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传统的历史教学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造成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利用相关学科知识,利用影视作品、利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分角色朗讀、学生自编演历史剧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从而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①,历史课一直被一些人认为是枯燥单调的,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却因部分历史教师单调的语言与教法,扼杀了学习历史的激情。那么,怎样才能把绘声绘色的历史较好的展现给同学们呢?我认为除了具有扎实的学科功底外,更最要的是挖掘有效的历史资源,与学生已学的相关学科、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有效嫁接,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做到这一点的确很不容易,不仅要求老师是个“专才”,还必须是个“通才”。
就历史学科而言,其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等,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创造有效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我历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一论述。
一、利用语文知识印证历史
人教版八上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文中,讲到红军长征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四渡赤水河、雪山上刺骨的寒风、草地上神秘的死水潭等等,教师单纯的讲解不具有说服力,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语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故事来说明红军长征中遇到哪些艰难困苦?一个学生赶紧说:我来背一首《长征》七律,旁边一位学生也说我来讲述学过的语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还有《草地夜行》讲述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战士赶上队伍,不幸掉进泥潭,直到最后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还有一位学生深情地讲述《金色的鱼钩》,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以鱼钩为线索,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最后我还发现班上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极想发言,原来她要讲述课文《丰碑》—红军长征中爬雪山军需处长为了其他同志最后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通过学生讲述一系列鲜活的真实故事了解长征,学生很顺利的理解了长征的内涵,理解了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摆事实的讲课方法,学生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分角色朗读品味历史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对有兴趣的事情,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只有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他们才会在课堂上大显身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主动参与课堂,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是比较感兴趣的,下面是我教学设计中的一段感受。
讲授人教版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前,我一直有点困惑,怎样能把这一课上得更加生动呢?本课讲述1950年的土地改革,土改的时间、内容及意思,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土改前后的变化情况,学生接触比较少,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往往不但不感兴趣,印象不深刻,反而容易打瞌睡,如何把这一枯燥的知识讲活呢?我突然想到了上小学时,学到的语文课文《田寡妇看瓜》(投影展示课文),赵树理的乡土文学气息,至今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深处,我惊喜万分,巧妙利用这一课文内容与土改知识进行链接。我迅速找出文中几个关键性的人物:秋生、田寡妇、王先生、孩子们、旁白,并把这些人物角色写在黑板上,进而鼓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朗读,田寡妇孩子们的话语由全体同学集体朗读,学生边朗读,我边在黑板上写上:秋生—贫农(无地),田寡妇—中农(半亩地),王先生—地主(十几亩地),朗读完之后,我出示两个问题:学生沉浸在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中,根据我在黑板上的提示,学生对阶级成分划分有了一个直观的理解,很快回答了老师出示的问题,对土地改革内容的学习,也变的生动明了起来,代替了老师枯燥的讲解,达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自编演历史剧再现历史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得到师生的认可,希望通过参与课堂实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身优点,在历史课堂中适当满足学生的心愿,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拥有的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开展自编自导历史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
去年我校开展优质课大赛的评比,我选了一节我比较擅长讲授的历史文化课—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孙中山会见盐商》在大赛课中成为一个主要的亮点,学生为了在众所关注的课堂上表现自已,准备了爷爷的中山装和拐棍,还贴上了假胡子,小品表演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引得在场听课的众多师生都笑出生来,尤其是盐商见到孙中山将要下跪的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此课获得了一等奖的好评,学生的笑容告诉我,学生是幸福的,学生是满足的,此次的成功参与课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四、利用影视片段回顾历史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影视作品来源于文学作品,讲到清朝的文字狱,我立刻提到《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父亲因为文字狱被乾隆皇帝害死,而小燕子的哥哥箫剑一直想借机复仇的故事,学生的眼睛立马亮起来了,很感兴趣,有一学生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加入到组内的讨论中。讲到文革,提到伤痕文学,时下热播的《感动生命》浮现在眼前,立即引进课堂,与看过此电视剧的学生产生共鸣,一些革委会领导利用文革小组的名义侮辱妇女,拆散了许多家庭,使学生对文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谈到改革开放前后服饰的变化,引进电视剧《金婚》中男女主人公五十年服饰变化,截取其中的视频片段播放展示,能起到于无声中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够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所以,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是教师永恒的使命,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已必须拥有一桶水。
五、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历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强调了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人类社会、观察现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①,历史课一直被一些人认为是枯燥单调的,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却因部分历史教师单调的语言与教法,扼杀了学习历史的激情。那么,怎样才能把绘声绘色的历史较好的展现给同学们呢?我认为除了具有扎实的学科功底外,更最要的是挖掘有效的历史资源,与学生已学的相关学科、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有效嫁接,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做到这一点的确很不容易,不仅要求老师是个“专才”,还必须是个“通才”。
就历史学科而言,其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等,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创造有效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我历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一论述。
一、利用语文知识印证历史
人教版八上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文中,讲到红军长征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四渡赤水河、雪山上刺骨的寒风、草地上神秘的死水潭等等,教师单纯的讲解不具有说服力,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语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故事来说明红军长征中遇到哪些艰难困苦?一个学生赶紧说:我来背一首《长征》七律,旁边一位学生也说我来讲述学过的语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还有《草地夜行》讲述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战士赶上队伍,不幸掉进泥潭,直到最后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还有一位学生深情地讲述《金色的鱼钩》,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以鱼钩为线索,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最后我还发现班上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极想发言,原来她要讲述课文《丰碑》—红军长征中爬雪山军需处长为了其他同志最后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通过学生讲述一系列鲜活的真实故事了解长征,学生很顺利的理解了长征的内涵,理解了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摆事实的讲课方法,学生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分角色朗读品味历史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对有兴趣的事情,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只有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他们才会在课堂上大显身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主动参与课堂,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是比较感兴趣的,下面是我教学设计中的一段感受。
讲授人教版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前,我一直有点困惑,怎样能把这一课上得更加生动呢?本课讲述1950年的土地改革,土改的时间、内容及意思,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土改前后的变化情况,学生接触比较少,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往往不但不感兴趣,印象不深刻,反而容易打瞌睡,如何把这一枯燥的知识讲活呢?我突然想到了上小学时,学到的语文课文《田寡妇看瓜》(投影展示课文),赵树理的乡土文学气息,至今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深处,我惊喜万分,巧妙利用这一课文内容与土改知识进行链接。我迅速找出文中几个关键性的人物:秋生、田寡妇、王先生、孩子们、旁白,并把这些人物角色写在黑板上,进而鼓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朗读,田寡妇孩子们的话语由全体同学集体朗读,学生边朗读,我边在黑板上写上:秋生—贫农(无地),田寡妇—中农(半亩地),王先生—地主(十几亩地),朗读完之后,我出示两个问题:学生沉浸在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中,根据我在黑板上的提示,学生对阶级成分划分有了一个直观的理解,很快回答了老师出示的问题,对土地改革内容的学习,也变的生动明了起来,代替了老师枯燥的讲解,达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自编演历史剧再现历史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得到师生的认可,希望通过参与课堂实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身优点,在历史课堂中适当满足学生的心愿,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拥有的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开展自编自导历史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
去年我校开展优质课大赛的评比,我选了一节我比较擅长讲授的历史文化课—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孙中山会见盐商》在大赛课中成为一个主要的亮点,学生为了在众所关注的课堂上表现自已,准备了爷爷的中山装和拐棍,还贴上了假胡子,小品表演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引得在场听课的众多师生都笑出生来,尤其是盐商见到孙中山将要下跪的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此课获得了一等奖的好评,学生的笑容告诉我,学生是幸福的,学生是满足的,此次的成功参与课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四、利用影视片段回顾历史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影视作品来源于文学作品,讲到清朝的文字狱,我立刻提到《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父亲因为文字狱被乾隆皇帝害死,而小燕子的哥哥箫剑一直想借机复仇的故事,学生的眼睛立马亮起来了,很感兴趣,有一学生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加入到组内的讨论中。讲到文革,提到伤痕文学,时下热播的《感动生命》浮现在眼前,立即引进课堂,与看过此电视剧的学生产生共鸣,一些革委会领导利用文革小组的名义侮辱妇女,拆散了许多家庭,使学生对文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谈到改革开放前后服饰的变化,引进电视剧《金婚》中男女主人公五十年服饰变化,截取其中的视频片段播放展示,能起到于无声中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够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所以,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是教师永恒的使命,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已必须拥有一桶水。
五、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历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强调了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人类社会、观察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