同主题故事的得分,说明低阅读技能受试对故事主题的相似性亦较为敏感。因此,低技能读者可能拥有足够的故事主题知识,尽管他们不能够把这些知识整合至其语篇层次表征(Oakhill, 1982; Long et al., 1997)。
本研究表明,高、低技能读者从语篇不同部分整合信息与阐释主题相关信息表征的能力存在差异。低阅读技能中国英语学习者,不能够建构故事内部的联系以及相关主题的故事间的联系。因为低阅读能力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亦相应较低,在阅读过程中,将大量的认知资源分配给低水平加工(如:词汇识别等),建构主题得到的认知资源减少,因而需要推理产出和背景知识联想等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就会受到妨碍。低技能读者在阅读过程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语篇理解所需要的推理加工活动。因此,低技能读者可能无法象高技能读者一样自然、主动地建立故事提供的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产出可能的推理或解读关系(Oakhill, 1984)。低阅读技能受试在需要产出基于知识的或修饰性推理(elaborative inference)时,表现不佳(Bowyer-Crane & Snowling, 2005);低技能成人读者在语篇层理解过程中遇到严重的加工瓶颈问题(Long et al., 1997)。这些读者拥有建构较为准确的句子命题表征所需的单词和句子层次的加工技能,然而却不能够完成从语篇的不同部分整合意义以及产出阐释其语篇表征推理所必需的建构过程。前人的相关研究发现支持上述解释(如:Oakhill, 1982)。另外,低技能读者可能建构的隐性推理更少,因为他们不具备推理所依据的背景知识,或者因为一些低技能读者可能不懂得阅读理解需要将先前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与语篇理解加工结合起来。相反,高技能读者具备与语篇主题和内容相关的一般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语篇内意义间、语篇与背景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建构完整的语篇表征(Cain & Oakhill, 2001)。再者,高技能读者具有根据特定情况下的阅读理解目标,控制自己加工过程的能力。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语篇阅读任务,高技能读者都能够合理调节阅读过程的各种认知加工,能够对不同的加工过程应该使用几种认知资源、何时使用、采取何种顺序,应该进行或停止哪些加工等,灵活地加以控制(Horiba, 2000)。 本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反应错误率(6%-18.7%),高于Seifert 等人(3%-5%)和Long 等人 (3%-9%)受试的错误率。Seifert 等(1986)和Long et al.(1997)的研究表明,低技能读者,较之高技能读者出现了更多的反应错误,其错误率依然较低(最高反应错误率分别为5%和9%)。另外,反应时数据表明,本研究受试对目标测试句的反应,比阅读相同实验材料的第一语言受试,慢得多(如:Long et al., 1997; Hannon & Daneman, 1998)。本研究受试最高反应时(6,731.33 毫秒),与Long 等(1997)的第一语言受试的最高反应时(3,142 毫秒),有相当大的差距。关于最低反应时间,两类受试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分别为4,627.36毫秒和2,245毫秒。
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研究发现不一致之处,可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英语第一语言读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语言水平的差异。本研究受试为英语外语学习者,而其它相关研究的对象则为英语第一语言读者。处于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其语言水平无疑低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大学生,因此前者对目标测试句的反应错误率高、反应时间长,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非本族语者,尤其是低阅读技能第二语言读者或者外语读者,不管进行何种类型的语篇加工任务,都会把大量的认知资源分配给较低水平的加工过程,而用于高水平加工过程的认知资源,则较为有限(Horiba, 2000)。非本族语读者可能因缺乏字词识别和句子理解的基本解码技能(参见Koda, 2005),因而短时记忆可能超负荷,无法给概念性和图式性信息分配足够的注意资源。第二语言读者,对诸如词汇和语法等语言项目,掌握不够牢固,因而影响其对语篇内容的概念化,进而妨碍阅读理解,这反过来又会减慢推理加工的时间进程。因此,英语外语读者反应错误率增高,并且较之第一语言读者,在书面语篇意义建构方面表现不佳,也就不足为奇。
5. 结语
本研究从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角度考察了阅读能力对二语读者实时主题推理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
(1)阅读能力存在显著主效应,高阅读技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产出实时主题推理,而低技能读者则相对缺乏这种能力;(2)故事启动条件和主题启动条件均存在显著主效应,但与阅读能力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本研究还发现,受试的反应错误较高,与一语相关研究形成对照,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因受其目标语水平的限制,可能把大量的认知资源分配给低水平的加工过程,用于推理加工等更高层次加工过程的认知资源则较为有限。研究结果表明,高、低技能读者在整合故事主题和产出主题推理方面存在差异。高技能读者能较好地整合语篇中的信息,建立较为连贯和完整的语篇表征,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产出实时主题推理或将某个测试项目整合到前面的语篇语境之中;而低技能读者则相对缺乏这种能力。
当然,本研究只是在相关一语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实时主题推理加工过程,尚需进行更多实证研究,以确定我们报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反应模式,是否是高、低技能英语外语学习者的特点,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考察母语背景为其他语种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实时主题推理认知加工过程。另外,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实验软件,对读者主题推理认知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这符合语篇阅读推理研究的实时性特点,今后此类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如将反应时研究方法与ERP、fMRI、眼动技术等结合起来,研究读者阅读推理的实时认知加工过程,以取得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参见范琳、刘振前,2007)。其中,眼动记录法已被广泛用于探测语篇阅读各个层面的加工过程,如词汇加工过程(如:Roy-Charland et al., 2007;Yatabe et al., 2009)、基于词汇的语义推理(如:O’Brien et al., 1988)和预期推理(如:Calvo et al., 2003;周源源,2006)。
本研究为外语阅读教学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例如,教师可以告知低技能读者进行推理以及利用语篇中没有明确叙述信息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推断出语篇中暗含的信息。教师可以和低技能读者一起阅读和讨论故事,并鼓励他们通过预测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其做出推理。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需要做出不同类型推理的典型例子,然后要求学生在其阅读过程中也进行此类推理,这种训练对于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题推理能力与阅读水平是有效的。
参 考 文 献
Bowyer-Crane, C. & M. J. Snowling. Assessing children’s inference generation: What do tes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measure?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75(13): 189-201.
Cain, K. & J. V. Oakhill. Comprehension skill, inference making ability and their relation to knowledge [J].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1, 29(6): 850-859.
Calvo, M. G, A. Estevez & M. G. Dowens. Time course of elaborative inferences in reading as a function of prior vocabulary knowledge [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 13(6): 611-631.
Fritschmann, N. S., D. Deshler & J. B. Schumaker.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in an inference strategy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 [J].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007, 30(4): 245-262. Garnham, A. & J. V. Oakhill. The mental models theor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 In In B. K. Britton & A. C. Graesser (eds.). Models of Understanding Text [C].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6: 313-339.
Graesser, A. C., M. Singer & T. Trabasso.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101(3): 371-395.
Hannon, B. & M. Daneman. Facilitating knowledge-based inferences in less-skilled readers [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23(2): 149-172.
Horiba, Y. Reader control in reading: Effects of language competence, text type, and task [J]. Discourse Processes, 2000, 29(3): 23-32.
Koda, K. Insights in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Kurtz, V. Thematic inferences: Readers’ Judgments of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Theme in a Short Fiction [D]. New School University, 2003.
Long, D. L., B. J. Oppy & M. R. Seel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course of inferential processing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4, 20(6): 1456-1470.
Long, D. L., B. J. Oppy & M. R. Seel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aders’ sentence- and text-level representation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7, 36(17): 129-145.
Oakhill, J. Constructive process in skilled and less skilled comprehenders’ memory for sentences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2, 73(1): 13-20.
Oakhill, J. Inferential and memory skills in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stories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54): 31-39.
O’Brien, E. J., Shank, D. M., Myers, J. L., et al. Elaborative inferences during reading: Do they occur on-line?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8, 14(3): 410-420.
Roy-Charland, A., J. Saint-Aubin, R. Klein, & M. Lawrence. Eye movements as direct tests of the GO model for the missing-letter effect [J].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2007, 69(3): 909-931.
Seifert, C. M., G. McKoon, R. P. Abelson & R. Ratcliff. Memory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atically similar episod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6, 12(2): 220-231.
Singer, M. Discourse inference processes [A]. In M. A. Garnsbacher (ed.).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4: 479-515.
Van Dijk, T. & W. Kintsch.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M]. New York: Academic, 1983. Yatabe, K., Pickering, M. & S. McDonald. Lexical processing during saccades in text comprehension [J].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2009, 16(1): 62-66.
Zhang, H. & R. Hoosain. The influence of narrative text characteristics on thematic inference during reading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001,(24): 173-186.
Zhang, H. & R. Hoosain. Activation of themes during narrative reading [J]. Discourse Processes, 2005, 40(1): 57-82.
范 琳、刘振前.中国学生英语叙事性语篇即时主题推理时间进程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206-213.
范 琳、刘振前.英语叙事语篇标题启动条件对中国学生即时主题推理影响的研究[J],外语学刊,2008,(4): 128-131.
周 红、范 琳.语篇阅读认知研究回顾[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4):52-58.
周源源.青少年预期推理的眼动实验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218-224.
A Stud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Thematic Inferential Processing During English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FAN Lin, WANG Xiaoxi & WANG Zhe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Do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2 readers’on-line thematic inference generation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concentrating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reading proficiency skills. Response latencies were the main empirical marker, and narrative texts were used as stimulus materials in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f reading skill. That is, skilled Chinese EFL readers were able to draw thematic inferences online, whereas their less skilled counterparts showed relative failure to do so;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f story priming and thematic priming conditions, b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iming conditions and reading proficiency skill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Key words: thematic inference; narrative text; reading skill; priming condition
作者简介:范 琳,女,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王小茜,女,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王 震,男,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外文系助教。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邮编 100089
E-mail: fanlinqd@163.com; 312996755@qq.com; ray19880814@126.com
(责任编辑: 徐泉、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