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需要怎样的区域网络教研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ul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借助网络教研工具,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弥补传统教研的诸多不足,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是必然趋势。文章从实践出发探讨了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区域网络教研的必要性、实施要素、技术平台与传统教研的结合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网络教研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对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网络教研的开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区域网络教研;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8-0042-04
  
   一、问题的提出
  1.开展网络教研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先进工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环境,也对教学的诸多要素构成了冲击,同时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研必然要随之变革。正如禹明、潘华东在“五种组织形式 九种技术工具=网络虚拟教研新机制——深圳市南山区让教研工作走向信息化的探索”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BBS论坛、博客、维基等网络平台技术支撑传统教研不仅可以充分汲取他人的智慧,而且还可以进行远程合作研究,实现校际间乃至区域内的互助。作为传统教研有利补充的网络教研,已经迅速成为教师学术交流与分享,专业引领与成长的首选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学科建设经验少,各方重视不够,极少组织教研活动,因此成为教研“孤岛”。一所中小学校往往只有1-2名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兼顾其它工作,人数偏少甚至不能组建学科教研组,信息技术教研一直在摸索中艰难前进。区域网络教研的出现为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承载着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重任。因此信息技术学科进行区域网络教研是必然趋势,也是难得的机遇。
  2.开展网络教研的优势
  基于Web2.0的网络教研平台的出现以及各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网络教研可以有效地克服时空限制,有效地解决人才资源不对称下的教研难题。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使得一个区域内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信息技术列入中考、高考考查以及其它学科教学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使得网络教研的实施没有技术障碍,信息技术教师强烈的发展愿望使得区域教研有了思想基础。
  3.目前网络教研面临的问题
  各地在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网络教研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教研组织,缺少相应的运行机制支撑,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网络教研仍然是技术探讨居多,在校本网络教研中出现缺乏思考和随意回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深度交流,反而不如其它学科校本网络教研开展的效果显著,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往往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网络教研具有诸如不稳定、随意性、表层化等局限性,使得信息技术学科网络教研举步维艰,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单纯依赖校本网络教研难以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研,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因此开展区域网络教研是必由之路。
  
   二、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区域网络教研的构成要素
  1.组织架构优化
  常见的区域网络教研组织形式:一是由专职信息技术教研员组织实施,特点是网络教研具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强,凝聚力大。二是由地方师范类高校专门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专家发起,从而使网络教研的开展实现专业引领,提高网络教研的学术性。三是由一所或几所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上有特色的学校的骨干教师独立或联合发起网络教研。要做好网络教研必须坚持组织建设,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管理,实行网络教研平台后台实名准入、前台别名显示制度,如果仅凭部分教师的热情,难以坚持深入,甚至偏离信息技术教研的方向。区域网络教研的组织架构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对以上三种形式进行组合,较为有效的组织架构是教研员组织、专家参与引领、学科骨干成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网络教研不仅让学科教师获益,而且让专家、教研员获益,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2.交流平台支撑
  网络平台是开展区域网络教研的基础性设施,一是可以利用免费的社会性网络交流平台,如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大型综合门户网站,优点是稳定可靠,有专业机构提供技术维护,缺点是内容较杂。二是在区域教育网络中心建立本地综合性网络教研平台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网络教研开辟一块空间,如淄博教育网、海盐教育网等区域教育平台,优点是管理规范,平台教育专用,缺点是难以实现信息技术网络教研的个性化发展。三是依托某个条件较好的学校,搭建本地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立交流平台,优点是主题专一,平台独享,缺点是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添置设备,并且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进行技术维护。
  3.教研制度保障
   建立网络教研公约,避免网络上的匿名人身攻击与网络闲谈活动,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网络教研,保证信息技术网络教研的教学本色,如网络教研时间频度的确定、主题内容的确定、主持人的轮流值班、参与人员的网络点名制度、发布资料的针对性等等要用制度或公约的形式予以确立,为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制度保障和道德约束。如我们在本地实践中建立网络教研学校联络员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确保时间到位,人员到位。在开展区域网络教研活动中,教研部门、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教研制度和评价制度,从而保证网络教研活动有序地开展。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可以使教师在一定的约束中不断地学习,从而获得丰富的研究实践,也可以促使教师把网络教研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一种内在需要。
  4.教研内容把握
  信息技术网络教研必须侧重于教学,不能沉入技术范畴,充分借鉴其它学科教研活动,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时序,或以模块为单位,或以课时为单位,围绕传统教研活动,确立信息技术的教研主题和内容,力戒等同于技术论坛,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必修课、选修课教学的难点重点,课堂教学的艺术、学生的上机操作管理、试题的编写、学生的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拓宽传统教研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成为信息技术传统教研的有益补充及延伸。
  5.教研质量评估
   要对参与区域网络教研的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评价,通过网络教研唤起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热情,如在论坛里可给参与者增加威望值或用适当的语言激励,对于在网络教研中的优秀分子应给予在现实教研中等同的待遇,特别是增加官方的考核评价,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组织、参与情况作及时记录,纳入年终绩效考评中。学校也对网络教研做得好的学科教研组和教师纳入年终考核评优中。[1] 我们在实践中要求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科优秀教师和学科中心组成员要在网络教研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一个区域内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都有所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信息技术教研质量的提升。
  
   三、网络教研的技术平台与传统教研活动的对接
   传统的教研活动是一种制度化的研究活动,对于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它的弊端在于教学的时间空间受到限制,教师不能广泛参与教学研究,不利于教学智慧的保存,不利于大家充分自由的发表观点,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背景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不能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很好适应。信息技术教研论坛、教育博客、Q Q教研群,作为承载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点,网络教研与现实教研可以错位使用、相互补充。[2]具体表现在:
   1.教师备课
  传统的教师备课主要依赖教学参考书,主要是采用资料卡片、剪报等积累知识的途径,资料的来源比较单一,相比之下利用时尚流行的网络沟通工具如搜索引擎、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教学专题平台、教育期刊文献库、RSS聚合阅读工具等实现教师对教学资料的收集和借鉴,通过在线学习、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为广大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教师备课时对海量资源品评思索,筛选有价值的资料,结合教学实际整理成自己使用的备课资料,这样的备课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借助这些工具可以快速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同行交流
   在传统教研工作会议上,有些教师由于缺乏自信,碍于面子,不敢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使得教研活动成了负担。通过在教研活动中引入BBS论坛,运用BBS进行交流使得教师们畅所欲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一主题人人参与、主动探讨。同时还能解决因工学矛盾而错过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问题。能够记录每次教研参与者的智慧结晶,给参与者再研讨或后来者参与研讨提供可能。每一次网络教研,都会留下组织者、参与者研讨交流的痕迹,都会生成相应的教学资源。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源将通过筛选、评价、分析、提升后集中上传,呈现在指定的教育网络平台。教师们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可以继续跟进研讨和学习,从而满足自己的专业需求,获得专业提高的满足感。通过区域QQ群方便教学资料如小工具软件的传递,提高及时交流的效率。
   3.教学拓展
  利用学科网站,发布教研通知,分类提供教学资源,实现研讨课视频直播,整合多种功能,成为网络教研的权威阵地。教师个体利用MOODLE平台建立信息技术学科网络课程,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实现师生课外学习的延伸以及家校互动,实现教师对所教课程某一专题的深度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方便。利用MOODLE平台建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每位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加工,实现集体智慧与个性教学的很好结合,拓展教研新空间。我们在实践中采用区域网络教研主平台和学校分平台有效结合,内容上互补,管理上统一。
   4.专业提升
  借助博客的书写反思功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实现知识积累、隐性知识显性化,使自己的经验惠及同行,实现共同发展。上博客不仅在做教研,而且在创造着团结合作、平等对话、催人奋发、促人反思的信息技术教研文化。[3]利用维基共同整理、积累和分享教学见解与所得。利用思维导图做教学设计规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四、信息技术学科进行区域网络教研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规划网络教研实施
  无论是网络教研中的专家学者还是学科教师,都是网络教研的参与者,都要主动参与规划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的专题确立、教研的形式、时间安排,根据信息技术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按照教材章节的时序以及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规划网络教研,教学中既有平时的分散交流也有固定的集中网络研讨。在区域网络教研中开展集中研讨时适时邀请专家参与,也要成为网络教研规划的内容之一。同时也要警惕网络教研平台偏离专业研究主线,防止走上闲聊、诉苦的庸俗化路线。
  2.适度控制网络教研规模
  网络教研的规模通过网络可以无限放大,区域网络教研适宜控制在主城区或县域为宜,这样范围内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一致,教学各环节现状相似,可供教研的资源具有互通性。同时区域规模有助于对现实教研中的素材进行拓展,如本地教师的观摩课,大家及时进行网上交流,由于对教师学生以及上课情况都了解,教研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能够保证。网络教研需要专家引领,专家可以凭借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让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够在讨论热烈时“趁热打铁”或“火上浇油”,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解决我们的瓶颈问题,引领者看到冷场背后的活跃,更要积极努力地去营造新点燃所有参与者的思维火花,能及时有效地引导,防止闲聊、跑题,在允许不同意见存在的同时,也要避免相互攻讦,让教研得以顺利进行。[4]同时也要引入部分在教育技术运用上有研究的其他学科教师和杂家,换一种视角开展网络教研。
  3.注意与传统教研无缝互补
  优势显而易见的网络教研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研活动。传统教研活动中面对面的相互探讨、听课评课、专家讲座,交流互动的现场气氛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网络教研无法替代的,对于听课评课这样一种主流的教研形式,由于教研中时间的不足及人员的限制不能充分展现不同教师的观点,实现思维碰撞。把现实教研的过程及时进行记录,利用网络的形式扩大交流面,保存交流成果,引向深入,教师在网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更充分,可以将比较成熟的想法与同伴发自肺腑的交流,这样使问题研究易于深入,有利于教师不断成熟。[5]网络教研必须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网络可以开展多项教学研讨活动,甚至进行课堂“会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教研活动必将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教师的研究兴趣,使网络教研的发展蓬勃向上、欣欣向荣。 [6]
  4.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教研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参与网络教研的基础,在网络教研中既要索取,更要奉献。既要敢于奉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心得精华,又要有面对质疑的包容心态。参与网络教研的教师要具有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反思意识,要尊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合情合理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尖酸刻薄。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教研平台进行网络教研,促进自己教育理念的更新,最终促使个人专业成长,从而带动群体的发展,深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为了提高自己参与教研的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才能保持一个自信宽容的心态参与网络教研。
  
   结束语
   笔者所在地以市教育局直属30所学校和主城区中小学校为范围开展区域网络教研以来,信息技术教学初见成效。在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良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区域网络教研需要拥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上进、勇于奉献的学科团队,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更要重视和坚持以人为本。另外,面对面情感的交流、现场的教研气氛是传统教研方式的优势,而即时、便利、交互性强是网上教研活动的长项,两者只有协调互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如何处理网络教研活动与传统的教研活动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如何实现网络教研模式的创新,教师个人研修需求如何与网络教研内容协调一致,如何提高区域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引领网络教研朝着更加良性的态势去发展,是我们下一步将要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英.区域性网络教研探微[J].上海教育科研. 2010,(3).
  [2]邓轶.在网络中成长——信息技术教师网络教研历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0,(3).
  [3]蒋敦杰.上博客,做教研——海南省网络教研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6,(2).
  [4]王静. 对有效开展信息技术网络教研的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 2010,(8).
  [5]黄小平.一线教师的网络化成长:网络教研的几点探析[J].基础教育课程.2006,(10).
  [6]吕伏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网络教研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20).(编辑:郭桂真)
其他文献
从历年的中考来看,阅读题所占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在阅读量上,也成逐步增多的趋势。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