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种新颖的合唱方式正在萌芽——阿卡贝拉,又称A cappella,即无伴奏合唱,它无需乐器伴奏,仅靠人声进行诠释乐曲。它充满着新鲜感,并为广大年轻音乐爱好者所喜爱。让阿卡贝拉走进校园,通过选择优秀的作品编排阿卡贝拉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通过阿卡贝拉的合唱方式,加强节奏和声部训练,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通过参与阿卡贝拉编排,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展现学生个性。
关键词:阿达贝拉;由来;发展;走进校园
近几年来,在多场青歌赛和声乐选秀中,一种新颖的合唱方式——阿卡贝拉正在萌芽,它充满着新鲜感,并为广大年轻音乐爱好者所喜爱。
一、阿卡贝拉的由来及发展
阿卡贝拉,又称A cappella,即无伴奏合唱,它无需乐器伴奏,仅靠人声进行诠释乐曲。阿卡贝拉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大约在公元第10世纪的时候出现了"Musica enchiriadis"和 "Scolica enchiriadis"这样多声部的阿卡贝拉音乐著作,这些被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主旋律多为素歌。早期的奥尔加农又逐渐演变成自由奥尔加农,这相对于早期枯燥的人声合唱增添了许多华彩,多声部的合作让原本的主旋律不再单一,使得作品逐渐丰满起来。在当时的教会音乐中,人声音乐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教会用传统方式衍生了阿卡贝拉这样淳朴自然的合唱方式,又使它以教会音乐的形式发展,对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人们在做礼拜的时候都会聆听到这样质朴无华的人声音乐。
步入文艺复兴时期,阿卡贝拉出现了新的发展迹象,出现了这个时期相关的代表作——《牧歌》。同时,又有约斯昆德普瑞、帕勒斯替那等人为阿卡贝拉作品定下历史基调,这无疑是阿卡贝拉发展史上的一个小高峰。但之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各式乐器有了明显的改良,削弱了人们对阿卡贝拉的关注。
20世纪后,人们又开始对淳朴的阿卡贝拉怀念起来,从美国开始逐渐蔓延到周边国家。1909年,耶鲁大学的Whiffenpoofs成立,为阿卡贝拉的复兴打响了响亮的第一枪。2006年,德国乐队成立了Van Canto——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支金属阿卡贝拉乐团,受到广大乐迷的好评。
二、让“阿卡贝拉”走进校园
现在高校中,陆续有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阿卡贝拉调动课堂气氛,阿卡贝拉对于当代音乐教育就像一剂清新剂,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对于非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传统合唱排练和演绎缺少新鲜感和动力,无疑,阿卡贝拉走进校园将受到学生的喜爱。
⒈选择优秀的作品编排阿卡贝拉,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
阿卡贝拉这个词汇被多数人贴上“流行音乐”的标签,但阿卡贝拉的意义其实比想象中的浅层次流行乐更富有内涵。早期来自芬兰的组合LOITUMA 就运用阿卡贝拉的方式演奏了一曲芬兰民歌 Ievan Polkka,这就是《甩葱歌》的原曲,它一直被广泛传唱下来。
在挑选合唱曲目的过程中,除了演唱优秀的经典合唱作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新音乐曲目,也可以老歌新唱——借用经典曲目来编排阿卡贝拉,也可以借用当下优秀流行歌曲来编排,既重视合唱作品的民族性又关注作品的时尚感,这也是当今合唱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哀伤的《斯卡布罗集市》《绿袖子》;欢快的《南海姑娘》《哆来咪》;还有清新的《乘着歌声的翅膀》《雪绒花》;校园歌曲《情非得已》《同桌的你》,甚至是纯音乐《天空之城》、《Summer》……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编排素材。通过编排的阿卡贝拉将更好地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将最适合和最好的音乐带给学生,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东西,给他们带来更加快乐和新奇的感觉。
在阿卡贝拉教学上,老师可以抓住阿卡贝拉的显著特点,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阿卡贝拉中多种风格的音乐特色,营造一个享受合唱的良好心境与快乐氛围,帮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使学生在合唱中提高整体艺术素质及音乐审美能力。
⒉通过阿卡贝拉加强节奏和声部训练,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阿卡贝拉作为人声艺术的典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演唱形式更为自由开阔。我们可以通过阿卡贝拉训练学生的合唱能力。不少学生在独唱中无法脱离伴奏带,对伴奏有依赖性,在合唱中更是缺乏多声部的概念,难以调动演唱的积极性、主动性。阿卡贝拉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和多声部演唱能力。
首先,节奏是乐曲的“骨架”。在人声伴奏上,B-box是阿卡贝拉的一大亮点,通俗理解为节奏口技,歌者用嘴巴模仿打碟、大鼓、琴弦等作为歌曲的节奏框架,穿插阿卡贝拉作品始终的“唔”声还有“嘟”声则起到节奏点上的强调作用。
其次,旋律上对乐器的模仿也同样是对表演者音乐素养的锻炼。一些学生缺乏节奏感,有时候边唱歌边用手打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阿卡贝拉则是带着学生用简单的“唔”声或者“嘟”声“唱”出节奏来,让学生在阿卡贝拉的编排中体会不同速度的常规节奏和不同风格的切分节奏,从而起到训练学生节奏感的目的。
另外,阿卡贝拉的多声部特点不同于传统的合唱形式,以它的灵活性,仅需2至8个学生就能组成一个合唱团体,合唱团体中一两个学生就能担任一个声部。因此,在一个阿卡贝拉作品中甚至会有同时出现十来个声部的情况,不但不会有混乱的现象,还可以给听众带来别样的听觉体验。这种和谐的多声部配合方式颠覆了的传统人声表达方式,编排阿卡贝拉是锻炼学生多声部概念的好时机,在确定音准的情况下能训练学生声部之间互不影响的能力。阿卡贝拉的声部声线相对传统合唱会清晰明朗一些,从两个声部到多声部,从一个小节到一个乐句,再到完整的音乐作品,由简到难的递进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合唱体验。
⒊参与阿卡贝拉训练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展现学生个性
众所周知,合唱艺术有助于学生抒发情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现代阿卡贝拉的编排运用自主动态的小组教学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每一名成员的审美自觉都很重要,阿卡贝拉虽然开放自由,但是仍然是属于合唱方式的一种,歌唱队员离不开合唱的潜在制约。课堂上,学生在小团体中体会与伙伴们的团结协作,感受合唱中的“缺一不可”。阿卡贝拉需要的不单是简单的合作统一,还需要学生之间的高度默契,每个人的声音都必须充满适宜的力量和情感,一个优秀的作品才能得以体现。
“阿卡贝拉”流动性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特长。在传统合唱中,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会被隐藏,潜意识中他们会认为合唱与个人歌唱素养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巧用阿卡贝拉带动学生逐渐转变这种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角色,哪怕是对自己音准不自信的学生也能在人生打击声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演绎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合唱效果。当学生在你唱我和中完成一曲阿卡贝拉时,所取得的快乐和成就感是十分珍贵的。
时代气息和流行元素巧妙结合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合唱音乐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阿卡贝拉”走进校园不仅仅是单纯的声乐教学,还是文化、宗教信仰跨国的融合体现。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各种优秀的音乐文化,让“阿卡贝拉”走进校园,期待这天籁人声踏浪而来。
关键词:阿达贝拉;由来;发展;走进校园
近几年来,在多场青歌赛和声乐选秀中,一种新颖的合唱方式——阿卡贝拉正在萌芽,它充满着新鲜感,并为广大年轻音乐爱好者所喜爱。
一、阿卡贝拉的由来及发展
阿卡贝拉,又称A cappella,即无伴奏合唱,它无需乐器伴奏,仅靠人声进行诠释乐曲。阿卡贝拉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大约在公元第10世纪的时候出现了"Musica enchiriadis"和 "Scolica enchiriadis"这样多声部的阿卡贝拉音乐著作,这些被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主旋律多为素歌。早期的奥尔加农又逐渐演变成自由奥尔加农,这相对于早期枯燥的人声合唱增添了许多华彩,多声部的合作让原本的主旋律不再单一,使得作品逐渐丰满起来。在当时的教会音乐中,人声音乐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教会用传统方式衍生了阿卡贝拉这样淳朴自然的合唱方式,又使它以教会音乐的形式发展,对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人们在做礼拜的时候都会聆听到这样质朴无华的人声音乐。
步入文艺复兴时期,阿卡贝拉出现了新的发展迹象,出现了这个时期相关的代表作——《牧歌》。同时,又有约斯昆德普瑞、帕勒斯替那等人为阿卡贝拉作品定下历史基调,这无疑是阿卡贝拉发展史上的一个小高峰。但之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各式乐器有了明显的改良,削弱了人们对阿卡贝拉的关注。
20世纪后,人们又开始对淳朴的阿卡贝拉怀念起来,从美国开始逐渐蔓延到周边国家。1909年,耶鲁大学的Whiffenpoofs成立,为阿卡贝拉的复兴打响了响亮的第一枪。2006年,德国乐队成立了Van Canto——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支金属阿卡贝拉乐团,受到广大乐迷的好评。
二、让“阿卡贝拉”走进校园
现在高校中,陆续有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阿卡贝拉调动课堂气氛,阿卡贝拉对于当代音乐教育就像一剂清新剂,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对于非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传统合唱排练和演绎缺少新鲜感和动力,无疑,阿卡贝拉走进校园将受到学生的喜爱。
⒈选择优秀的作品编排阿卡贝拉,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
阿卡贝拉这个词汇被多数人贴上“流行音乐”的标签,但阿卡贝拉的意义其实比想象中的浅层次流行乐更富有内涵。早期来自芬兰的组合LOITUMA 就运用阿卡贝拉的方式演奏了一曲芬兰民歌 Ievan Polkka,这就是《甩葱歌》的原曲,它一直被广泛传唱下来。
在挑选合唱曲目的过程中,除了演唱优秀的经典合唱作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新音乐曲目,也可以老歌新唱——借用经典曲目来编排阿卡贝拉,也可以借用当下优秀流行歌曲来编排,既重视合唱作品的民族性又关注作品的时尚感,这也是当今合唱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哀伤的《斯卡布罗集市》《绿袖子》;欢快的《南海姑娘》《哆来咪》;还有清新的《乘着歌声的翅膀》《雪绒花》;校园歌曲《情非得已》《同桌的你》,甚至是纯音乐《天空之城》、《Summer》……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编排素材。通过编排的阿卡贝拉将更好地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将最适合和最好的音乐带给学生,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东西,给他们带来更加快乐和新奇的感觉。
在阿卡贝拉教学上,老师可以抓住阿卡贝拉的显著特点,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阿卡贝拉中多种风格的音乐特色,营造一个享受合唱的良好心境与快乐氛围,帮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使学生在合唱中提高整体艺术素质及音乐审美能力。
⒉通过阿卡贝拉加强节奏和声部训练,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阿卡贝拉作为人声艺术的典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演唱形式更为自由开阔。我们可以通过阿卡贝拉训练学生的合唱能力。不少学生在独唱中无法脱离伴奏带,对伴奏有依赖性,在合唱中更是缺乏多声部的概念,难以调动演唱的积极性、主动性。阿卡贝拉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和多声部演唱能力。
首先,节奏是乐曲的“骨架”。在人声伴奏上,B-box是阿卡贝拉的一大亮点,通俗理解为节奏口技,歌者用嘴巴模仿打碟、大鼓、琴弦等作为歌曲的节奏框架,穿插阿卡贝拉作品始终的“唔”声还有“嘟”声则起到节奏点上的强调作用。
其次,旋律上对乐器的模仿也同样是对表演者音乐素养的锻炼。一些学生缺乏节奏感,有时候边唱歌边用手打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阿卡贝拉则是带着学生用简单的“唔”声或者“嘟”声“唱”出节奏来,让学生在阿卡贝拉的编排中体会不同速度的常规节奏和不同风格的切分节奏,从而起到训练学生节奏感的目的。
另外,阿卡贝拉的多声部特点不同于传统的合唱形式,以它的灵活性,仅需2至8个学生就能组成一个合唱团体,合唱团体中一两个学生就能担任一个声部。因此,在一个阿卡贝拉作品中甚至会有同时出现十来个声部的情况,不但不会有混乱的现象,还可以给听众带来别样的听觉体验。这种和谐的多声部配合方式颠覆了的传统人声表达方式,编排阿卡贝拉是锻炼学生多声部概念的好时机,在确定音准的情况下能训练学生声部之间互不影响的能力。阿卡贝拉的声部声线相对传统合唱会清晰明朗一些,从两个声部到多声部,从一个小节到一个乐句,再到完整的音乐作品,由简到难的递进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合唱体验。
⒊参与阿卡贝拉训练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展现学生个性
众所周知,合唱艺术有助于学生抒发情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现代阿卡贝拉的编排运用自主动态的小组教学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每一名成员的审美自觉都很重要,阿卡贝拉虽然开放自由,但是仍然是属于合唱方式的一种,歌唱队员离不开合唱的潜在制约。课堂上,学生在小团体中体会与伙伴们的团结协作,感受合唱中的“缺一不可”。阿卡贝拉需要的不单是简单的合作统一,还需要学生之间的高度默契,每个人的声音都必须充满适宜的力量和情感,一个优秀的作品才能得以体现。
“阿卡贝拉”流动性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特长。在传统合唱中,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会被隐藏,潜意识中他们会认为合唱与个人歌唱素养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巧用阿卡贝拉带动学生逐渐转变这种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角色,哪怕是对自己音准不自信的学生也能在人生打击声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演绎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合唱效果。当学生在你唱我和中完成一曲阿卡贝拉时,所取得的快乐和成就感是十分珍贵的。
时代气息和流行元素巧妙结合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合唱音乐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阿卡贝拉”走进校园不仅仅是单纯的声乐教学,还是文化、宗教信仰跨国的融合体现。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各种优秀的音乐文化,让“阿卡贝拉”走进校园,期待这天籁人声踏浪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