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是这一直接的目的,导致大多数学生怠慢德育课,觉得德育课不重要,对他们学技术帮助不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高度重视德育课;如何将德育中的“知识、情感、行为”与 “职业化”的训练内容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326-01
一、整合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一项面向社会、涉及所有人的工作,它是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有关部门需要在有条件的市县中创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全省的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全省的教育工作的质量。其中的目标任务里有一条就是创新质量评估机制:优化质量监督体系,确定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就业能力、人才与岗位融洽程度为核心的质量评估标准,探讨与摸索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估方式,增强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可见,德育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位置。
我国将职业教育视为一项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以专业技能为根本、以实践为主线的工作,目的在于充分突出职业教育以就业、生存为核心,向社会提供各种综合职业技能较高的人才。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应将德育的具体功能体现,不但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与法律的知识面,更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从业技能。
然而在现实中,广大的中职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和学习习惯不良的情况,以笔者所在学校徐州Y职业学校为例,2013年中考成绩400分以上学生不到100人,最高分只有415分。二是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城市学生仅占20%左右。三是从生源阶层分布来看,大多数学生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弱势群体和特殊家庭子女较多。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欠佳、心理素质较差、职业认知偏差大、耐挫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差等特点。而中职学校的教学安排是在校进行两年半的文化和专业课学习,后半年到企业实习,当然在两年半的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有会安排工学交替性质的轮岗见习。在两年半时间里,学校要将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未定型期的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成为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学生的问题,也存在管理者的问题,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较弱也使课堂教学缺乏质量。学校更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将知识传授以及技能訓练视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往往忽视德育教学,从而导致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德育课时一减再减。学校从课程安排、师资培训等方面均表现出对德育课的不重视。从师资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诸多缺陷,即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讲解,缺乏一定的情境,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掌握教学的内容,所学知识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来,让学生感受不到所教所学与未来有什么联系,对专业有什么帮助。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德育中的“知识、情感、行为”与“职业化”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呢?本文认为,在实施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策略,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的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研究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知识并非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某种情境下运用相应的信息,通过特定意义的构建方法才会获取[1]。德育是一门在现实中具有一定价值的学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引用新知识,这样才能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学习的现象,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并且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工人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所以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课教师要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促使教师得到更多设计教材的权利,这对于是否事半功倍的实现德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德育课的教材编写者们因为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教育背景,能够对学生身心认知有较强的把握,他们可以在教材中泛化的规定德育教师应该培养某一年龄段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落实到中职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素质上来。因此,将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的知识点与专业课的知识点相整合,能够帮助我们把德育工作具体化,为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该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专业课相整合的德育课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意义在于能更好的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教师在二次开发中,更多的是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对所用教材进行增删、整合、重组还有就是补充资料等等,很少在课程资源整合尤其是课程资源的专业特色上做足功课。那么我们这一研究的提出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的德育老师要开动脑筋将德育课知识与专业课知识进行整合,这样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而言,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参与体验的兴趣及主动性,也使我们中职的德育课更加的具有专业性,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中职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我们要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必须要展现知识的实用性。对于专业知识,学生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如果将德育课知识与专业课知识成功的整合到一起去,让学生体会到德育对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帮助,就会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通过整合促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会有效的减轻班主任和学校管理的压力。所以将中职德育课与专业课进行整合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琳.关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2,(5):66-68.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326-01
一、整合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一项面向社会、涉及所有人的工作,它是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有关部门需要在有条件的市县中创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全省的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全省的教育工作的质量。其中的目标任务里有一条就是创新质量评估机制:优化质量监督体系,确定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就业能力、人才与岗位融洽程度为核心的质量评估标准,探讨与摸索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估方式,增强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可见,德育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位置。
我国将职业教育视为一项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以专业技能为根本、以实践为主线的工作,目的在于充分突出职业教育以就业、生存为核心,向社会提供各种综合职业技能较高的人才。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应将德育的具体功能体现,不但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与法律的知识面,更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从业技能。
然而在现实中,广大的中职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和学习习惯不良的情况,以笔者所在学校徐州Y职业学校为例,2013年中考成绩400分以上学生不到100人,最高分只有415分。二是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城市学生仅占20%左右。三是从生源阶层分布来看,大多数学生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弱势群体和特殊家庭子女较多。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欠佳、心理素质较差、职业认知偏差大、耐挫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差等特点。而中职学校的教学安排是在校进行两年半的文化和专业课学习,后半年到企业实习,当然在两年半的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有会安排工学交替性质的轮岗见习。在两年半时间里,学校要将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未定型期的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成为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学生的问题,也存在管理者的问题,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较弱也使课堂教学缺乏质量。学校更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将知识传授以及技能訓练视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往往忽视德育教学,从而导致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德育课时一减再减。学校从课程安排、师资培训等方面均表现出对德育课的不重视。从师资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诸多缺陷,即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讲解,缺乏一定的情境,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掌握教学的内容,所学知识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来,让学生感受不到所教所学与未来有什么联系,对专业有什么帮助。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德育中的“知识、情感、行为”与“职业化”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呢?本文认为,在实施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策略,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的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研究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知识并非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某种情境下运用相应的信息,通过特定意义的构建方法才会获取[1]。德育是一门在现实中具有一定价值的学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引用新知识,这样才能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学习的现象,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并且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工人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所以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课教师要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促使教师得到更多设计教材的权利,这对于是否事半功倍的实现德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德育课的教材编写者们因为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教育背景,能够对学生身心认知有较强的把握,他们可以在教材中泛化的规定德育教师应该培养某一年龄段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落实到中职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素质上来。因此,将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的知识点与专业课的知识点相整合,能够帮助我们把德育工作具体化,为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该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专业课相整合的德育课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意义在于能更好的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教师在二次开发中,更多的是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对所用教材进行增删、整合、重组还有就是补充资料等等,很少在课程资源整合尤其是课程资源的专业特色上做足功课。那么我们这一研究的提出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的德育老师要开动脑筋将德育课知识与专业课知识进行整合,这样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而言,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参与体验的兴趣及主动性,也使我们中职的德育课更加的具有专业性,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中职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我们要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必须要展现知识的实用性。对于专业知识,学生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如果将德育课知识与专业课知识成功的整合到一起去,让学生体会到德育对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帮助,就会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通过整合促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会有效的减轻班主任和学校管理的压力。所以将中职德育课与专业课进行整合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琳.关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2,(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