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轻视孩子成长中的认同心理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林女士带着她6岁的孩子明明来到我的办公室,忧心忡忡地对我说:“陈老师,明明的性格发展有些偏差,你说我怎样办好呢?”明明长得眉清目秀,乍一看还以为是个漂亮的小姑娘。
  听林女士讲,由于她和先生的工作忙。明踢一出生就寄住在外婆家,和三个表姐妹一起玩一起吃,外婆经常把明明打扮得像女孩子一样,不仅扎上小辫子,有时候还让明明穿上表姐的花裙子。
  明明4岁时,林女士把孩子接到身边抚养。明明的父亲工作仍然很忙。几个月才能回来一次,在家住的时间又很短。他很疼明明,每次回来都给儿子买一大堆东西,但是很少与孩子玩耍谈心。明明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只知道父亲就是“那个每次给他买很多好吃好玩东西的男人”。而林女士对儿子宠爱有加,几乎是有求必应,凡事都由着他的性子。虽然明明的性格有点娇,但林女士并不放在心上,因为明明自从上了幼儿园以来,一直都很乖,老师和邻居们都赞他是个少见的乖孩子。
  明明到了6岁,林女士慢慢发现情况有点不妥。明明胆子特别小,每天晚上都要躺在妈妈怀里才能入睡,天一黑就害怕,夜里从来不敢自己上厕所。更糟糕的是,明明似乎只对女孩子玩的游戏感兴趣,邻居有几个小男孩邀明明一块玩,但每次都被明明拒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与他们玩,明明不屑一顾地说:“男孩子很脏。”相反,明明与楼上的两姐妹很是玩得来,不仅整天与她们在一块玩,还喜欢学她们的样子,扎小花辫,穿绣花衣服,讲话奶声奶气。
  明明从不玩“野小子”的游戏,什么爬树、玩泥巴、舞枪弄棍都与他无缘,更不要说会闯祸。明明太文静了,文静得让林女士担心起来。她开始意识到,明明的性格有些女孩子的趋向,这样任由发展下去问题会很严重。
  其实明明的情况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个案,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或父母一方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的家庭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在很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只管家庭经济的来源,所以很多孩子都是由母亲、外婆、阿姨带大的,他们自小就处于女性的包围圈中,这些女性凭着她们的爱心对孩子溺爱有加。只注重如何满足孩子的要求,而缺少对孩子的性格及自我生活能力的培养。而父亲们往往形成一种观念:教育孩子是妻子的事,他只要保证了家庭的物质生活来源便是尽了父亲的责任。长久以往,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变得模糊。父亲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不知道自己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忽略对孩子个性形成潜藏着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成长有个认同的趋向,他往往会将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当成他模仿崇拜的对象,他们的一举动、行为习惯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在认同趋向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孩子性格趋向的认同,因为孩子会按着身边亲人的性格模式来塑造自己。
  有些家庭喜欢或不自觉地将孩子按异性的方式培养,本来是小男孩,却要给他们穿上花衣服,梳小辫子,连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容易在自身的性别认同方面产生偏差,进而在性格认同上出现偏差,个性的正常发展就存在着隐患。
  明明的成长主要是缺少对同性别父亲一方的认同,父亲的男人气概、男人作风完全不能在他心目中打上烙印。在这种情况下,明明明显倾向于对母亲进行性别认同,按母亲的性格与喜爱来塑造自我。
  母亲赋予孩子的是爱心、温柔、细心、体贴,父亲赋予孩子的是勇气、坚强、独立、毅力,这些素质对男孩、女孩都是需要的。只有父母双方共同作用,才会使孩子的个性均衡地发展。
  对明明这种性格偏差的孩子,父母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儿童时期形成的性格趋向对孩子日后的性格定型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一方在孩子的成长中长期缺席,另一方就应自觉对缺席一方的角色进行补充。像林女士,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无法对孩子言传身教,无法让孩子在性格上对父亲的角色进行深层次的认同,林女士在教育孩子时就应有意识地充当起父亲的角色,以父亲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看到自己坚强勇敢的一面,给孩子讲述一些英雄故事,让他在内心形成一种对勇敢、独立、坚强的男性性格的认同,同时鼓励孩子遇到问题时自己去思考解决,而切莫事事为孩子包办。让孩子独立去完成某些事情,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从独立做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坚持下去,才能纠正孩子的性格偏差。
  
  责任编辑:林景新
其他文献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我在国内念小学时,同学中最流行的句话。那时候,似平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考试、拿高分。然而,自从到了美国读小学,我发现美国老师刘学生的成绩单有着不同的看法。  去年下半年,我到美国麻省剑桥市一个名叫Agassiz的公立学校念小学。我们班里有个叫汤玛的日本男孩,比我大一点儿。刚到班里时我俩都不会说英语,在拿到的第张成绩单中,我们的语言艺术课和社会研究课
期刊
教学体制:为每个学生度身定做    在6岁的儿子入读美国小学的前两个星期,小学的教导主任打电话给我:“我代表学校欢迎您的儿子人读本校。为了让他在未来的学习中能接受到更好、更贴近他的个性与爱好的教育,我们特地请您到学校来,目的是想了解一下您的儿子在性格,兴趣、志向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以便我们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儿子入学后,学校根据父母们所写的自己孩子各方面的特长进行了一次测试。由于儿子在阅读与数学
期刊
与女儿朝夕相处,总是把她当成小孩子,常常忽略她的内心感受。去年的一件小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浑身是汗地骑着自行车在人流车流中艰难地行进。女儿坐在车后,向我讲着在班里与同学闹别扭的事,劳累疲惫、心里正烦的我毫无反应地听着。渐渐地。女儿的声音弱了下来。突然,她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儿忘了,老师让买一盒橡皮泥。”我不耐烦地说:“早干嘛去了,刚才路过文具店为什么不说!”谁知当我极
期刊
参加数学竞赛回来的女儿一进门,就将文具盒重重一摔,愤愤地说:“破文具盒,我被它害惨了。”原来考试开始时,女儿的文具盒突然怎么也打不开了,只好请老师四处向其他同学借用。最终打开时,考试时间已过了十几分钟,她为此急躁不已,手忙脚乱,最终考得塌糊涂。  我的心里一沉。我想起一则案例——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中国个家庭做客,主人的小孩不小心被客厅里的椅子绊倒,啼哭起来。女主人抱起小孩,用手打着椅子哄骗他:“宝
期刊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是愿意听父母话的。我那刚满3岁的女儿就有一些坏习惯而让我焦头烂额。比如她想要什么就非得得到,一不如意就乱扔东西等等。开始的时候我认为慢慢会好的,所以对她的一切无理行为只是给予一般性的说教,但效果甚微,直至有一位对教子非常有经验的友人建议我准备把管教的杖,并教给我管教的方法。  我于是准备了一把尺子,作管教之用。  记得我第一次打女儿是因为她把手里剥好的鸡蛋丢在地上。这种行为已经不是
期刊
爱尔安是个在德国出生的中国男孩。爸爸妈妈给他起这个德国名字,是因为他们担心德国人念不好中国字,比如妈妈姓周,德国人就叫她“臭!臭!”  一次,爱尔安的德国同学戴维约爱尔安去周末跳蚤市场卖东西。周末跳蚤市场开在青少年之家前面的一块空地上。人们可以把自己家不需要的东西拿来卖,有衣服,有餐具,有日用品,也有艺术品,小孩子也可以在这里卖他们的玩具和书籍。  爱尔安问戴维:“你有什么东西要卖吗?”戴维说:“
期刊
不论你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校园里的小学生,既然你选择了这份职业,孩子就一定是你的最爱。  为你的最爱做点事情好吗?把你和他们在一起的心得和灵感写下来,把那些酸甜苦辣都写下来。对于我们来说,对于读者来说,它们可能比任何专家的理论都更宝贵,因为,它们来自于你们,来自于教育的最前沿。  篇幅不要太长。只要是源自真实的生活,寥寥数百宇,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卖盒饭    吃午饭喽!孩子们把手
期刊
以前,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性教育宜在孩子的青春期进行。但英国儿童教育专家苏浦朗特通过一系列新研究认为,性教育可以提前到学龄前。  浦朗特指出:学龄前儿童往往已拥有朦朦胧胧的性意识,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对两性之间的微妙区别还可能津津乐道。由此,对他们作初级的性教育,不仅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在浦朗特的倡导下,匿前英国已有100余所幼儿园开始对5岁儿童进行试验性的性教育。  性教育
期刊
“他是我们生命的太阳,他是世界的中心,我们的一切都围绕着他。为他的每一个笑容陶醉,为他的每一声啼哭心惊……”  这是一位年轻母亲写给她儿子的诗句。和她一样。大多数父母也都这样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中心,他们被温柔的爱包裹着,任山崩地裂,任风狂雨骤,都会亳发不损。  所以,当我说起你的孩子正承受着压力时,你大摇其头。  你不信。即便是孩子突然不愿上幼儿园,即便是孩子放学回家默不做声,即便是孩子要去学琴时
期刊
在许多家长的教子经中,有一条不成文但应用得极为广泛的规定,那就是在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可以动手打孩子。他们相信,只要“打”这一行为没有致儿童以伤以残以死,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子方法。所以,挨过父母巴掌、棍棒、竹条、鞭尺之苦的孩童不在少数。  我的孩子,因为小时侯淘气过人,也未幸免于斯。  第一次挨打是因为练琴。那时他还小,4岁不到,所以,当时“打”他,与其说是一种实实在在会带来皮肉之苦的体罚,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