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郭志明在一所农村中学教高三语文,兼做学校管理工作。高考是残酷的竞技场,贫寒子弟通过高考,就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条最有效的捷径。临近高考,农村学生更是分秒必争。家长跟学校反映,孩子们每天做题目要到深夜。这样做,尽管精神可嘉,但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长期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于是学校决定,高三老师和学校部分领导开展“夜家访”活动。根据学生的居住情况,每组教师走访3个家庭,看一看学生在家自习的情况。如果孩子还不肯休息,则与家长配合,以学校的名义要求学生按时作息。
那个年代的“幸福”
那时的高考是7月7日到9日。郭老师回忆起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记得6月下旬的一天夜里,狂風大作,暴雨倾盆。学校考虑到天气恶劣,要求各组就不要去“夜家访”了。但那天我们这一组计划要去的是两个女生家庭。这两个孩子是邻居,上进心非常强,熬夜熬得特别厉害,每天晚上两个孩子都盯着对方的窗户,一个熄灯了,另一个才肯睡觉,形成了“恶性竞争”。第二天早晨到校,两个人的眼睛都是红红的。而且这样拼的结果,两个人的成绩都有下降的趋势。
几位教师一商量,决定还是要冒雨前去。趁着雨稍微小了一点,就披上雨披,骑着自行车,在通往这两名女生家的灌溉渠的堤岸上艰难前行。有风有雨,路不宽,又很滑,一位年龄稍长的老师一不小心,自行车在灌溉渠边一滑,连人带车掉进了渠里。更糟糕的是,他的近视眼镜掉到水里了,漆黑的夜里,没有了眼镜,更是寸步难行了。没办法,几个人索性把裤脚管高高挽起,都跳进灌溉渠,在水里摸索起来。好不容易,把眼镜找到了,那名老教师戴起挂着泥浆的眼镜,爬上堤,继续往学生家赶。
当敲开一位同学的家门时,灯下做着题的同学感动了,正陪读的家长感动了。孩子说:“我一定早点睡,白天再用点功……”
那种深切地感动,直到现在,郭志明都还记得。现在说起来,那时的老师有一种深厚而独特的教育情怀。事实上,那个时候,在农村中学任教,对农村孩子就是有一种非常单纯而特殊的感情,就是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具备改变命运的本领。看着学生,因为考上大学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这些老师,心里满满都是幸福。
影响一生的精神
郭志明说:“据我所知,当年那些努力考上普通大学的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也并不比名校毕业的人差。可见,一个人,只要他时刻拥有一颗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之心,那么,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比别人差。”
为了学生,那时候的老师白天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常常把家访放在晚上。到了孩子家里,老师们也不敢占用他们多少时间,只是鼓励一下孩子,再和家长做一些简单地沟通。郭志明说:“依稀记得那天,班主任叮嘱完考试注意事项,平时安静的学生,齐刷刷地站了起来,说,老师,您辛苦了。瞬间,我们几个老师泪流满面!”
郭志明自己称很庆幸,身边有和他一样愿意为了孩子做实事的同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德行是真切可见的东西,比才智更加透明。
郭志明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但孩子很感动——因为老师夜里不休息,还在记挂着她们;家长很感动——老师无私奉献,对每个孩子都很尽心,于是孩子更发愤了,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也就形成了。领导的倾心、老师的倾情,让这所农村中学的高考水平提升很快,全县的高考质量提升现场会,也安排在这所农村学校。
在今天这样一个“家校通”的时代,家访,尤其是深夜的家访显得好朴素,甚至有点落后了。但在当时,生也淳朴,师也淳朴,情也真切,意也真切,所以一些很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造了独特的教育魅力。看看眼下的教育,真是让人感慨。教育其实不需要多少热闹,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安安静静,踏踏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就是对教育的真奉献。
本刊点评
教师家访换来的是家长真诚的信任,以及孩子们与教师朋友般的感情。家长到学校谈,看似效率更高,可少了人文情怀。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也增进了对不同学生性格养成的了解,比纯粹的让家长到学校,更能有说服力。家访,带给很多人美好的回忆,怀念那些年的纯真,“家访”走进现代教育是急于补的一课。
20世纪90年代初,郭志明在一所农村中学教高三语文,兼做学校管理工作。高考是残酷的竞技场,贫寒子弟通过高考,就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条最有效的捷径。临近高考,农村学生更是分秒必争。家长跟学校反映,孩子们每天做题目要到深夜。这样做,尽管精神可嘉,但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长期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于是学校决定,高三老师和学校部分领导开展“夜家访”活动。根据学生的居住情况,每组教师走访3个家庭,看一看学生在家自习的情况。如果孩子还不肯休息,则与家长配合,以学校的名义要求学生按时作息。
那个年代的“幸福”
那时的高考是7月7日到9日。郭老师回忆起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记得6月下旬的一天夜里,狂風大作,暴雨倾盆。学校考虑到天气恶劣,要求各组就不要去“夜家访”了。但那天我们这一组计划要去的是两个女生家庭。这两个孩子是邻居,上进心非常强,熬夜熬得特别厉害,每天晚上两个孩子都盯着对方的窗户,一个熄灯了,另一个才肯睡觉,形成了“恶性竞争”。第二天早晨到校,两个人的眼睛都是红红的。而且这样拼的结果,两个人的成绩都有下降的趋势。
几位教师一商量,决定还是要冒雨前去。趁着雨稍微小了一点,就披上雨披,骑着自行车,在通往这两名女生家的灌溉渠的堤岸上艰难前行。有风有雨,路不宽,又很滑,一位年龄稍长的老师一不小心,自行车在灌溉渠边一滑,连人带车掉进了渠里。更糟糕的是,他的近视眼镜掉到水里了,漆黑的夜里,没有了眼镜,更是寸步难行了。没办法,几个人索性把裤脚管高高挽起,都跳进灌溉渠,在水里摸索起来。好不容易,把眼镜找到了,那名老教师戴起挂着泥浆的眼镜,爬上堤,继续往学生家赶。
当敲开一位同学的家门时,灯下做着题的同学感动了,正陪读的家长感动了。孩子说:“我一定早点睡,白天再用点功……”
那种深切地感动,直到现在,郭志明都还记得。现在说起来,那时的老师有一种深厚而独特的教育情怀。事实上,那个时候,在农村中学任教,对农村孩子就是有一种非常单纯而特殊的感情,就是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具备改变命运的本领。看着学生,因为考上大学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这些老师,心里满满都是幸福。
影响一生的精神
郭志明说:“据我所知,当年那些努力考上普通大学的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也并不比名校毕业的人差。可见,一个人,只要他时刻拥有一颗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之心,那么,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比别人差。”
为了学生,那时候的老师白天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常常把家访放在晚上。到了孩子家里,老师们也不敢占用他们多少时间,只是鼓励一下孩子,再和家长做一些简单地沟通。郭志明说:“依稀记得那天,班主任叮嘱完考试注意事项,平时安静的学生,齐刷刷地站了起来,说,老师,您辛苦了。瞬间,我们几个老师泪流满面!”
郭志明自己称很庆幸,身边有和他一样愿意为了孩子做实事的同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德行是真切可见的东西,比才智更加透明。
郭志明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但孩子很感动——因为老师夜里不休息,还在记挂着她们;家长很感动——老师无私奉献,对每个孩子都很尽心,于是孩子更发愤了,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也就形成了。领导的倾心、老师的倾情,让这所农村中学的高考水平提升很快,全县的高考质量提升现场会,也安排在这所农村学校。
在今天这样一个“家校通”的时代,家访,尤其是深夜的家访显得好朴素,甚至有点落后了。但在当时,生也淳朴,师也淳朴,情也真切,意也真切,所以一些很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造了独特的教育魅力。看看眼下的教育,真是让人感慨。教育其实不需要多少热闹,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安安静静,踏踏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就是对教育的真奉献。
本刊点评
教师家访换来的是家长真诚的信任,以及孩子们与教师朋友般的感情。家长到学校谈,看似效率更高,可少了人文情怀。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也增进了对不同学生性格养成的了解,比纯粹的让家长到学校,更能有说服力。家访,带给很多人美好的回忆,怀念那些年的纯真,“家访”走进现代教育是急于补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