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当前我们每个政治老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必修模块的有关内容,谈谈个人的教学设想。
一、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生活与哲学》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长期以来,在我国该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我党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但由于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国家发展问题上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并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我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党的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强调要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是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利用。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在讲“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帮助学生弄清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生活与哲学》告诉我们,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也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提出了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的价值追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发展,不是一时的发展或一代人的发展,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持久的发展;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地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见,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学说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尤其是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上,在发展的本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上,都突破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三、在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国际竞争的实质”时,帮助学生理解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生活与哲学》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不是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加以克服。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现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政治生活》也指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在讲“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时,要求学生明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生活与哲学》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经济生活》也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任何发展观都必须回答的“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在为谁发展上,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再次,在发展成果由谁共享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实现。可见,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上,都始终离不开人这个中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五、在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时,引导学生弄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生活与哲学》指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为经济、政治、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是指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保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永远持续发展。
总之,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包括了“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找准与此相关的课文知识,为学生准确理解十七大精神提供理论支撑,又要对十七大的有关新提法、新观点、新亮点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困惑。这样做,一方面能弥补现有教材表述上的不足和滞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富有新鲜感、时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能使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正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
一、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生活与哲学》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长期以来,在我国该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我党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但由于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国家发展问题上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并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我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党的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强调要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是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利用。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在讲“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帮助学生弄清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生活与哲学》告诉我们,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也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提出了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的价值追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发展,不是一时的发展或一代人的发展,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持久的发展;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地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见,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学说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尤其是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上,在发展的本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上,都突破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三、在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国际竞争的实质”时,帮助学生理解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生活与哲学》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不是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加以克服。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现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政治生活》也指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在讲“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时,要求学生明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生活与哲学》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经济生活》也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任何发展观都必须回答的“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在为谁发展上,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再次,在发展成果由谁共享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实现。可见,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上,都始终离不开人这个中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五、在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时,引导学生弄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生活与哲学》指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为经济、政治、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是指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保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永远持续发展。
总之,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包括了“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找准与此相关的课文知识,为学生准确理解十七大精神提供理论支撑,又要对十七大的有关新提法、新观点、新亮点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困惑。这样做,一方面能弥补现有教材表述上的不足和滞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富有新鲜感、时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能使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正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