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借助语言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只有真正设置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文章从紧扣题目、进行质疑,紧扣核心、进行质疑,紧扣结尾、进行质疑几方面,研究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感知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质疑;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26-01
自从语文教学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层次和维度就有了重大的突破,仅仅停留在语言感知和运用上的传统阅读教学已无法满足这一现状。因此,阅读教学要借助语言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只有真正扣住文本的语言历练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而思维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学生的质疑意识和问题意识,只有真正设置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一、紧扣题目,进行质疑
课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灵魂。题目不仅仅包含了文章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作者在文章中蕴藏的价值感知的有效体现。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维度以立体化的视角进行质疑,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内容,感知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价值思考。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之初直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是在板书文本的题目之后,引领学生围绕文章题目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展开提问。紧扣题目中的主人公“司马迁”进行提问:司马迁是谁?他在历史中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对于历史发展有着怎样的贡献?紧扣题目中核心词“发愤”进行提问:“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司马迁是怎样“发愤”的?司马迁“发愤”之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再如引领学生围绕题目中的《史记》进行提问:《史记》是一本怎样的书?它记载了哪些朝代发生的事?《史记》对于司马迁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所产生的疑惑,有的也正是这篇课文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了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才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深入到文本当中,感受文本所讲述的事情,体悟文本人物的基本特点。
二、紧扣核心,进行质疑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閱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于那些相对简单的内容,他们凭借自身的思维能力已经能够读懂。因此,教师面对一篇课文时,要摸清学生的认知起点,将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困惑处,集中在文本表达的核心处。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就以生动而感人的语言记述了著名音乐家肖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离开祖国用心谱曲,激励波兰人民奋勇抗击的感人事迹。而在学习埃斯内尔为肖邦送行这一语段时,学生被师生情谊所深深感动,内在思维动力被充分激活。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既然肖邦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在祖国发生战乱时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这一问题就紧扣文本表达的核心,对于学生解读人物的形象、感知人物的内在特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则引领学生从肖邦的职业、才华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从而真正认识到肖邦只有离开国家专心谱曲,用自己创作出来的乐曲鼓励波兰人民奋勇抗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才华,凸显自己的价值。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在紧扣文本情感的聚集点、引领学生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思维意识,从而更好地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思维问题,为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紧扣结尾,进行质疑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结尾是事件发生的高潮,是揭示人物凸显文章表达主题的板块。一个好的结尾具有耐人寻味的悠长之感,可以有效提炼文本的核心价值,再现人物的基本品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重视对文章末尾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积累更多的结尾写作的方法,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的内核、解读文本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课文《爱如茉莉》运用清新而质朴的语言再现了父母双方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感人场景。这篇课文以普通的一朵茉莉花为线索,将一件平凡的事件写得异常感人。而在课文结束时,作者则用“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样重复性的话语点明了自身的情感。读到这里,一些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把父母的爱比作是一朵茉莉呢?将“爱如茉莉”连说了两遍,这样的表达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此时,教师则引领学生重新回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深入感知作者描写的父母相互关心的场景,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体会他们内在的情怀。教师顺势引领学生将父母之间的情感与茉莉花进行对比,探寻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特点。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发现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像这平淡无奇的茉莉花一样真挚。随后教师指出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结尾对于表达文本主题所起到的深刻作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升华了对文本情感的认知,同时还积累了相应的写作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遵循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对文本认知所存在的困惑,引发他们进行大胆质疑,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促进他们解读文本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07).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质疑;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26-01
自从语文教学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层次和维度就有了重大的突破,仅仅停留在语言感知和运用上的传统阅读教学已无法满足这一现状。因此,阅读教学要借助语言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只有真正扣住文本的语言历练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而思维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学生的质疑意识和问题意识,只有真正设置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一、紧扣题目,进行质疑
课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灵魂。题目不仅仅包含了文章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作者在文章中蕴藏的价值感知的有效体现。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维度以立体化的视角进行质疑,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内容,感知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价值思考。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之初直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是在板书文本的题目之后,引领学生围绕文章题目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展开提问。紧扣题目中的主人公“司马迁”进行提问:司马迁是谁?他在历史中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对于历史发展有着怎样的贡献?紧扣题目中核心词“发愤”进行提问:“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司马迁是怎样“发愤”的?司马迁“发愤”之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再如引领学生围绕题目中的《史记》进行提问:《史记》是一本怎样的书?它记载了哪些朝代发生的事?《史记》对于司马迁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所产生的疑惑,有的也正是这篇课文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了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才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深入到文本当中,感受文本所讲述的事情,体悟文本人物的基本特点。
二、紧扣核心,进行质疑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閱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于那些相对简单的内容,他们凭借自身的思维能力已经能够读懂。因此,教师面对一篇课文时,要摸清学生的认知起点,将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困惑处,集中在文本表达的核心处。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就以生动而感人的语言记述了著名音乐家肖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离开祖国用心谱曲,激励波兰人民奋勇抗击的感人事迹。而在学习埃斯内尔为肖邦送行这一语段时,学生被师生情谊所深深感动,内在思维动力被充分激活。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既然肖邦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在祖国发生战乱时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这一问题就紧扣文本表达的核心,对于学生解读人物的形象、感知人物的内在特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则引领学生从肖邦的职业、才华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从而真正认识到肖邦只有离开国家专心谱曲,用自己创作出来的乐曲鼓励波兰人民奋勇抗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才华,凸显自己的价值。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在紧扣文本情感的聚集点、引领学生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思维意识,从而更好地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思维问题,为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紧扣结尾,进行质疑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结尾是事件发生的高潮,是揭示人物凸显文章表达主题的板块。一个好的结尾具有耐人寻味的悠长之感,可以有效提炼文本的核心价值,再现人物的基本品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重视对文章末尾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积累更多的结尾写作的方法,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的内核、解读文本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课文《爱如茉莉》运用清新而质朴的语言再现了父母双方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感人场景。这篇课文以普通的一朵茉莉花为线索,将一件平凡的事件写得异常感人。而在课文结束时,作者则用“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样重复性的话语点明了自身的情感。读到这里,一些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把父母的爱比作是一朵茉莉呢?将“爱如茉莉”连说了两遍,这样的表达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此时,教师则引领学生重新回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深入感知作者描写的父母相互关心的场景,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体会他们内在的情怀。教师顺势引领学生将父母之间的情感与茉莉花进行对比,探寻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特点。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发现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像这平淡无奇的茉莉花一样真挚。随后教师指出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结尾对于表达文本主题所起到的深刻作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升华了对文本情感的认知,同时还积累了相应的写作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遵循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对文本认知所存在的困惑,引发他们进行大胆质疑,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促进他们解读文本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07).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