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园教师梯队建设的日趋完善,传统的教研活动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需求,探求新模式成为教研活动刻不容缓的任务。分析教师特点发现,现阶段幼儿园骨干教师、成熟教师、青年教师形成了三个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群体。教研活动中如何根据不同梯队教师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价值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力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将这三个群体归放在各自的“支点”上,放射出各自的力的“能量”,能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架”。受此启发,我们探索“三角支架”式教研模式。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不同经验,将教研中的问题分成三类“支点”。通过开展“三角支架”式教研活动能进一步感受到教研活动要从基础做起、从需要入手的发展思路,以此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前后对接,根据需求架构“三角支点”
“三角支架”式教研需要教研组织者和全体教师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在活动后加强总结梳理,将三个环节做细、做透,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设立需求研究点。教研活动的前期准备是保证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在活动前,组织者要走进不同层面教师的教学实践,了解教师的需要、问题和困惑,了解这些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只有真正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教师发展需要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去解决教师的教学问题。
教研组织者在活动前公布教研活动方案,让教师们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们更要有所准备,确定好自己的“支点”。
设立实践问题点。教师的表现直接反映教研活动的效果。在活动中教师带着任务来,但他们在教研过程中是否将自己的问题、见解完全地抛出去,每个人是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这些都值得管理者对教师表现情况进行认真思考。
设立跟进策略点。教学研讨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研活动后,教研组织者和教师们都要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梳理,以此来检验教研活动的成效。
教学现场的调研工作是检验教师教研成效最有效的方法。教研组织者必须带着教研活动中的热门话题走进教学现场,了解不同层面教师对于教研内容的理解、内化和运用,以客观判断不同层面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及教研效果。
教研活动的后期调研是验证教研活动成效的重要环节。带着需求开展教研的教师是否能解决提出的问题,满意地走出教研现场,是教研组织者必须重点了解的。在活动后教研组织者可以通过反馈表、个别交流、观摩教学活动现场等方式,了解教师通过教研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也为下一次的教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后续的活动中及时跟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支点”的确立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成长的需要而确定的。如果说在教研活动前这个支点只是一个小圆点的话,那么通过活动,这个小圆点将会有所变化。它会不断地成长,积累起活动现场中他人提供的一些好方法。在活动后,每个“支点”都要对活动中收获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内化,才能将他人的好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良好教学行为,让这个“支点”变得更加丰满。
各司其职,相互借力稳固“三角支架”
根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确定“支点”,形成“三角支架”,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让教研活动充分互动起来。
问题性支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性支点主要来源于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他们会根据教研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逐一提出问题。在活动中,教研组织者根据教研活动的情况,不断引发教师的思考、质疑,生成新的问题,逐步形成统一话题的问题支点,将教研点层层剥离,找到教研的核心问题。
互补性支点。在教研活动中,经验型教师往往能主动根据“问题性支点”提出教学中的困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问题解答。在活动现场,他们会因为一个话题点不断争论,在相互的碰撞中共同收获教学新方法。
提升性支点。在教研活动中,不仅要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渗透新的教学理论,并将实际操作与教学理论进行对接,这就需要有一部分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師协助教研组织者共同完成。这部分教师主要由骨干引领型教师组成,往往是教研活动各个环节对研点进行梳理提升的主体力量,是让“三角支架”稳固的重要力量。
见证成长,“三角支架”式教研的成效
解决了教师的教学难题。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问题来自教师的教学现场,通过教学案例的有效研讨,解决了教师们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经验。
促进了教师的理念更新。运用“三角支架”式的教研活动将教师放在了第一位,将教研活动还给教师,让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相互的碰撞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教研,教师学会换位思考,打破了教师教、幼儿学的固定模式,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日益凸显,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提高了教研的有效性。活动前的准备、方案制定,活动中现场观察教师的反应并及时梳理提升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活动后的调研、指导,都是对教研组织者的考验。只有管理者自身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才能起到教研引领的作用。教师们各自带着任务走进教研活动,积极互动,有效解决教学难题,使教研更显成效。
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经验设立“三角支架”式教研活动,让整个教研活动过程流畅地滚动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教研效果。教研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现场的活动,只有将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做精做细了,才能真正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黄渡莱茵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在力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将这三个群体归放在各自的“支点”上,放射出各自的力的“能量”,能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架”。受此启发,我们探索“三角支架”式教研模式。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不同经验,将教研中的问题分成三类“支点”。通过开展“三角支架”式教研活动能进一步感受到教研活动要从基础做起、从需要入手的发展思路,以此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前后对接,根据需求架构“三角支点”
“三角支架”式教研需要教研组织者和全体教师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在活动后加强总结梳理,将三个环节做细、做透,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设立需求研究点。教研活动的前期准备是保证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在活动前,组织者要走进不同层面教师的教学实践,了解教师的需要、问题和困惑,了解这些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只有真正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教师发展需要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去解决教师的教学问题。
教研组织者在活动前公布教研活动方案,让教师们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们更要有所准备,确定好自己的“支点”。
设立实践问题点。教师的表现直接反映教研活动的效果。在活动中教师带着任务来,但他们在教研过程中是否将自己的问题、见解完全地抛出去,每个人是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这些都值得管理者对教师表现情况进行认真思考。
设立跟进策略点。教学研讨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研活动后,教研组织者和教师们都要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梳理,以此来检验教研活动的成效。
教学现场的调研工作是检验教师教研成效最有效的方法。教研组织者必须带着教研活动中的热门话题走进教学现场,了解不同层面教师对于教研内容的理解、内化和运用,以客观判断不同层面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及教研效果。
教研活动的后期调研是验证教研活动成效的重要环节。带着需求开展教研的教师是否能解决提出的问题,满意地走出教研现场,是教研组织者必须重点了解的。在活动后教研组织者可以通过反馈表、个别交流、观摩教学活动现场等方式,了解教师通过教研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也为下一次的教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后续的活动中及时跟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支点”的确立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成长的需要而确定的。如果说在教研活动前这个支点只是一个小圆点的话,那么通过活动,这个小圆点将会有所变化。它会不断地成长,积累起活动现场中他人提供的一些好方法。在活动后,每个“支点”都要对活动中收获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内化,才能将他人的好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良好教学行为,让这个“支点”变得更加丰满。
各司其职,相互借力稳固“三角支架”
根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确定“支点”,形成“三角支架”,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让教研活动充分互动起来。
问题性支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性支点主要来源于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他们会根据教研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逐一提出问题。在活动中,教研组织者根据教研活动的情况,不断引发教师的思考、质疑,生成新的问题,逐步形成统一话题的问题支点,将教研点层层剥离,找到教研的核心问题。
互补性支点。在教研活动中,经验型教师往往能主动根据“问题性支点”提出教学中的困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问题解答。在活动现场,他们会因为一个话题点不断争论,在相互的碰撞中共同收获教学新方法。
提升性支点。在教研活动中,不仅要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渗透新的教学理论,并将实际操作与教学理论进行对接,这就需要有一部分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師协助教研组织者共同完成。这部分教师主要由骨干引领型教师组成,往往是教研活动各个环节对研点进行梳理提升的主体力量,是让“三角支架”稳固的重要力量。
见证成长,“三角支架”式教研的成效
解决了教师的教学难题。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问题来自教师的教学现场,通过教学案例的有效研讨,解决了教师们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经验。
促进了教师的理念更新。运用“三角支架”式的教研活动将教师放在了第一位,将教研活动还给教师,让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相互的碰撞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教研,教师学会换位思考,打破了教师教、幼儿学的固定模式,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日益凸显,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提高了教研的有效性。活动前的准备、方案制定,活动中现场观察教师的反应并及时梳理提升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活动后的调研、指导,都是对教研组织者的考验。只有管理者自身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才能起到教研引领的作用。教师们各自带着任务走进教研活动,积极互动,有效解决教学难题,使教研更显成效。
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经验设立“三角支架”式教研活动,让整个教研活动过程流畅地滚动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教研效果。教研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现场的活动,只有将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做精做细了,才能真正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黄渡莱茵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