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a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着重号的字的注音及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揪葛(gé)债券(juàn)亲昵(nì) 侃侃(kǎn)而谈
  B.静谧(mì)饶赎(shù) 蹉(cuō)跎良莠(xiù)不齐
  C.炽(zhi)热栖(xī)息 磨挲(suō)拈(zhān)轻怕重
  D.匀称(chèn) 造诣(yì) 湮(yān)没危言耸(sǒng)听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4分)
  骆驼之歌
  骆驼驮着太阳,驮着月亮,行走在荒漠——
  你的生命献给荒漠。一片片荒漠迷蒙了人类十万年的眼睛,一片片荒漠掩埋了人类千万年的梦想。你勇敢地行进在荒漠,风沙蒙不住你满含期望的眼睛,炙热烤不干你盛满绿洲的心灵,沙丘挡不住你灌注信念的脚步,你的每一步都是人间至上的景色。你不是不喜欢山清水秀的境地,也不是不喜爱繁花似锦的世界。只因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所以倔强地把信念、血汗随清脆的驼铃一同撒进待垦的荒漠,写出生命的颂歌。
  你的爱献给荒漠。一片片荒漠让你穿行了一生,撒下生命神奇的色彩。每一个脚印都是生命的种子,每一声驼铃都是生命的强音,,。自此,沙漠不再仅仅能生长千年的胡杨,已遍地盛开娇嫩的花;沙漠不再①,已处处飘香的是累累硕果;沙漠不再仅仅流传②的传说,已处处崛起耸入云天的楼阁。
  骆驼啊骆驼,你那盛满营养的驼峰,供你一生的跋涉!
  (1)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给文章的{1}、{2}处填写恰当的词语。(1分)
  ①②
  (2)修改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保持上下文文意连贯。(1分)
  答:
  
  (3)请根据语境补写横线上所缺的句子,要求与前两句句式基本相同,语意连贯。(2分)
  答:,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赠送给布什总统一套中英文两种版本的《孙子兵法》。舆论认为,例行国宾级的赠书,一般都是赠送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中医药及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和现代面貌的书籍,这次胡锦涛主席赠送给布什总统一套《孙子兵法》,多少显得有些“非比寻常”。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能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外,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试揣摩胡锦涛主席赠送《孙子兵法》给布什总统的深刻用意。
  材料一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它所提出的原则和策略,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孙子在《兵法》中提出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注:意思是不经过战争就能取得胜利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等作战原则是其战略思想的核心。
  材料二 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之前,因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导致“伊朗核危机”,美国政府扬言欲对伊朗动武,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送给布什总统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直属)制作的丝绸精装版,其中中文版是用15.5万条紫罗兰绢丝把文字绣在丝绸上的。
  答:
  
  4.《名人传》是《课标》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3分)
  (1)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它叙述了贝多芬、 、列夫·托尔斯泰等苦难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1分)
  (2)请你概括叙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2分)
  答:
  
  5.默写古诗文名句或填写作家作品的名称。(8分)
  (1)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代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
  (4)《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泥中。《爱莲说》一文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0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4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2)腰白玉之环腰: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4)媵人持汤沃灌 汤: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余/因得/遍观群书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文: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9.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二)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5分)
  [甲]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踞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已破裂云。
  (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2分)
  (1)渐近临之 临:(2)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 去: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
  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答:
  
  12.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3~14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3.首句写景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答:
  
  1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诗人对王昌龄怎样的感情?(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17分)
  历练后的飞翔
  明飞龙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鹰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了飞翔的悲壮祭品,即使这样,母鹰也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些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并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15.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2分)
  答:
  
  16.文章第二段中说:“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其中“滴血的悲壮”指的是什么?请至少写出三点。(3分)
  答:(1)
  (2)
  (3)
  17.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指的是什么?(2分)
  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次机会。
  答:
  18.如何理解“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这句话?(4分)
  答:
  
  19.联系本文,对下面的材料作一番探究,从中归纳出三个观点。(6分)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扔掉骨头,如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了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材料三 曾有这样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材料四 “2005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洪战辉,坚决拒绝别人的无偿资助,因为他认为,真正的“无私”帮助应该使被帮助者焕发斗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而非其他。所以,他用别人资助的钱建立“扶困基金”帮助贫困生,却要求他们将来必须偿还,甚至连他抚养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妹妹,将来也必须偿还花在她身上的钱……
  答:(1)
  (2)
  (3)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3分)
  玉兰花的记忆
  卢 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发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驻足闻香,便随时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喽。”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的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质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晨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粘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香飘,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20.文章的题目是“玉兰花的记忆”,玉兰花留在“我”心目中最主要的记忆是什么?(3分)
  答:
  
  21.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
  
  22.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玉兰花的“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答:
  
  23.阅读第⑨段中“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这句话,回答问题。
  (4分)
  (1)加着重号的“这”指代什么?
  答:
  (2)父亲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答:
  
  四、作文(50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美好的期盼。我们期盼学业的成功与进步,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家庭的幸福与安康,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发展……
  请以“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①有人面对现代化城市,想营造理想中的“都市书香”。这个理想让人产生共鸣。因为城市处处表现的是现代气息,与书香越来越远了。城市的文明,当然不只是这些现代气息和现代标志,还要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   ②书香是什么?我读过很多照本宣科的解释,都不能让人满意。我想这不是一个定义的词语,这个词语非常诗意,不能把它解释透。我读过一段香港作家董桥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的描述,可以解释“书香”:走进中文藏书部
期刊
早报讯 19日上午,在距离无锡市重要水源地贡湖水厂11公里的太湖梅梁湾西部水域出现了蓝藻聚集的情况。无锡市紧急展开打捞工作。目前,贡湖水源厂的水质没有受到影响。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记者在现场看见,附近4万平方米的水域已经呈现出蓝藻大规模聚集的情况,9艘打捞船正在加紧打捞蓝藻。  据无锡市农林局官员介绍,巡逻人员在该水域例行监测时发现了蓝藻聚集的情况,当天9时打捞人员就赶到现场开始打捞。  据分析
期刊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11}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选自《资治通鉴》
期刊
绝句  志南和尚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朱自清在散文名篇《春》中,写春风时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可见朱自清对这首诗的欣赏、肯定。  作者志南和尚是南宋有名的高僧。作者的诗笔如画笔,在读者眼前铺开的是温馨和煦、妙趣无限的春天景色。“短篷”指代小船,诗中抒情主人公显然是乘着一叶扁舟来的。诗人一路水程碧波荡漾,定然会有轻舟乘风
期刊
影视拍摄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蒙太奇手法”,即适当打破时空界限,把许多镜头剪辑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主题统一的影片。在作文写作中,我们也不妨借用点蒙太奇手法,把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在一起,以此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技法讲解:  把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嫁接”到写作中的写作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镜头剪辑式”手法。这种手法用摇、拉
期刊
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少年报社、台湾国语日报·台湾金东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献给新世纪孩子的童诗·童话”海峡两岸联合征文揭晓,湖北省荆州市儿童文学作家张兴武创作的童话《编辑地球》荣获祖国大陆唯一特优奖(共评两名特优奖,另一位为台湾作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获特优奖的作品——  这首诗作以“梦”为载体,通过“我”发明神奇导线、重新编辑地球的联想与想象,显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真心关爱、对家园倾情呵
期刊
原文:    古老的传说  那家佐    一  落叶,孤桥,古刹。  一个小脚女人,背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跪于送子观音面前。她虔诚地祈祷,盼着生下个男孩儿。孩儿她爸已经纳了妾,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外婆的外婆。    二  枯藤,老树,农家。  一个绾髻女人,抱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久久伫立于古道,翘首等待着离家远走的孩儿她爸,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妈妈的妈妈。    三
期刊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伦理经纶囫囵论辩  B.孺子嗫嚅怯懦蠕动  C.踉跄创伤悲怆疮痍  D.揣摩惴惴湍急喘气  2.在下面这段文字中有几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生活像一首歌,色彩芬呈,既使月亮阴晴园缺,也要消洒坦然。  错别字:  改正:   3.下面的两个句子都存在语病,请予以改正。(2分)  (1
期刊
初读叶圣陶接近不惑之年写的散文《牵牛花》,也许会感觉有点儿“平淡”,“淡”到我们好像感觉不到是名师大家的手笔。但细细再品,才知叶老之文貌似平淡,味之无穷。朴朴素素的语言,简简单单的叙述,好像是闲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传授种花的经验,开始你还不在意,可听着听着却心为之驰,神为之往了。  《牵牛花》的行文思路“淡”中显“味”。作者落笔先写种花:“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因为是“手种”,又已经
期刊
①正当我们在为地球的温室效应而苦恼的时候,科学界却有一个全新的观念:抵达地球的阳光在近几十年间变弱了,也就是说,地球渐渐变暗了。  ②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科学家断言,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将会以每10年减少2%~4%的速度递减。现在科学研究表明,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数量越来越少,结果导致地球一天天变暗。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全球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变暗的程度各个地区是不一样的。在以色列工作的英国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