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转向了专业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两方面都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正是顺应这一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但目前还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文章简述了我国工学结合教育的现状,并针对目前工学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 工学结合 教育现状 存在问题 改革建议
商务英语专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从过去学术型和纯语言型的单一型人才转化为现在的专业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两方面都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改革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且遵循高职教育特色及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但由于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比较薄弱,教育改革还没有形成指导性示范标准,因而需要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思路。
一、我国工学结合教育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职业协会《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较为广泛,比如:澳大利亚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是当今世界上较流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在我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至今已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第一,订单式模式。针对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即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第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安排且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宗旨。第四,两段式预分配模式。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工学结合教育的基础是校企合作,但由于企业的合作热情不高,出现了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不和谐现象,这给我国工学结合教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
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方面。
目前,我们还缺乏对工学结合教育的配套规章制度。有关部门在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等各方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的各自责任范围,缺少培养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的政策环境。例如我们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过程中时常会因为配套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管理上的问题。
(二)企业方面。
现行的一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一方,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没有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仅仅限于实习基地的提供、员工的培训及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学校教师等。并没有根据企业对技术技能及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及学生实习实训的监督考核,使得学校的培养模式和企业的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合作热情受到冲击。另外,结合行业中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以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主要在中小型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以及在商务背景下与语言服务有关的岗位。这类单位的规模一般不会很大,企业的规模和学生数量的矛盾也是制约工学结合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学校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教师没能切实地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及时了解掌握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技能及一些实践经验知识,并将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中,提高课堂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换位思考不够,校企利益关系处理不好;没有树立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服务项目开发太少;没有从主动接触与洽谈中发现校企之间的合作点,“社会网络”发掘不充分。
三、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工学结合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时应遵守的制度,并依法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工作。
(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建设。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职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学有所能。从人才培养的方向来看,课程的设置首先以企业需求为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一定要与生产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坚持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实践教學中融入企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得到充分锻炼,掌握本专业涉及的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同时,开展产学研、产教结合的活动,使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基本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开设必要的文化课和专业课,避免开设课程过多过深,针对性不强。同时,在选择教材方面,尽量选用根据地方产业编写的相关专业书籍。我们还可以和企业专家合作开发教材,将涉外企业典型的工作项目设计成课堂学习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校内课堂学习过程中就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工学结合”。
(三)充分考虑校企的利益,努力实现“双赢”。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对企业来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学生不断地学习与实践,逐步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从而拥有一支崇尚企业文化、忠于职守、团结奋进、积极创新的人才队伍,这将是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实现了学校、企业双赢。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局限于外贸企业单证员、业务员等,这使得企业规模和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的“单一型”外贸人才转向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当今商务英语的内涵已涉及与商务有关的所有领域,不再局限于“外贸英语”的狭窄空间,而扩展为包括国际贸易、金融、文秘、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和跨文化交际等在内的完整的商务英语体系。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和多种类型的企业和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为各类涉外会展、外事活动、外商旅游观光、涉外企业商务活动提供英语翻译等,给企业带来便利,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和工业园区多家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缓解学生数量与企业规模的矛盾。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现有商务英语的“双师型”师资多偏向于外贸方向,随着商务英语内涵的不断扩大,难以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校企双方应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涉外企业创新能力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我们可以通过选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涉外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商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商务英语职业资格证书考官和企业培训老师,主持或参与涉外企业科研项目,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商务英语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职教师等。
(五)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标准是“学会做”。因此,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的笔试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方的互赢互利。具体的做法可以是:①考试方式:以操作和口试为主,笔试为辅,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突出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测定。②考试成绩采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从一年级的通用英语系列课程、商务英语系列课程,到二年级的全英商务课程,最后到三年级在模拟或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下的实训与实习,英语课程实现三年不断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应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取得学历证书,又要获得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激发學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我们还面临着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多种不利因素,我们必须协同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搭建交流平台,使企业充分介入到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与学校共同努力,因地制宜,采取较合适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5):84-88.
[2]庞旭东.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J].青海教育,2009,(1-2):38-39.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本文是院教改课题: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改革与建设研究(SZYJXGGYB200912)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 工学结合 教育现状 存在问题 改革建议
商务英语专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从过去学术型和纯语言型的单一型人才转化为现在的专业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两方面都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改革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且遵循高职教育特色及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但由于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比较薄弱,教育改革还没有形成指导性示范标准,因而需要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思路。
一、我国工学结合教育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职业协会《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较为广泛,比如:澳大利亚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是当今世界上较流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在我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至今已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第一,订单式模式。针对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即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第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安排且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宗旨。第四,两段式预分配模式。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工学结合教育的基础是校企合作,但由于企业的合作热情不高,出现了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不和谐现象,这给我国工学结合教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
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方面。
目前,我们还缺乏对工学结合教育的配套规章制度。有关部门在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等各方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的各自责任范围,缺少培养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的政策环境。例如我们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过程中时常会因为配套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管理上的问题。
(二)企业方面。
现行的一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一方,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没有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仅仅限于实习基地的提供、员工的培训及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学校教师等。并没有根据企业对技术技能及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及学生实习实训的监督考核,使得学校的培养模式和企业的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合作热情受到冲击。另外,结合行业中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以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主要在中小型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以及在商务背景下与语言服务有关的岗位。这类单位的规模一般不会很大,企业的规模和学生数量的矛盾也是制约工学结合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学校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教师没能切实地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及时了解掌握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技能及一些实践经验知识,并将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中,提高课堂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换位思考不够,校企利益关系处理不好;没有树立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服务项目开发太少;没有从主动接触与洽谈中发现校企之间的合作点,“社会网络”发掘不充分。
三、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工学结合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时应遵守的制度,并依法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工作。
(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建设。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职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学有所能。从人才培养的方向来看,课程的设置首先以企业需求为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一定要与生产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坚持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实践教學中融入企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得到充分锻炼,掌握本专业涉及的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同时,开展产学研、产教结合的活动,使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基本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开设必要的文化课和专业课,避免开设课程过多过深,针对性不强。同时,在选择教材方面,尽量选用根据地方产业编写的相关专业书籍。我们还可以和企业专家合作开发教材,将涉外企业典型的工作项目设计成课堂学习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校内课堂学习过程中就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工学结合”。
(三)充分考虑校企的利益,努力实现“双赢”。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对企业来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学生不断地学习与实践,逐步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从而拥有一支崇尚企业文化、忠于职守、团结奋进、积极创新的人才队伍,这将是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实现了学校、企业双赢。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局限于外贸企业单证员、业务员等,这使得企业规模和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的“单一型”外贸人才转向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当今商务英语的内涵已涉及与商务有关的所有领域,不再局限于“外贸英语”的狭窄空间,而扩展为包括国际贸易、金融、文秘、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和跨文化交际等在内的完整的商务英语体系。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和多种类型的企业和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为各类涉外会展、外事活动、外商旅游观光、涉外企业商务活动提供英语翻译等,给企业带来便利,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和工业园区多家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缓解学生数量与企业规模的矛盾。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现有商务英语的“双师型”师资多偏向于外贸方向,随着商务英语内涵的不断扩大,难以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校企双方应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涉外企业创新能力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我们可以通过选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涉外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商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商务英语职业资格证书考官和企业培训老师,主持或参与涉外企业科研项目,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商务英语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职教师等。
(五)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标准是“学会做”。因此,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的笔试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方的互赢互利。具体的做法可以是:①考试方式:以操作和口试为主,笔试为辅,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突出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测定。②考试成绩采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从一年级的通用英语系列课程、商务英语系列课程,到二年级的全英商务课程,最后到三年级在模拟或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下的实训与实习,英语课程实现三年不断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应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取得学历证书,又要获得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激发學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我们还面临着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多种不利因素,我们必须协同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搭建交流平台,使企业充分介入到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与学校共同努力,因地制宜,采取较合适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5):84-88.
[2]庞旭东.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J].青海教育,2009,(1-2):38-39.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本文是院教改课题: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改革与建设研究(SZYJXGGYB2009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