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之中,明王朝自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开始,重用宦官是比较突出的。自明以来,因罪恶昭彰、祸国殃民而遗臭史册的宦官为数不少,如英宗朝的王振、曹吉祥,宪宗朝的汪直,武宗朝的刘瑾、谷大用,穆宗朝的冯保,神宗朝的陈奉、高淮、梁永,熹宗朝的魏忠贤、崔文升等等。但也十分有趣,正是重用宦官的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一朝竟然出了3位名垂青史的功勋太监。第一位就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三保太监郑和。他从永乐到宣德的近30年间,7次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先后到达印度洋沿岸的东南亚、印度半岛与阿拉伯、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世界航海史之先,创建东半球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史上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第二位太监是侯显。他不仅参与了郑和第二次、第三次下西洋,还出使过尼八剌(今尼泊尔)、榜葛剌(今在印度洋、孟加拉境内),宣宗宣德年间两次出使西藏,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宦官外交家。第三位是亦失哈。从成祖永乐年间到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他曾10次奉命带领船队装载大批货物,开通松花江至黑龙江数千里丝绸之路,巡抚东北北部边疆奴儿干地区,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东北边疆与中原内地经济、文化的交往,维护国家统一。尤为令人关注的是,这位与三保太监郑和、侯显齐名的宦官,是明代的黑龙江人。
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地处亚洲东北端,是亚洲的东北门户,东临太平洋,是亚洲与北美洲、南美洲的最近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国来说,它是北大门。中国历代王朝之中,元代的世祖皇帝忽必烈与明代的成祖皇帝朱棣,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对其十分重视。尤其是后者,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忽必烈在东北开驿路设站赤,从中原内地连通了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黑龙江下游设征东元帅府,派驻军队屯田守卫,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初步性的经略。明成祖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与经营力度之大,史无前例。他在继承其父朱元璋统一东北之后,立即大力招抚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阿速江)流域的女真人与各部族。永乐元年(1403年)即位之初,就派行人邢枢、知县张斌前往几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州)至吉烈迷诸部招抚之。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在该地设立奴儿干卫,这是明王朝在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卫。此后“敕使之至其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广大地区各部族头领相继来朝。从永乐四年(1406年)到永乐七年(1409年)的3年间,西起嫩江东到奴儿干,明王朝设立了100多个卫,形成了北部边疆前所未有的军事行政管理网络,这一地区成为中华大一统名副其实的组成部分。
如此广大的地区,如此复杂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不仅需要高一级统治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更需要对众多部落进行安抚与教化,从而增强广大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明王朝中央政府的认识与信赖,共同治理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头目忽剌冬奴等这一地区65位头领来朝,请求设立类似元代征东元帅府的统一管理机构。明成祖决定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设立奴儿干都司、巡抚奴儿干都司的历史使命,落在了内官司亦失哈的肩上。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皇帝任命亦失哈为钦差,与被任为奴儿干都指挥同知的康旺(原东宁卫指挥)、都指挥佥事王肇舟、经历司经历官刘兴,“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这是著名的《永乐寺碑记》所记,也载于《明实录》永乐七年闰四月己酉。
这位我国历史上10次巡抚黑龙江下游的钦差大臣亦失哈是何许人?正史上未见记载。刻在“永宁寺碑”上数十人中他是第一人。《明实录》英宗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壬子有简单记载:亦失哈,汉名易信(亦信),是海西女真人,初任职宫廷为内官,后升为都知监太监。明宣宗(永乐皇帝之孙,英宗之父)宣德十年,调任辽东镇守太监府,为镇守辽东太监,即为全东北地区军政之最高监察官。他深受朝野尊重,与东北相邻的朝鲜在史料中称他为亦大人。海西是地域名称,是因第二松花江从黑龙江省南部汇合嫩江转向北流,又汇合呼兰河(时称忽剌温江)之大曲折地段,在元代称作海西江。元末居住在海西江以北、以东松花江两岸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各部族被称作海西女真。亦失哈虽无具体的出生地记载,《明实录》记载他是海西女真人是毫无疑问的。他何时进入明廷?有说他是跟随女真人胡里改部头领阿哈出之女入宫的。永乐皇帝纳阿哈出之女为妃是事实,诚如此,亦失哈即胡里改部女真人,其故乡应在牡丹江入松花江以东地区;一说是永乐元年,忽剌温地方(今呼兰河流域)海西兀者女真大酋西阳哈接受明王朝招抚,亦失哈陪同西阳哈进京朝贡,被永乐皇帝留下做女真语译官。作为一名太监,毕竟出身卑微,身世不为重视,记载不清是正常的,但亦失哈入宫不久就被有识人之才的永乐皇帝看重,提为内官——都知监太监,并被委以重任巡抚黑龙江,其才干、人品是可想而知的。立在奴儿干特林的“永宁寺碑”,刻有汉、女真、蒙、藏4种文字,也证明亦失哈不仅精通女真文,也通晓汉、蒙、藏语与文字,熟悉东北女真等各民族风土人情,自然也是他被选中担负重任的原因。
奴儿干,又写作弩尔哥、纳里干、尼鲁罕、耦儿干等,是黑龙江下游女真人与各部族不同语音“njyugan”的汉译异写,但都是图画之意。即意奴儿干地区江河如带,山川锦绣,美景如画。金元时期,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下游广大地区被称为吉列迷(或吉里迷等)。奴儿干是指黑龙江下游的支流亨滚河(也写作恒古河),即今俄罗斯阿母贡河入黑龙江的河口一带。这里峰峦重重,江河纵横,地势险要。东控黑龙江入海口,隔鞑旦海峡与苦夷(库页岛)相接;西连黑龙江中游与松花江海西女真人地区,是东北边疆甚至是东北亚东端的枢纽之地。正因为是如此要冲之地,元代在这里设立了征东元帅府,明朝永乐初年也设立了北部边疆第一卫——奴儿干卫,永乐七年(1409年)又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大明王朝的东北部边疆。于是,奴儿干代替吉列迷成为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的统称。
如前所述,亦失哈第一次巡抚奴儿干是永乐九年(1411年)。但此事是永乐七年(1409年)冬天就决定了的。因为事关重大,永乐皇帝岂肯仓促行事,要载千余名官兵,要给奴儿干各部族头领和百姓带去大批物资,需造大船25艘,准备工作十分复杂、艰巨。这也充分说明明王朝和永乐皇帝对此事是何等重视,足可见奴儿干在永乐皇帝心目中是何等分量。永乐九年(1411年)春,费时一年造好的25艘巨船,装满从关内各地运来的布帛丝绸、粮食、器具等物资,千余名官兵登船,在亦失哈统率下从吉林扬帆起航,“浮江而下”,由松花江驶进无边无际的黑龙江,昼夜兼程,直下奴儿干。如此宏伟雄壮的庞大船队在两条著名的大江上乘风破浪,这本身就是东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象、空前壮举。而亦失哈第一次率领船队下奴儿干,抚恤东北边疆各族人民,更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件。他到达奴儿干之后,对当地各部族人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向奴儿干、吉列迷、恒古河等卫头领宣布了朝廷的“敕谕”,令“皆受节制”。向各部族人民宣布了朝廷与皇帝的恩德,要求他们忠于大明王朝。然后与康旺等官员共同“开设奴儿干都司”。
亦失哈二下奴儿干是第二年,即永乐十年(1412年)的冬天。“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带去大批物品作为给奴儿干臣民的“赏赉”。这一次奉命巡视,他做了两件永载史册的事情。一件是从奴儿干扬帆继续向东,直抵黑龙江口,过鞑旦海峡,“亲抵海外苦夷”,登上库页岛巡察大明王朝最东端的领土,以朝廷钦差身份接见当地部族头领和民众,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粮食,宣示朝廷对苦夷的关怀。在我国明代之前或之后,尚未找出第二个朝廷官员登上库页岛的记载,亦失哈为第一人,其意义不言而明。第二件事就是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特林,修建永宁寺,供奉观音大士,刻石立碑,即“永宁寺碑”。建永宁寺、刻石碑自然是为了宣扬大明王朝的恩威,宣扬朝廷的恩德,也寓有祈祝奴儿干边地与民众永远安宁之意。《永宁寺碑记》记载了奴儿干人的心愿:各部“莫不朝贡内属”、“吾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臣服,永无异意矣”。由亦失哈领衔刻名的各部族头领多达20人。《永宁寺碑记》不仅是明王朝江山一统的标志,更是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见证。
明代史料表明,从永乐九年(1411年)到宣德七年(1432年)的20多年间,亦失哈10次奉命巡抚奴儿干,其中有几次无具体记载,有一次未见记载,第三、第四次也应在成祖永乐年间。《辽东志·外志》记曰:“松花江上有河曰稳秃,深山多产松木,国朝征奴儿干,于此造船。”稳秃河即松花江支流温徒河,河口在吉林市西南。永乐十八年(1420年),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第一次奉命到吉林造船,皇帝遣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使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洪熙元年(1425年)刘清二次造船,是年亦失哈第五次下奴儿干返回,受到皇帝赏赐。“敕辽东都司赐随内官亦失哈等奴儿干官军一千五百人钞有差。”(《明实录》卷11)受赏官军有一千五百人,可见亦失哈第五次下奴儿干,船队的规模胜过从前几次。
宣德元年(1426年),大有乃祖之风的朱瞻基继位,即宣宗皇帝。亦失哈奉命与辽东都司定辽右卫都指挥佥事崔源等“下奴儿干等处诏谕”。这是亦失哈代表新皇帝,前往奴儿干对黑龙江下游地区各部族进行宣慰,以示皇帝的仁爱。同第五次一样,第六次也是当年往返的。新皇帝对亦失哈等此次远赴边疆宣谕很满意,所以在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赐往奴儿干及诏谕回还官军钞千户一百锭,百户钞八十锭,旗军四十锭,命辽东都司给之。”(《明宣宗实录》卷引)赏赐丰厚,也可见随亦失哈下奴儿干的是辽东都司的官兵。据《明宣宗实录》卷60记载: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朝廷“召内官亦失哈等还”。可见亦失哈第七次下奴儿干是在此年,《明宣宗实录》卷35还记载同往的有金声、白伦等人。第九次是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亦失哈还带去了宣德皇帝的一道敕谕,令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恒古河、松华河、阿速江等各卫指挥,“令皆受节制”。其中恒古河即亨滚河,松华河即松花江,阿速江即乌苏里江,海东囊阿里卫在库页岛。此时,明王朝在东北边疆已设200多卫,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相当之广。宣德六年(1431年),都指挥使康旺告老辞职,朝廷命其子康福袭奴儿干都司指挥同知。
1432年,明朝宣宗宣德七年,亦失哈最后一次巡抚奴儿干,袭父职任奴儿干都指挥使的康福,同时赴任。这是明王朝最为隆重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派使臣到黑龙江下游地区进行宣抚,也是亦失哈人生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重建永宁寺记》记载:“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福,率官军二千,巨船五十,再至奴儿干。”《明实录》也记载:“遣中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兵松花江造船。”吉林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在船厂附近)记载:“宣德七年二月卅日,刘清造巨船五十。”如果说第一次的船队已够庞大,50艘巨船在松花江上一字排开,前后少说也有20公里,像一座长达数十公里的游动城市,规模该是何等宏大!更值得注意的是,2000人乘50艘大船,每艘船乘40人,还要装载朝廷赏赐给奴儿干各部族头领与民众的物品:布帛绸缎、器具、酒和粮食。宣德二年亦失哈第六次下奴儿干时,一次运往“奴儿干官兵三千人。人给行粮七石,总为二万一千石”。(《明宣宗实录》卷31)每艘船上的货物重量不少于60吨,3000吨货物在570多年前应该是个很大的数字。除了随行官兵吃用,明王朝每次对奴儿干各部族的赏赉是十分丰厚的。这一次到奴儿干特林,见“民皆如故”,“独永宁寺破毁”,亦失哈没有惩罚“吉列迷毁寺者”,而是对当地民众“好生柔远”,进行安抚,“特别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抚恤”。于是人民老少,踊跃欢欣,皆啧啧之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贤良之佐,我属无患矣。”(《重修永宁寺记》)可见亦失哈对毁寺一事处理得很成功,收到了非常圆满的效果,提高了明王朝的威望,促进了奴儿干地区的安定,巩固了明王朝对边疆的统治。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亦失哈认真贯彻明王朝对东北各民族的怀柔羁縻政策,也可看到他本人很有仁爱之心,故才能体现出一位封建时代成熟政治家的宽大胸怀。好在“基址存焉”,亦失哈“遂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劳而毕”。重新修建的永宁寺“华丽典雅,优胜于先。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尔等臣服,永无疑矣。’”石立碑,即同样用汉、女真、蒙、藏4种文字刻成碑记的《重修永宁寺记》。此碑的意义远远超过“永宁寺碑”。它不仅表明奴儿干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更表明包括奴儿干在内的东北各族人民忠于中原王朝,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
15世纪的黑龙江人亦失哈,先后10次统率庞大的巨船船队,从东北丝绸之路——松花江至黑龙江三千里水路而下奴儿干,巡抚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交融以及东北亚东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与同殿为臣、七下西洋的郑和,堪称我国与世界浩瀚航海历史天空中永远闪亮的双星。文
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地处亚洲东北端,是亚洲的东北门户,东临太平洋,是亚洲与北美洲、南美洲的最近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国来说,它是北大门。中国历代王朝之中,元代的世祖皇帝忽必烈与明代的成祖皇帝朱棣,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对其十分重视。尤其是后者,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忽必烈在东北开驿路设站赤,从中原内地连通了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黑龙江下游设征东元帅府,派驻军队屯田守卫,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初步性的经略。明成祖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与经营力度之大,史无前例。他在继承其父朱元璋统一东北之后,立即大力招抚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阿速江)流域的女真人与各部族。永乐元年(1403年)即位之初,就派行人邢枢、知县张斌前往几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州)至吉烈迷诸部招抚之。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在该地设立奴儿干卫,这是明王朝在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卫。此后“敕使之至其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广大地区各部族头领相继来朝。从永乐四年(1406年)到永乐七年(1409年)的3年间,西起嫩江东到奴儿干,明王朝设立了100多个卫,形成了北部边疆前所未有的军事行政管理网络,这一地区成为中华大一统名副其实的组成部分。
如此广大的地区,如此复杂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不仅需要高一级统治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更需要对众多部落进行安抚与教化,从而增强广大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明王朝中央政府的认识与信赖,共同治理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头目忽剌冬奴等这一地区65位头领来朝,请求设立类似元代征东元帅府的统一管理机构。明成祖决定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设立奴儿干都司、巡抚奴儿干都司的历史使命,落在了内官司亦失哈的肩上。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皇帝任命亦失哈为钦差,与被任为奴儿干都指挥同知的康旺(原东宁卫指挥)、都指挥佥事王肇舟、经历司经历官刘兴,“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这是著名的《永乐寺碑记》所记,也载于《明实录》永乐七年闰四月己酉。
这位我国历史上10次巡抚黑龙江下游的钦差大臣亦失哈是何许人?正史上未见记载。刻在“永宁寺碑”上数十人中他是第一人。《明实录》英宗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壬子有简单记载:亦失哈,汉名易信(亦信),是海西女真人,初任职宫廷为内官,后升为都知监太监。明宣宗(永乐皇帝之孙,英宗之父)宣德十年,调任辽东镇守太监府,为镇守辽东太监,即为全东北地区军政之最高监察官。他深受朝野尊重,与东北相邻的朝鲜在史料中称他为亦大人。海西是地域名称,是因第二松花江从黑龙江省南部汇合嫩江转向北流,又汇合呼兰河(时称忽剌温江)之大曲折地段,在元代称作海西江。元末居住在海西江以北、以东松花江两岸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各部族被称作海西女真。亦失哈虽无具体的出生地记载,《明实录》记载他是海西女真人是毫无疑问的。他何时进入明廷?有说他是跟随女真人胡里改部头领阿哈出之女入宫的。永乐皇帝纳阿哈出之女为妃是事实,诚如此,亦失哈即胡里改部女真人,其故乡应在牡丹江入松花江以东地区;一说是永乐元年,忽剌温地方(今呼兰河流域)海西兀者女真大酋西阳哈接受明王朝招抚,亦失哈陪同西阳哈进京朝贡,被永乐皇帝留下做女真语译官。作为一名太监,毕竟出身卑微,身世不为重视,记载不清是正常的,但亦失哈入宫不久就被有识人之才的永乐皇帝看重,提为内官——都知监太监,并被委以重任巡抚黑龙江,其才干、人品是可想而知的。立在奴儿干特林的“永宁寺碑”,刻有汉、女真、蒙、藏4种文字,也证明亦失哈不仅精通女真文,也通晓汉、蒙、藏语与文字,熟悉东北女真等各民族风土人情,自然也是他被选中担负重任的原因。
奴儿干,又写作弩尔哥、纳里干、尼鲁罕、耦儿干等,是黑龙江下游女真人与各部族不同语音“njyugan”的汉译异写,但都是图画之意。即意奴儿干地区江河如带,山川锦绣,美景如画。金元时期,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下游广大地区被称为吉列迷(或吉里迷等)。奴儿干是指黑龙江下游的支流亨滚河(也写作恒古河),即今俄罗斯阿母贡河入黑龙江的河口一带。这里峰峦重重,江河纵横,地势险要。东控黑龙江入海口,隔鞑旦海峡与苦夷(库页岛)相接;西连黑龙江中游与松花江海西女真人地区,是东北边疆甚至是东北亚东端的枢纽之地。正因为是如此要冲之地,元代在这里设立了征东元帅府,明朝永乐初年也设立了北部边疆第一卫——奴儿干卫,永乐七年(1409年)又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大明王朝的东北部边疆。于是,奴儿干代替吉列迷成为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的统称。
如前所述,亦失哈第一次巡抚奴儿干是永乐九年(1411年)。但此事是永乐七年(1409年)冬天就决定了的。因为事关重大,永乐皇帝岂肯仓促行事,要载千余名官兵,要给奴儿干各部族头领和百姓带去大批物资,需造大船25艘,准备工作十分复杂、艰巨。这也充分说明明王朝和永乐皇帝对此事是何等重视,足可见奴儿干在永乐皇帝心目中是何等分量。永乐九年(1411年)春,费时一年造好的25艘巨船,装满从关内各地运来的布帛丝绸、粮食、器具等物资,千余名官兵登船,在亦失哈统率下从吉林扬帆起航,“浮江而下”,由松花江驶进无边无际的黑龙江,昼夜兼程,直下奴儿干。如此宏伟雄壮的庞大船队在两条著名的大江上乘风破浪,这本身就是东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象、空前壮举。而亦失哈第一次率领船队下奴儿干,抚恤东北边疆各族人民,更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件。他到达奴儿干之后,对当地各部族人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向奴儿干、吉列迷、恒古河等卫头领宣布了朝廷的“敕谕”,令“皆受节制”。向各部族人民宣布了朝廷与皇帝的恩德,要求他们忠于大明王朝。然后与康旺等官员共同“开设奴儿干都司”。
亦失哈二下奴儿干是第二年,即永乐十年(1412年)的冬天。“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带去大批物品作为给奴儿干臣民的“赏赉”。这一次奉命巡视,他做了两件永载史册的事情。一件是从奴儿干扬帆继续向东,直抵黑龙江口,过鞑旦海峡,“亲抵海外苦夷”,登上库页岛巡察大明王朝最东端的领土,以朝廷钦差身份接见当地部族头领和民众,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粮食,宣示朝廷对苦夷的关怀。在我国明代之前或之后,尚未找出第二个朝廷官员登上库页岛的记载,亦失哈为第一人,其意义不言而明。第二件事就是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特林,修建永宁寺,供奉观音大士,刻石立碑,即“永宁寺碑”。建永宁寺、刻石碑自然是为了宣扬大明王朝的恩威,宣扬朝廷的恩德,也寓有祈祝奴儿干边地与民众永远安宁之意。《永宁寺碑记》记载了奴儿干人的心愿:各部“莫不朝贡内属”、“吾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臣服,永无异意矣”。由亦失哈领衔刻名的各部族头领多达20人。《永宁寺碑记》不仅是明王朝江山一统的标志,更是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见证。
明代史料表明,从永乐九年(1411年)到宣德七年(1432年)的20多年间,亦失哈10次奉命巡抚奴儿干,其中有几次无具体记载,有一次未见记载,第三、第四次也应在成祖永乐年间。《辽东志·外志》记曰:“松花江上有河曰稳秃,深山多产松木,国朝征奴儿干,于此造船。”稳秃河即松花江支流温徒河,河口在吉林市西南。永乐十八年(1420年),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第一次奉命到吉林造船,皇帝遣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使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洪熙元年(1425年)刘清二次造船,是年亦失哈第五次下奴儿干返回,受到皇帝赏赐。“敕辽东都司赐随内官亦失哈等奴儿干官军一千五百人钞有差。”(《明实录》卷11)受赏官军有一千五百人,可见亦失哈第五次下奴儿干,船队的规模胜过从前几次。
宣德元年(1426年),大有乃祖之风的朱瞻基继位,即宣宗皇帝。亦失哈奉命与辽东都司定辽右卫都指挥佥事崔源等“下奴儿干等处诏谕”。这是亦失哈代表新皇帝,前往奴儿干对黑龙江下游地区各部族进行宣慰,以示皇帝的仁爱。同第五次一样,第六次也是当年往返的。新皇帝对亦失哈等此次远赴边疆宣谕很满意,所以在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赐往奴儿干及诏谕回还官军钞千户一百锭,百户钞八十锭,旗军四十锭,命辽东都司给之。”(《明宣宗实录》卷引)赏赐丰厚,也可见随亦失哈下奴儿干的是辽东都司的官兵。据《明宣宗实录》卷60记载: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朝廷“召内官亦失哈等还”。可见亦失哈第七次下奴儿干是在此年,《明宣宗实录》卷35还记载同往的有金声、白伦等人。第九次是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亦失哈还带去了宣德皇帝的一道敕谕,令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恒古河、松华河、阿速江等各卫指挥,“令皆受节制”。其中恒古河即亨滚河,松华河即松花江,阿速江即乌苏里江,海东囊阿里卫在库页岛。此时,明王朝在东北边疆已设200多卫,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相当之广。宣德六年(1431年),都指挥使康旺告老辞职,朝廷命其子康福袭奴儿干都司指挥同知。
1432年,明朝宣宗宣德七年,亦失哈最后一次巡抚奴儿干,袭父职任奴儿干都指挥使的康福,同时赴任。这是明王朝最为隆重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派使臣到黑龙江下游地区进行宣抚,也是亦失哈人生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重建永宁寺记》记载:“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福,率官军二千,巨船五十,再至奴儿干。”《明实录》也记载:“遣中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兵松花江造船。”吉林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在船厂附近)记载:“宣德七年二月卅日,刘清造巨船五十。”如果说第一次的船队已够庞大,50艘巨船在松花江上一字排开,前后少说也有20公里,像一座长达数十公里的游动城市,规模该是何等宏大!更值得注意的是,2000人乘50艘大船,每艘船乘40人,还要装载朝廷赏赐给奴儿干各部族头领与民众的物品:布帛绸缎、器具、酒和粮食。宣德二年亦失哈第六次下奴儿干时,一次运往“奴儿干官兵三千人。人给行粮七石,总为二万一千石”。(《明宣宗实录》卷31)每艘船上的货物重量不少于60吨,3000吨货物在570多年前应该是个很大的数字。除了随行官兵吃用,明王朝每次对奴儿干各部族的赏赉是十分丰厚的。这一次到奴儿干特林,见“民皆如故”,“独永宁寺破毁”,亦失哈没有惩罚“吉列迷毁寺者”,而是对当地民众“好生柔远”,进行安抚,“特别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抚恤”。于是人民老少,踊跃欢欣,皆啧啧之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贤良之佐,我属无患矣。”(《重修永宁寺记》)可见亦失哈对毁寺一事处理得很成功,收到了非常圆满的效果,提高了明王朝的威望,促进了奴儿干地区的安定,巩固了明王朝对边疆的统治。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亦失哈认真贯彻明王朝对东北各民族的怀柔羁縻政策,也可看到他本人很有仁爱之心,故才能体现出一位封建时代成熟政治家的宽大胸怀。好在“基址存焉”,亦失哈“遂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劳而毕”。重新修建的永宁寺“华丽典雅,优胜于先。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尔等臣服,永无疑矣。’”石立碑,即同样用汉、女真、蒙、藏4种文字刻成碑记的《重修永宁寺记》。此碑的意义远远超过“永宁寺碑”。它不仅表明奴儿干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更表明包括奴儿干在内的东北各族人民忠于中原王朝,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
15世纪的黑龙江人亦失哈,先后10次统率庞大的巨船船队,从东北丝绸之路——松花江至黑龙江三千里水路而下奴儿干,巡抚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交融以及东北亚东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与同殿为臣、七下西洋的郑和,堪称我国与世界浩瀚航海历史天空中永远闪亮的双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