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小学生学习特征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与课余练习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练习的相关设计,以期为教育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小学教育 课余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72-01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1.学习态度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其日后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小学生在接触计算机初期,总是充满好奇与新鲜感,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很想作出各种尝试,但却对计算机各部件和应用软件知之甚少,所以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中,教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好、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兴趣动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扶正,维持课堂气氛的活跃,及时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学习效果,塑成良好学习心态。
2.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一方面受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及课程内容是否具备吸引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教师有否做出正确引导,有否采用恰当的评价机制所决定的。具体地说,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成外部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就是除了学科自身的吸引力外,其他由教师或与该学科无关的因素或事物所推动学生积极有效学习的动机。而内部動机,就是直接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一种来自个体本身的自我需求。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小学课程是一门独具特点的基础学科,该特点是由小学生个体学习特征和信息技术学科决定的。与此同时,应用性、整合性、基础性、趣味性四大特点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1.应用性。通过学习研究可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相当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对其深入学习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数字化生活的需求。这一门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度激发对学习的积极性。
2.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涵盖了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学习,还融入了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的交叉学习。由此可见,对这一门整合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不仅是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也是实现学生学业减负的有效途径。
3.基础性。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高速度发展与淘汰的特性,需要进行不断的软件更新与升级。为紧随科技发展的脚步,实现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普及,培养信息素养成为社会每一公民的基本要求。而小学正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初级阶段,也是为该课程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4.趣味性。对能够引发个体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学习是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因其影音同步的双重效果,通常能够吸引学生产生兴趣与求知欲望,点燃学习动力,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高效教学。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的功能分析
1.巩固知识。课堂教学效果即便再好,也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后能够完全记得知识点。如何巩固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布置课余作业练习,温故知新相当有必要。由此,教师布置信息技术课余练习时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巩固理论基础练习;结合理论开展实践操作练习;运用以往所学,简单设计信息技术相关练习等,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2.信息素养的塑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发展。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塑成小学生优良信息素养至关重要。素养的塑成,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余练习设计要结合小学生在生活中的意识,个体能力差异性等,布置符合实际需求与学情的课余练习。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的设计研究
1.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的设计类型
1.1书面理论型。这类型的练习主要是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软件功能、基本操作流程以及设备外形等作了解识记。
1.2实践应用型。这类型的练习则是针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结构、软件实际操作与网络应用等。其中计算机硬件设备结构主要是学习连接与使用设备,比如:扫描仪、照相机、键盘、录音设备等实际生活常用设备的连接与使用;计算机软件因其不固定性,需要不断的更新升级,所以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与时俱进,主要学习范围都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简易绘图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至于网络应用则是通过网络同步交流讨论来让学生获得资讯,包括邮件收发、在线影音播放、论坛注册等。
2.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的设计原则
2.1主体原则。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想实现教学效益,对课后练习的布置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能够让学生长久保持学习热情与动力,寻找更多方式与途径来完成练习,引发更多与知识点相关的思考,高质量完成教学与练习任务。
2.2层次原则。简单的说就是“因材施教”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余练习时应贴合学生自身不同学习能力与个性将练习内容话费分层次,留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尽量让每一学生都能够达到层次的目标要求。
2.3实际原则。愈是与自身相关的知识,接受度就愈高。教师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主来设计课余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知识点之余,明白到这一学科能够在很多方面发挥实际作用,从而激发更多对信息技术专业的热情。
五、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实例分析
笔者认为,实践操作练习中最避忌的就是过于死板,完全按照课本步骤丝毫不变。这样的课余练习不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还会令学生因操作单一枯燥而产生反感。所以,教师设计课后练习应添加趣味元素和任务模式,让学生不仅有兴趣,还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来获得成就感,增添自信。以下例举关于绘图软件——“金山画王”的课余练习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利用“金山画王”中的“铅笔”、“刷子”等工具来勾勒出一幅理想中的树木图画;
再使用“复制”、“翻转”工具来组成各种花朵图画;接着使用”放大镜”功能修饰美化,改变画布大小;
再利用软件中“选择”、“填色”根据季节不同来给图画涂色;最后在原图基础上,继续发挥想象力,尝试选用不同工具来画出一栋小房屋。
参考文献:
[1]张艳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J].黑河教育.2012 (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小学教育 课余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72-01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1.学习态度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其日后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小学生在接触计算机初期,总是充满好奇与新鲜感,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很想作出各种尝试,但却对计算机各部件和应用软件知之甚少,所以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中,教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好、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兴趣动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扶正,维持课堂气氛的活跃,及时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学习效果,塑成良好学习心态。
2.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一方面受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及课程内容是否具备吸引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教师有否做出正确引导,有否采用恰当的评价机制所决定的。具体地说,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成外部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就是除了学科自身的吸引力外,其他由教师或与该学科无关的因素或事物所推动学生积极有效学习的动机。而内部動机,就是直接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一种来自个体本身的自我需求。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小学课程是一门独具特点的基础学科,该特点是由小学生个体学习特征和信息技术学科决定的。与此同时,应用性、整合性、基础性、趣味性四大特点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1.应用性。通过学习研究可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相当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对其深入学习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数字化生活的需求。这一门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度激发对学习的积极性。
2.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涵盖了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学习,还融入了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的交叉学习。由此可见,对这一门整合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不仅是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也是实现学生学业减负的有效途径。
3.基础性。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高速度发展与淘汰的特性,需要进行不断的软件更新与升级。为紧随科技发展的脚步,实现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普及,培养信息素养成为社会每一公民的基本要求。而小学正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初级阶段,也是为该课程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4.趣味性。对能够引发个体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学习是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因其影音同步的双重效果,通常能够吸引学生产生兴趣与求知欲望,点燃学习动力,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高效教学。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的功能分析
1.巩固知识。课堂教学效果即便再好,也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后能够完全记得知识点。如何巩固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布置课余作业练习,温故知新相当有必要。由此,教师布置信息技术课余练习时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巩固理论基础练习;结合理论开展实践操作练习;运用以往所学,简单设计信息技术相关练习等,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2.信息素养的塑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发展。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塑成小学生优良信息素养至关重要。素养的塑成,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余练习设计要结合小学生在生活中的意识,个体能力差异性等,布置符合实际需求与学情的课余练习。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的设计研究
1.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的设计类型
1.1书面理论型。这类型的练习主要是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软件功能、基本操作流程以及设备外形等作了解识记。
1.2实践应用型。这类型的练习则是针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结构、软件实际操作与网络应用等。其中计算机硬件设备结构主要是学习连接与使用设备,比如:扫描仪、照相机、键盘、录音设备等实际生活常用设备的连接与使用;计算机软件因其不固定性,需要不断的更新升级,所以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与时俱进,主要学习范围都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简易绘图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至于网络应用则是通过网络同步交流讨论来让学生获得资讯,包括邮件收发、在线影音播放、论坛注册等。
2.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的设计原则
2.1主体原则。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想实现教学效益,对课后练习的布置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能够让学生长久保持学习热情与动力,寻找更多方式与途径来完成练习,引发更多与知识点相关的思考,高质量完成教学与练习任务。
2.2层次原则。简单的说就是“因材施教”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余练习时应贴合学生自身不同学习能力与个性将练习内容话费分层次,留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尽量让每一学生都能够达到层次的目标要求。
2.3实际原则。愈是与自身相关的知识,接受度就愈高。教师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主来设计课余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知识点之余,明白到这一学科能够在很多方面发挥实际作用,从而激发更多对信息技术专业的热情。
五、小学信息技术课余练习实例分析
笔者认为,实践操作练习中最避忌的就是过于死板,完全按照课本步骤丝毫不变。这样的课余练习不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还会令学生因操作单一枯燥而产生反感。所以,教师设计课后练习应添加趣味元素和任务模式,让学生不仅有兴趣,还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来获得成就感,增添自信。以下例举关于绘图软件——“金山画王”的课余练习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利用“金山画王”中的“铅笔”、“刷子”等工具来勾勒出一幅理想中的树木图画;
再使用“复制”、“翻转”工具来组成各种花朵图画;接着使用”放大镜”功能修饰美化,改变画布大小;
再利用软件中“选择”、“填色”根据季节不同来给图画涂色;最后在原图基础上,继续发挥想象力,尝试选用不同工具来画出一栋小房屋。
参考文献:
[1]张艳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J].黑河教育.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