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必须要有明确与正确的方向,核心素养就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方向。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生的创新理念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思路,希望对改善大学生创新方式及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素养起到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作文教学;创新;分析
一.核心素养的涵义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各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核心素养模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OECD于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OECD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建构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它超越了直接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框架,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核心素养”就是在一定时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超越了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目标,体现了全人教育理念;凸显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它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个体与社会生命的活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情况。表现在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混乱,创新技能生疏,而务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则显得高过前辈。在这些同学看来,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以努力争取,而认为对自己的没有实际效果的课程,就干脆选择不去上课。从心理意识角度来看,大学生充满着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在经济利益面前,往往表现出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例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外出打工、做家教、创办餐厅等各种实务远超过以往的大学生,这固然值得肯定。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形,例如,对大学生毕业及就业问题感到迷茫,对社会公平问题、生活待遇问题等,一味地发牢骚,甚至产生悲观失落等情绪。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
(一)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的培养按照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创新教育不仅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重新组合,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为特征,创新教育的核心策略则是发展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动机,产生创新兴趣,提高创新热情。形成创新习惯,增强创新欲望。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包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挑战精神、献身精神。只有强化创新精神,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具有优势。
(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大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信管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系统开发的能力,系统评价的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系统安全维护的能力等。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的环节,相应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创造力产生的重要外因,有了宽松的环境,才会激发自主学习,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强管理,营造科研氛围。把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可以规定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科研实践,以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次,加强实验室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的实验环境是学生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指导等支持。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實验平台,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推进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园地。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可以定期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也可以举办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
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压力使我们在当今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如何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只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全球化的形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个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培来.核心素养观照下大学生教学的“转型”[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1).
[2]曾燕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2017(01).
[3]曾谊晖,鄂加强,朱浩,等.高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报,2010,11(4)
[4]邓静,吴华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4):55-57.
[5]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2)
此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GJ2017008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作文教学;创新;分析
一.核心素养的涵义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各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核心素养模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OECD于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OECD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建构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它超越了直接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框架,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核心素养”就是在一定时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超越了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目标,体现了全人教育理念;凸显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它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个体与社会生命的活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情况。表现在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混乱,创新技能生疏,而务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则显得高过前辈。在这些同学看来,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以努力争取,而认为对自己的没有实际效果的课程,就干脆选择不去上课。从心理意识角度来看,大学生充满着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在经济利益面前,往往表现出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例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外出打工、做家教、创办餐厅等各种实务远超过以往的大学生,这固然值得肯定。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形,例如,对大学生毕业及就业问题感到迷茫,对社会公平问题、生活待遇问题等,一味地发牢骚,甚至产生悲观失落等情绪。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
(一)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的培养按照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创新教育不仅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重新组合,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为特征,创新教育的核心策略则是发展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动机,产生创新兴趣,提高创新热情。形成创新习惯,增强创新欲望。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包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挑战精神、献身精神。只有强化创新精神,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具有优势。
(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大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信管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系统开发的能力,系统评价的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系统安全维护的能力等。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的环节,相应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创造力产生的重要外因,有了宽松的环境,才会激发自主学习,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强管理,营造科研氛围。把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可以规定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科研实践,以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次,加强实验室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的实验环境是学生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指导等支持。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實验平台,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推进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园地。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可以定期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也可以举办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
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压力使我们在当今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如何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只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全球化的形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个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培来.核心素养观照下大学生教学的“转型”[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1).
[2]曾燕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2017(01).
[3]曾谊晖,鄂加强,朱浩,等.高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报,2010,11(4)
[4]邓静,吴华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4):55-57.
[5]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2)
此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GJ2017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