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中成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抗嗅球损毁抑郁大鼠模型(olfactory bulbectomy,OB)方法观察颐脑解郁颗粒(郁金、五味子、栀子等)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氟西汀胶囊组,颐脑解郁颗粒7.29、3.65、1.82 g生药/kg组,灌胃给药1次/d(模型组给予等量纯化水),连续2周。给药前及给药后每周检测体质量、摄食量,进行液体消耗实验、敞箱实验、残杀实验、避暗被动回避、跳台被动回避。末次给药后2 h取血样及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质量浓度,以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氨(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有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颐脑解郁颗粒(7.29~3.65 g生药/kg)能明显增加嗅球损毁抑郁大鼠糖水消耗量(P<0.05),明显增加海马组织5-HT含有量(P<0.05),明显延长大鼠避暗犯错误潜伏期和跳台犯错误潜伏期(P<0.05),明显减少大鼠水平、垂直运动次数和跳台被动回避试验错误次数(P<0.05),明显降低血清CRH浓度、降低残杀评分(P<0.05)。结论颐脑解郁颗粒有抗嗅球损毁致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5-HT、CRH有关。
其他文献
课前思考:"按比例分配"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分配方法,是"比的应用"的一种。对于这种典型实际问题的教学,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学生通过这节课要收获什么?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他们
“‘短除法’要不要教”这个问题。闲扰了不少一线教师。特别是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的教师,面对着新教材舍弃“短除法”而选择“列举法”,他们的困惑主要有:“不教短除法.怎样求
直线概念的建构必须通过想象才能实现。铁轨再长也有尽头,不适合作为直线教学的载体,这是对教材的误读。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找不到真正的直线,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载体。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