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首先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应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首先在备课过程中,不是深入到教材中与文本对话,而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中拿取他人既定的、教条的答案,照宣给学生,或者受阅读提示的“毒害”很深,限制学生的想像空间,剥夺了学生与作品对话的权利。
有的语文教师虽然也与教材对话,但他牢牢霸占着解读文本的话语权,以他自己与作品对话的体验和结论代替了学生与作品对话的感悟和体验。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权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并认为他的理解是惟一正确的阐释,把学生的思路千方百计地引向他的思路,这同样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利。
有的语文教师认为作者一旦写出了作品,就赋予了作品意义,所以将作者的原意看做衡量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于是,在教学中较多地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剥夺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创造性想像和自由联想的权利。
有的语文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思想文化修养水平有限,不能够理解作品。因此,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惟恐讲得不够深入、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亲自接触、体验、感悟作品,何来与作品的对话?何来个性化见解与创造性阅读?
恰恰是以上的这些我们语文教师看似正确的做法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对话与理解,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在处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两者的关系时,应正确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和学生间对文本认知、理解情感上的差异。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条件,学生每时每刻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就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受个人的出身、经历、情感、气质、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影响,个人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学生与学生对文本认知、理解情感上的差异。恰恰如此,这些差异毕竟是各人独特的感受,是各人自我生命的升华和超越,是各人精神的解放,我们就要给予备加珍惜和尊重。如课文《安塞腰鼓》。当老师提出: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很多的读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呢?于是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有了众多的答案。有的说,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有的说表现了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有的说歌颂阳刚之美……教师和其他学生适时加以评价。由此我们看到教学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情感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是一种资源,师生共享。
第二我们应尊重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间的认知差异。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之间人生阅历的深厚与浅薄、知人论世的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广阔与狭窄都影响着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再者,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分别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求学、成长,每一代人都有着各自不同却又同样鲜明的时代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如在教学课文《哨子》中老师三次激励学生谈独特的见解:第一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当然哨子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同学们想想你是怎样认识哨子的?。第二次上面的问题讨论后教师说: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很新鲜的看法和说法。第三次第二个问题结束后教师又说:同学领会文章思路很畅达,和作者的观点是吻合的,有不同的认识吗?在老师的激励下,又有几名同学谈出了与作者、同学都不同的看法。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话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发现法的创立者之一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個人特色的知识。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必须明白也必须让阅读主体学生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惟一。因此,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阅读平台,放手让学生在反复吟读的基础上自我感知、自我品读、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激活学生阅读的思维和相象力,实现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收稿日期:2011-09-14
但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首先在备课过程中,不是深入到教材中与文本对话,而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中拿取他人既定的、教条的答案,照宣给学生,或者受阅读提示的“毒害”很深,限制学生的想像空间,剥夺了学生与作品对话的权利。
有的语文教师虽然也与教材对话,但他牢牢霸占着解读文本的话语权,以他自己与作品对话的体验和结论代替了学生与作品对话的感悟和体验。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权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并认为他的理解是惟一正确的阐释,把学生的思路千方百计地引向他的思路,这同样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利。
有的语文教师认为作者一旦写出了作品,就赋予了作品意义,所以将作者的原意看做衡量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于是,在教学中较多地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剥夺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创造性想像和自由联想的权利。
有的语文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思想文化修养水平有限,不能够理解作品。因此,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惟恐讲得不够深入、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亲自接触、体验、感悟作品,何来与作品的对话?何来个性化见解与创造性阅读?
恰恰是以上的这些我们语文教师看似正确的做法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对话与理解,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在处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两者的关系时,应正确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和学生间对文本认知、理解情感上的差异。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条件,学生每时每刻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就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受个人的出身、经历、情感、气质、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影响,个人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学生与学生对文本认知、理解情感上的差异。恰恰如此,这些差异毕竟是各人独特的感受,是各人自我生命的升华和超越,是各人精神的解放,我们就要给予备加珍惜和尊重。如课文《安塞腰鼓》。当老师提出: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很多的读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呢?于是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有了众多的答案。有的说,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有的说表现了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有的说歌颂阳刚之美……教师和其他学生适时加以评价。由此我们看到教学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情感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是一种资源,师生共享。
第二我们应尊重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间的认知差异。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之间人生阅历的深厚与浅薄、知人论世的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广阔与狭窄都影响着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再者,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分别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求学、成长,每一代人都有着各自不同却又同样鲜明的时代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如在教学课文《哨子》中老师三次激励学生谈独特的见解:第一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当然哨子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同学们想想你是怎样认识哨子的?。第二次上面的问题讨论后教师说: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很新鲜的看法和说法。第三次第二个问题结束后教师又说:同学领会文章思路很畅达,和作者的观点是吻合的,有不同的认识吗?在老师的激励下,又有几名同学谈出了与作者、同学都不同的看法。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话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发现法的创立者之一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個人特色的知识。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必须明白也必须让阅读主体学生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惟一。因此,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阅读平台,放手让学生在反复吟读的基础上自我感知、自我品读、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激活学生阅读的思维和相象力,实现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收稿日期: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