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有毒?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有微毒。”对此说法,现代人恐怕会觉得匪夷所思,但对古代医家来说,这是常识。
  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面“多食,长宿,加客气。畏汉椒、萝卜”,即吃面多易引发外邪侵入体内,用花椒、萝卜方能克其毒。他信誓旦旦地说,曾亲眼看到一些吃面多的山陕人小腹发胀、头发脱落而死。
  宋代《本草图经》中说:“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
  元代名医贾铭更夸张,说吃面中毒后,不仅掉头发,连眉毛也跟着一起掉。
  应付“面毒”,大招使尽
  那么,面中的毒从何而来?古代医家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种。
  其一,认为与种植地相关,只有南方小麦有毒,北方小麦无毒。比如元代贾铭《饮食须知》中便说:“北麦日开花,无毒。南麦夜开花,有微毒……勿同粟米、枇杷食。凡食面伤,以莱菔、汉椒消之。”元代名医李鹏飞也认为,多霜雪处,面即无毒,故南方不宜种麦。
  其二,认为是加工方式导致,如唐代名医孟诜认为,“为磨中石末在内,所以有毒,但杵食之即良”,意思是磨面会掺入石粉,所以有毒,应用臼捣来脱壳。
  至于解毒方式,则众说纷纭,除了前文提到的萝卜之外,另有以下怪招:
  风吹法:明代学者顾元庆建议“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喝面汤:宋代方勺在《泊宅编》中称:“世人食面讫,往往继进面汤,云能解面毒。”
  黑豆汁和面:明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凡和面,用黑豆汁和之,再无面毒之害。”
  不去壳:《唐本草》中说:“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
  面为何受“歧视”
  一般认为,古人误读面粉,源于小麦是舶来植物,因而受歧视。
  众所周知,小麦源于西亚“新月地带”(即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驯化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日本著名学者西嶋定生认为:汉以前中国史料中无小麦的明确记载,加之此前无石磨,很可能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小麦带入中原。
  春秋时,华夷之辨的一个重要标尺即“粒食”与“粉食”的区别,《墨子》便说:“四海之内,粒食之民。”“粉食”则被视为是缺乏教养的化外之民。
  这种心态到南宋仍有遗存,金兵南下时,南宋军民虽食品困乏,亦不动金兵留下的粮草,因其中只有小麦。
  從传播角度看,面食在中国几起几伏,虽唐代长安已有胡饼(馅饼)、古楼子(近于今京东肉饼)、秃秃麻失(即今之麻食)、汤饼(即面条,当时面食都称饼)等,但清中期时,北京人反而以米为主食,后山东人大量入京,面食才流行开来。
  在南方,至今有“再吃打卤面,黄泉路上见”的俗语,可见偏见之深。
  中国也是原产国?
  更有学者认为,中国小麦并非舶来,中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国之一。
  首先,中国小麦有六千多个类型,分属在86变种之中,我国小麦地方品种和变种之多世界上最为罕见,其中有三个独有的亚种,即云南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新疆小麦,此外还有137个变种,其中完全无芒类变种(12个)也属独有。如小麦是舶来,怎可能种质资源如此丰富?
  其次,中国小麦与西亚小麦并不相同。学者陈恩志指出,西亚新石器早期阶段并未出土六倍体小麦,只有四倍体,而中国的云南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新疆小麦均为六倍体,中国考古发现的距今近五千年炭化麦种,亦为六倍体,这证明中国小麦很可能是独立起源的。
  其三,古代中国气候与“新月地带”近似,具备单独孕育小麦的条件,欧洲农业源于“新月地带”农业,而古代中国小麦种优于欧洲,欧洲当年小麦留种比是1:3,而中国是1:10,正是在引入中国麦种后,欧洲小麦产量才迅速增加。
  既然中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国,为何直到汉代才广泛种植?
  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汉代中国人口迅速增加,致粮食不足,而小麦产量更高,因此得到普及。此外还有加工方式的问题,汉代人吃小麦多“粒食”,即“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麦皮有苦涩味,属“野人之食”。南北朝时,齐梁大战,梁军以“麦屑为饭……兵士皆困”,萧衍急调大米,军心大振,才打败了齐军。
  可见,是加工方法落后限制了小麦普及,历史上埃及很早便栽培小麦,但直到公元前2000年发明面包后,小麦种植面积才超过大麦。
  “毒”从何来?
  不论“本土说”还是“舶来说”,都同意中国小麦起源甚早,则“歧视说”显然不成立,那么,为何会产生“面有微毒”的说法呢?
  一方面,面粉热量比较高,每百克为344大卡,而米饭热量每百克只有116大卡,相差近两倍,对于不习惯面食的人来说,易致消化不良,出现大便干燥、内热、脸上长疖子等症状。虽然国人原来的主食小米的热量也很高(每百克358大卡),但小米粒小,易煳锅,一般不做成饭,多用来煮粥,从而降低了整体热量。
  另一方面,古人“毒”的定义较含混,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称熊肉、鳗鲡(即白鳝)、红鳞鱼、蝮蛇肉等有毒,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说黄牛肉、香菇、葫芦也有毒,甚至木耳必须趴着长,如果“仰生”,也被认为有毒。在古代医书中,食物相克记载多达944种,未必都有道理。
  一般来说,南方人对小麦偏见更多,因南方宜种水稻,与小麦比,水稻留种比微不足道,产量亦高,种水稻比种小麦更合理。不过,随着社会流动速度的增快,南方人对面的偏见也已近绝迹。
  (刘新迈摘自“果壳网”)
其他文献
那年2月,张立宪,江湖人称“老六”,ID“见招拆招”,组论坛“饭局通知”,挂在西祠“影视”类下,妄图与影视大版“后窗看电影”一别苗头。为凝聚人气,他疯狂组织饭局,同时在版内连载“记忆碎片”系列,这系列日后成书,名为《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文风诙谐,娴于卖萌。  饭局。我到早了,空荡的包间里,只有一个人等在巨大的圆桌前。抬头,国字脸,酱色面皮,不怒自威。彼时老六是某出版社副总编,多年修为,读书人
电话里说话的是我那已经去世了的奶奶,她的声音就像白玉兰树阴那么令人欣慰。她要琳赛接电话,琳赛是我的秘密情人,她根本不认识。  “琳赛?”我重复问了一下。  如果这跟广义相对论那么简单就好了。“她是个美国人,我知道。”奶奶说,“不过,她很重要。让她接电话。”  她的声音洪亮得像汹涌的潮流,宽厚得就像我在1975年时对世界所祈望的一条河。那时,奶奶开的是一辆菊花黄的福特车,抽的是肯特牌香烟,一天好几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从东晋时代书法作为士人的重要修养开始风行以后,王羲之就作为书法艺术的理想代表而受到人们的极度推崇。南朝宋的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称王羲之“博精群法,古今莫二”。梁武帝萧衍评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盛赞王书“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招财猫举起的是哪只爪子?榴莲和波罗蜜,谁的外壳更粗粝?在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时,你的脑中是不是自动浮现了招财猫、榴莲和波罗蜜的样子?(顺便说一句,答案是左前爪,榴莲。)如果我告诉你,解答这两个问题用的是大脑皮质中的两套不同系统,你会相信吗?    近百年来的研究显示,大脑是分块工作的,而哈佛大学研究者斯蒂芬·科斯林则将大脑皮质分为两个系统:上脑系统与下脑系统。解剖学上,上脑包括额叶上部和顶叶,下脑包括
那日,倾盆大雨,我和友人在上岛喝咖啡。  话不多的两个人,仿佛各自装在坚固的铁皮罐子里,即便许久未见,一碰面,也从来不会上演电影里热泪盈眶的戏码。  我们喝了几口咖啡,才挤出一两句话,其余时间都不约而同朝着窗外看。  透过沾满雨滴的玻璃,顿觉自己仿佛是站在岸边观海的人。路上的车是海上的船,大大小小的伞都是湿漉漉的花。  友人问:“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一个人?”  我点点头。  “你为什么不摆脱这
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什正经过圣米歇尔大道。他在对街朝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去,穿着一条破旧的牛仔裤和一件格子衬衫,头戴一顶棒球帽。唯一看起来与他不相搭调的是一副金属框眼镜,仿佛很年轻就当上了祖父似的。    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什正经过圣米歇尔大道。他在对街朝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去,穿着一条破旧的牛仔裤和一件格子衬
据说,考古学家弗雷德里克·沃尔森曾在迈锡尼时代的一所宫殿里掘出一只古希腊瓶,小瓶由瓶塞护持,没人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这情景令人想起《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掘地三尺后面对的一个被青石板封锁的深穴。洪太尉不顾众人阻拦,坚决掀开石板,“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沃尔森拔掉瓶塞,他比洪太尉幸运得多,瓶里没有会给你三个愿望的水怪,没有妖风,只有一缕香气,“那是存了3500年之久的香气,一
《誰是那个穿横条纹衣服的人》参考答案  当明亮的月光透过百叶窗,照射到穿浅白色衣服的人身上时,光线会让人产生横条纹的错觉。由于老人家的眼神不太好使,加上当时只是瞥了一眼,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穿过百叶窗的月光会显现出与窗帘条纹空隙一样的横纹光线。作案者留下的可疑指纹,见右图画圈处。
有一天,宋徽宗在宫里吃着饭,突然拿出几件玉壶、玉盏来,纠结地说:“我想用这个啊,就怕别人说太奢华了。”  皇上有压力,权相蔡京赶紧帮着解脱:“陛下应该享用天下的供奉,区区玉器,又算得了什么?”  宋徽宗本来就是一个向往奢华的人,听了这话,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后来他还搞出了花石纲,最后亡国,身囚异邦。明朝的于慎行评价此事说:“蔡京的话,不是降君之恶,而是遏君之善,罪不容诛。”不过他又分析,从这个故事
苏格拉底  帮我洗头的时候,惠淑的手机响了。  半躺着的我,闭着眼睛也能模拟她的动作。满手薄荷香的泡沫,她说“对不起”,关了水龙头,把泡沫冲洗一下,然后从插满梳子剪刀的围兜口袋里掏出手机。从她说“喂”的音调就知道,一定是她母亲的电话。她听了一阵子,为难地说,“我这里有人客,没法度听你讲,暗时再打给你。”但是那一头母亲巴着不放,继续倾吐,她又听了一会儿,最后决断地说,“不行啦,人客在等。暗时再听你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