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肾病患者出现蛋白尿后,就不敢再食用任何含蛋白质的食物。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肾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分期来制定饮食方案。
临床上经常有这样的人,在尿常规检测中发现蛋白尿 ,就会十分惶恐,到处寻医问药,生怕自己得了肾病。其实有些时候,尿蛋白高并不一定是肾病。那么,到底什么是蛋白尿?蛋白尿与肾病又有什么关系呢?
血液中有一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质存在。正常人的尿中一般不会有蛋白质,因为肾脏中有对血液蛋白的过滤膜,蛋白质是无法通过这层膜的。若肾脏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极少量,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但是当肾脏出现功能障碍时就会漏出较多的蛋白质,达24小时0.15克以上时就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
健康人在下列4种情况下会出现暂时性蛋白尿:(1)发烧时检查尿常规可能发现微量蛋白。(2)如果在体检的前一天或当天进行过量运动,也可能在尿中检出微量蛋白。这是因为运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导致肾脏血流量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增加。(3)若体检前站立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蛋白量的增加。因为直立体位会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使肾静脉淤血所致。(4)体检前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或过多饮酒,就会导致肾脏负荷量加重,从而引起蛋白量增加。这些情况导致的尿蛋白都属于功能性尿蛋白,原因去除后蛋白尿即可迅速消失。若因为以上原因导致体检结果不正常,可以在稍后几天进行复查。
排除以上情况,或经过复查后尿液中仍然含有微量尿蛋白,就需考虑肾病的可能。不过,许多慢性肾病患者初起病时认为,即使有蛋白尿,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根本无需理会。事实上,慢性肾病尿蛋白的发生不仅仅意味着蛋白的大量流失,而且会加重病变肾小球的损伤。另外,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会滤出一些小分子的蛋白,但都可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而长期的尿蛋白则会使肾小管长期超负荷运转,这样就会对肾小管造成损害。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尿蛋白是造成尿毒症的一个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蛋白尿(尤其是大量蛋白尿)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引发很严重的肾脏病变,因此,控制蛋白尿是很有必要的。很多肾病患者也知道,若在饮食上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所以会遵医嘱进行低蛋白饮食。但具体每天从饮食中摄入多少蛋白质较为合适,首先要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
一般建议,肾功能良好者进行正常蛋白饮食(1克/千克体重/天),可以纠正和防止血浆蛋白降低、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肿。一旦出现肾功能不全,则需要根据慢性肾脏病(CKD)分期制定不同的低蛋白饮食方案:CKD1~2期患者,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蛋白质摄入推荐量为0.8~1克/千克体重/天;CKD3~5期未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蛋白质摄入推荐量为0.6~0.8克/千克体重/天;对于透析患者而言,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从透析中丢失,饮食应由原来的低蛋白饮食改为优质蛋白、高热量、低盐低钾饮食,蛋白质按每天1.2~1.3克/千克体重摄入。
在交换和选择食物时,可参考以下几点:
首先,合理计划餐次及能量、蛋白質分配。定时定量进餐,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20%~30%、30%~35%、30%~35%,目的是均匀分配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为保证摄取能量充足,可在三餐间增加点心,占总能量的5%~10%。可采用马铃薯、白薯、藕、荸荠、澄粉、山药、芋头、南瓜、粉条、菱角粉等富含淀粉的食物作为主食代替大米、面粉。在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范围内选用牛奶、鸡蛋及水产肉类等含高质量蛋白的食品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因为这些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在体内代谢后产生的含氮物质较少。限制的食品除定量供给的动物性蛋白质食品,其他含动植物蛋白高的食品均在控制范围之内,例如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及粮食类等。
其次,当病情需要限制含钾高的食品时,应慎选水果、马铃薯及其淀粉、绿叶蔬菜等;其余血钾正常的患者基本可以随意选用水果、蔬菜。当病情需要限制含磷高的食品时,应慎选动物肝脏、坚果类、干豆类、各种含磷的加工食品等。
再者,长期接受治疗的CKD患者需适量补充天然维生素D,以改善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必要时可选择推荐摄入量范围内的多种维生素制剂,以补充日常膳食之不足,防止维生素缺乏。
最后,在患者食量较少或是严格控制饮食时期,为保持热量的基本供给,可在饮食烹制中增加淀粉及植物油。
除了对蛋白的适量控制和挑选,蛋白尿患者饮食方面还需要注意低盐和戒烟。
一般建议,无水肿、病情稳定的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4克;水肿、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2~3克;高度水肿患者每天钠盐量应低于0.5克。因为盐摄入得少,机体内的水就不容易存下来,有利于消肿利尿;而且低盐饮食有助于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
长期吸烟者即使没病,他尿里的微量蛋白也会高于不吸烟的人,所以一定要戒烟。
有的患者每次一住院就好,回家就反复,就是因为在家吃盐多、继续吸烟、生活习惯不好引起的。
健康人也会有蛋白尿
临床上经常有这样的人,在尿常规检测中发现蛋白尿 ,就会十分惶恐,到处寻医问药,生怕自己得了肾病。其实有些时候,尿蛋白高并不一定是肾病。那么,到底什么是蛋白尿?蛋白尿与肾病又有什么关系呢?
血液中有一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质存在。正常人的尿中一般不会有蛋白质,因为肾脏中有对血液蛋白的过滤膜,蛋白质是无法通过这层膜的。若肾脏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极少量,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但是当肾脏出现功能障碍时就会漏出较多的蛋白质,达24小时0.15克以上时就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
健康人在下列4种情况下会出现暂时性蛋白尿:(1)发烧时检查尿常规可能发现微量蛋白。(2)如果在体检的前一天或当天进行过量运动,也可能在尿中检出微量蛋白。这是因为运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导致肾脏血流量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增加。(3)若体检前站立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蛋白量的增加。因为直立体位会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使肾静脉淤血所致。(4)体检前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或过多饮酒,就会导致肾脏负荷量加重,从而引起蛋白量增加。这些情况导致的尿蛋白都属于功能性尿蛋白,原因去除后蛋白尿即可迅速消失。若因为以上原因导致体检结果不正常,可以在稍后几天进行复查。
不能忽视不痛不痒的蛋白尿
排除以上情况,或经过复查后尿液中仍然含有微量尿蛋白,就需考虑肾病的可能。不过,许多慢性肾病患者初起病时认为,即使有蛋白尿,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根本无需理会。事实上,慢性肾病尿蛋白的发生不仅仅意味着蛋白的大量流失,而且会加重病变肾小球的损伤。另外,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会滤出一些小分子的蛋白,但都可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而长期的尿蛋白则会使肾小管长期超负荷运转,这样就会对肾小管造成损害。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尿蛋白是造成尿毒症的一个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一味低蛋白饮食不可取
蛋白尿(尤其是大量蛋白尿)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引发很严重的肾脏病变,因此,控制蛋白尿是很有必要的。很多肾病患者也知道,若在饮食上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所以会遵医嘱进行低蛋白饮食。但具体每天从饮食中摄入多少蛋白质较为合适,首先要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
一般建议,肾功能良好者进行正常蛋白饮食(1克/千克体重/天),可以纠正和防止血浆蛋白降低、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肿。一旦出现肾功能不全,则需要根据慢性肾脏病(CKD)分期制定不同的低蛋白饮食方案:CKD1~2期患者,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蛋白质摄入推荐量为0.8~1克/千克体重/天;CKD3~5期未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蛋白质摄入推荐量为0.6~0.8克/千克体重/天;对于透析患者而言,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从透析中丢失,饮食应由原来的低蛋白饮食改为优质蛋白、高热量、低盐低钾饮食,蛋白质按每天1.2~1.3克/千克体重摄入。
限制饮食的同时学会食物交换
在交换和选择食物时,可参考以下几点:
首先,合理计划餐次及能量、蛋白質分配。定时定量进餐,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20%~30%、30%~35%、30%~35%,目的是均匀分配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为保证摄取能量充足,可在三餐间增加点心,占总能量的5%~10%。可采用马铃薯、白薯、藕、荸荠、澄粉、山药、芋头、南瓜、粉条、菱角粉等富含淀粉的食物作为主食代替大米、面粉。在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范围内选用牛奶、鸡蛋及水产肉类等含高质量蛋白的食品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因为这些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在体内代谢后产生的含氮物质较少。限制的食品除定量供给的动物性蛋白质食品,其他含动植物蛋白高的食品均在控制范围之内,例如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及粮食类等。
其次,当病情需要限制含钾高的食品时,应慎选水果、马铃薯及其淀粉、绿叶蔬菜等;其余血钾正常的患者基本可以随意选用水果、蔬菜。当病情需要限制含磷高的食品时,应慎选动物肝脏、坚果类、干豆类、各种含磷的加工食品等。
再者,长期接受治疗的CKD患者需适量补充天然维生素D,以改善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必要时可选择推荐摄入量范围内的多种维生素制剂,以补充日常膳食之不足,防止维生素缺乏。
最后,在患者食量较少或是严格控制饮食时期,为保持热量的基本供给,可在饮食烹制中增加淀粉及植物油。
低盐和戒烟也很重要
除了对蛋白的适量控制和挑选,蛋白尿患者饮食方面还需要注意低盐和戒烟。
一般建议,无水肿、病情稳定的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4克;水肿、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2~3克;高度水肿患者每天钠盐量应低于0.5克。因为盐摄入得少,机体内的水就不容易存下来,有利于消肿利尿;而且低盐饮食有助于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
长期吸烟者即使没病,他尿里的微量蛋白也会高于不吸烟的人,所以一定要戒烟。
有的患者每次一住院就好,回家就反复,就是因为在家吃盐多、继续吸烟、生活习惯不好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