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初中生能力要求:构建历史时空框架,计算历史年代、历史图表的识别和使用,历史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够用口头、书面语言及图表等形式概述历史问题、陈述历史现象,进行知识迁移,提升学习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概论
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它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探究的主要内容是其他三大领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践几个基本理念:①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②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引领学生体验生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③强化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与体验,以期达到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实践的,两者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反思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研讨问题推动历史教学
巴尔扎克曾说,“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质疑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创造发明能力培养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关键,因为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Webquest课件网络学习的特点,搭起学生探究学习的“脚手架”:第一,教会学生运用网络,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展开自己的研究;第二,学生分组,构建合作学习的氛围;第三,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在于交流,课程进行中设计了学生交流并提出问题的环节。
例如:笔者在讲解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之前,先布置学生上网收集:①有关三国时历史人物的资料,初步认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②有关三国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③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等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查找的资料进行小组共享探讨和小结,并推出一位同学汇报。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师生互动式讲授,意在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同时,启发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判断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
历史知识本身和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不断感受、理解与认识历史,努力体会的是鲜活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就是一个鲜活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如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研究性学习就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无论是中国历史中的人物(如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成吉思汗、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顺治、康熙等),还是世界历史中的人物(如哥伦布、克伦威尔、拿破仑、华盛顿、林肯、列宁、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希特勒等),因为这些人及这些人经历的事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将这些历史人物再现,这就避免了历史学习的枯燥与无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交流思想、切磋认知、交融感情的过程,也是塑造学生思想的过程。
整合课程活动,着眼学生发展
“过程”和“发展”是课程的涵义。学生课堂学习时,与被称为课程的东西进行交流,从而在层面上发生素质的变化与发展,引起学生对现实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因此,教师要注重从生活中提炼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倾听,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要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利用各项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感知生活,然后感悟生活,达到适应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目的。
学校教研组注重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出发。本校每年都会开展一次独具特色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远足”,学校针对七、八、九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开展的活动类型、活动要求也是不同的:七年级徒步12.5公里到西溪农场,这是当年的一个知青农场;八年级学生到革命老区金砂,这是当年闽西四大暴动之一“金砂暴动”所在地;九年级到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客家土楼永定土楼群中的“南溪土楼群”和“洪坑土楼群”。在系列活动中,历史教研组充分挖掘历史元素,推动历史活动课的开展:针对七年级学生到西溪农场,我们结合七年级教材中的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以寻找“农场与知青的历史”为主题展开调查;八年级学生到革命老区金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近代革命史对金砂暴动历史博物馆、张鼎丞纪念馆等文物古迹、相关的革命事迹和英烈及一些参加过革命的人物展开调查研究;针对九年级学生到客家土楼群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客家祖先的开创史,认识客家人的勤劳与勇敢、体会客家人的聪明与智慧、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与思想。又如,在建国建党建团等系列“大型歌唱会”活动中,我们又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党、有关革命、有关祖国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思索,体验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最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故事演讲及展示活动展板等,达到历史活动课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相联系”的教学目的。
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我们以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托,深入分析和研究活动课的开展与延伸,通过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活动课教学难以开展的现象分析,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做深入研究,探究其根本原因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对活动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开展和延伸活动课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活动课,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在活动课教学中,笔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通过诸如课堂表演、讨论、辩论,收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人物小传、历史题材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围绕问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通过收集、判断、处理资料,拓展课堂的有限内容,最大限度地提炼、加工、交流有效信息,充分运用各种查询工具和各种不同的手段,最终学会分享与合作,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实效,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
结束语
笔者充分感觉到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引领初中历史课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结合当地教学资源,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符合学校的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终达成了初中历史课改的最佳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二初级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概论
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它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探究的主要内容是其他三大领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践几个基本理念:①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②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引领学生体验生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③强化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与体验,以期达到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实践的,两者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反思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研讨问题推动历史教学
巴尔扎克曾说,“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质疑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创造发明能力培养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关键,因为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Webquest课件网络学习的特点,搭起学生探究学习的“脚手架”:第一,教会学生运用网络,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展开自己的研究;第二,学生分组,构建合作学习的氛围;第三,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在于交流,课程进行中设计了学生交流并提出问题的环节。
例如:笔者在讲解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之前,先布置学生上网收集:①有关三国时历史人物的资料,初步认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②有关三国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③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等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查找的资料进行小组共享探讨和小结,并推出一位同学汇报。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师生互动式讲授,意在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同时,启发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判断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
历史知识本身和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不断感受、理解与认识历史,努力体会的是鲜活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就是一个鲜活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如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研究性学习就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无论是中国历史中的人物(如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成吉思汗、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顺治、康熙等),还是世界历史中的人物(如哥伦布、克伦威尔、拿破仑、华盛顿、林肯、列宁、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希特勒等),因为这些人及这些人经历的事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将这些历史人物再现,这就避免了历史学习的枯燥与无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交流思想、切磋认知、交融感情的过程,也是塑造学生思想的过程。
整合课程活动,着眼学生发展
“过程”和“发展”是课程的涵义。学生课堂学习时,与被称为课程的东西进行交流,从而在层面上发生素质的变化与发展,引起学生对现实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因此,教师要注重从生活中提炼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倾听,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要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利用各项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感知生活,然后感悟生活,达到适应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目的。
学校教研组注重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出发。本校每年都会开展一次独具特色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远足”,学校针对七、八、九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开展的活动类型、活动要求也是不同的:七年级徒步12.5公里到西溪农场,这是当年的一个知青农场;八年级学生到革命老区金砂,这是当年闽西四大暴动之一“金砂暴动”所在地;九年级到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客家土楼永定土楼群中的“南溪土楼群”和“洪坑土楼群”。在系列活动中,历史教研组充分挖掘历史元素,推动历史活动课的开展:针对七年级学生到西溪农场,我们结合七年级教材中的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以寻找“农场与知青的历史”为主题展开调查;八年级学生到革命老区金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近代革命史对金砂暴动历史博物馆、张鼎丞纪念馆等文物古迹、相关的革命事迹和英烈及一些参加过革命的人物展开调查研究;针对九年级学生到客家土楼群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客家祖先的开创史,认识客家人的勤劳与勇敢、体会客家人的聪明与智慧、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与思想。又如,在建国建党建团等系列“大型歌唱会”活动中,我们又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党、有关革命、有关祖国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思索,体验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最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故事演讲及展示活动展板等,达到历史活动课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相联系”的教学目的。
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我们以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托,深入分析和研究活动课的开展与延伸,通过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活动课教学难以开展的现象分析,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做深入研究,探究其根本原因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对活动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开展和延伸活动课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活动课,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在活动课教学中,笔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通过诸如课堂表演、讨论、辩论,收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人物小传、历史题材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围绕问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通过收集、判断、处理资料,拓展课堂的有限内容,最大限度地提炼、加工、交流有效信息,充分运用各种查询工具和各种不同的手段,最终学会分享与合作,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实效,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
结束语
笔者充分感觉到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引领初中历史课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结合当地教学资源,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符合学校的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终达成了初中历史课改的最佳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