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对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把数学单纯地看作“算术”,对于难以记忆理解的定律、公式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
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除了从课堂上宣传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数学,让其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让他们在运用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米和厘米的认识”当中,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实际体验,知道了一个人伸开双臂或跨出一步的长度大约是1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让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了直观的认识。所以,有些教学内容看上去好像比较枯燥乏味,与现实生活没多少联系,但只要多开动脑筋,多想想办法,就能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二、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实践证明,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轻松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学习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活动。比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作业整洁、准确,考试成绩取得进步,受到了老师的表扬、鼓励,于是学生就体验到满足,这样的情况持续出现,学生就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教师也有了好感,甚至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反之,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作业错误率增多,经常被老师批评,学生对数学就会失去兴趣,对某位教师不喜欢、不信任,甚至会躲着老师,更有甚者,会因噎废食,变得连学校都不喜欢,产生厌学、弃学心理。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重视情感投资,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是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合作、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在进行游戏的愉悦氛围中与学生沟通,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三、变换教学形式和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坚持15—20分钟,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如果简单重复太多,学生也会兴趣锐减,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采用做游戏、背口诀、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等等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中,学生总是忘记运算顺序,因此借助口诀可以帮助他们记忆:“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也可以通过增长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同随着知识的增加兴趣也增长一样,技能越发展兴趣也越大。如在乘法的学习中,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连加算式的繁琐,随后让学生体验乘法的快捷准确,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愿望。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与,善于表现的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例如可以在教室的墙上设置“数学园地”,张贴或编写数学内容,还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优秀数学日记,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增加学习动力的目的。
四、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正如学习兴趣发展模式中指出的,学习所获得的效果,可以继续加强或者削弱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及时将学习结果,如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业的准确率、进步的大小及时反馈给学生,可以使其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成功并无绝对标准,一次好的考试成绩的取得,正确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圆满的完成了一次练习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一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同时也为数学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例如,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答对了,就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将会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极大地促进他们健康积极的智力发展以及思维模式的建立。
总之,数学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培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这应该是我们要思考和重视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
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除了从课堂上宣传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数学,让其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让他们在运用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米和厘米的认识”当中,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实际体验,知道了一个人伸开双臂或跨出一步的长度大约是1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让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了直观的认识。所以,有些教学内容看上去好像比较枯燥乏味,与现实生活没多少联系,但只要多开动脑筋,多想想办法,就能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二、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实践证明,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轻松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学习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活动。比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作业整洁、准确,考试成绩取得进步,受到了老师的表扬、鼓励,于是学生就体验到满足,这样的情况持续出现,学生就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教师也有了好感,甚至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反之,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作业错误率增多,经常被老师批评,学生对数学就会失去兴趣,对某位教师不喜欢、不信任,甚至会躲着老师,更有甚者,会因噎废食,变得连学校都不喜欢,产生厌学、弃学心理。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重视情感投资,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是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合作、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在进行游戏的愉悦氛围中与学生沟通,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三、变换教学形式和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坚持15—20分钟,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如果简单重复太多,学生也会兴趣锐减,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采用做游戏、背口诀、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等等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中,学生总是忘记运算顺序,因此借助口诀可以帮助他们记忆:“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也可以通过增长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同随着知识的增加兴趣也增长一样,技能越发展兴趣也越大。如在乘法的学习中,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连加算式的繁琐,随后让学生体验乘法的快捷准确,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愿望。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与,善于表现的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例如可以在教室的墙上设置“数学园地”,张贴或编写数学内容,还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优秀数学日记,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增加学习动力的目的。
四、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正如学习兴趣发展模式中指出的,学习所获得的效果,可以继续加强或者削弱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及时将学习结果,如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业的准确率、进步的大小及时反馈给学生,可以使其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成功并无绝对标准,一次好的考试成绩的取得,正确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圆满的完成了一次练习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一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同时也为数学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例如,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答对了,就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将会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极大地促进他们健康积极的智力发展以及思维模式的建立。
总之,数学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培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这应该是我们要思考和重视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