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具体措施为:教师应当紧扣教学大纲,对授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应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跟随时代的步伐;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希望给出的方案能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3-00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33
一、背景阐述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品德塑造的最佳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小学考虑到学生的培养问题,并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掌握以身作则的道德规范,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做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的特殊性,教师应当积极调整教学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富强、民主、和谐、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理当从小去认识、感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十分有必要,而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需要教师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尽自己最大努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为祖国培养出乐观积极、遵纪守法、敢于拼搏的新一代青年。
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教师应紧扣教学大纲,对授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每一学年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方向为一个“大任务”,那么精确到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向,则是一个个细碎的“小任务”。不难看出,每堂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都是可以在不偏离总体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的,这一点对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单纯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一定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内容更广、更深,一层一层要点环环相扣,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无法切实为小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道德观、明辨是非的荣辱观,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针对这种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切入点,为每节课的每一个部分制订出详细的规划方案,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小任务”都不能严重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将浅显易懂的知识复杂化,不能将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高高在上、脱离现实,应当确保知识点具有连贯性。
(二)教师应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教师如果希望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每一个学生,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为基本原则,让学生自己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的东西,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踏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以小组为课堂的基本单位,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机会。近些年,小组讨论越来越成为中小学提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语文、数学等主课课程中,还是在音乐、美术等副课中,既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又不完全破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旦选择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授课,表面上教师是遵从学生的个人意愿自由成组,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教师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性格爱好,对道德与法治的了解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情況等因素,及时对班级学生的分组名单进行整改,以求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学习潜能。具体流程如下:教师在上道德与法治课时可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与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短视频,然后让小组内的每个同学大胆地交流,表达自己对所播放视频的一些看法,让小学生以他们年龄段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讨论,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最后再由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点做出进一步升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这种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的新方式,无疑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佳选择。
(三)教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跟随时代的步伐
21世纪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多媒体课堂与传统应试课堂的有机融合。精致美观的教学课件可以为学生创造有特点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刺激学生大脑中的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对教师来说,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首先应当做好以筛选优质资料为核心的课前准备工作。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往往能大幅度提升课堂效率,若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巧妙地渗透到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查阅大量的法律资料来制备精美的课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应当对当堂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整体把握,想出一个合适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一定要在某几个环节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一定要与年级组的其他教师进行商榷,对命题的广度和深度做出初步把握,不要超出小学生年龄段的法律认知范围,但又不能太过肤浅、没有内涵,结合自己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和个人已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制备相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制备一定要仔细、认真,采用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作为背景板,在文字里面多加入一些特效,或者将一些好笑滑稽的表情包加入其中,进而实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同分异构”。在课件的制备环节上,一些年龄较大、对电子设备不熟悉的教师也应当放低姿态,虚心请教对电子设备掌握情况更好、更多的年轻教师。最后,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的六年级学生,他们可能连语文、英语等主课都学不过来,更别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了。相关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将生动有趣的、有实际效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倘若教师选择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差太多,或是所讲内容全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文字,学生便极有可能认为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都是“毫无用处”的。 (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知识都不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而是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方式、思想态度、行为品性等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教师只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远远不够。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布置各种各样的实践作业,在平时的双休日或者寒暑假完成,比如社会实践、访问访谈、欣赏表演、参观景点等,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上述提到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实际上,不单单是学校,家长也可为小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只有实现学校与家庭两个方面的配合,才能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起到更有效的作用,让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熏陶下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五)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
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对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即使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雕琢自己的课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到相关知识点,仍难免有对法律知识不理解的学生。我国是人口大国,学生数量十分庞大,大部分小学的班级容量为五十至六十人。基于此,教学过程中纵使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知识的了解,但大多数时候教师在学习评价上往往会顾此失彼,不能将精力平均给每一个学生。为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了解,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课后作业、感想等形式将问题反馈给教师,必要时教师也可与学生父母进行沟通,这种做法方便教师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从整体上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良好的行為品性不是通过短短的一两节课就可以养成,优秀品质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引路人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收获知识,在真正意义上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家长与学校应当共同努力,积极配合、沟通,让学生拥有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进而成为国家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田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J].才智,2020(16).
[2]李万鹏.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0(16).
[3]方学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0(14).
[4]韩琴.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2).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3-00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33
一、背景阐述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品德塑造的最佳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小学考虑到学生的培养问题,并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掌握以身作则的道德规范,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做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的特殊性,教师应当积极调整教学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富强、民主、和谐、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理当从小去认识、感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十分有必要,而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需要教师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尽自己最大努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为祖国培养出乐观积极、遵纪守法、敢于拼搏的新一代青年。
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教师应紧扣教学大纲,对授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每一学年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方向为一个“大任务”,那么精确到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向,则是一个个细碎的“小任务”。不难看出,每堂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都是可以在不偏离总体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的,这一点对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单纯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一定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内容更广、更深,一层一层要点环环相扣,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无法切实为小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道德观、明辨是非的荣辱观,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针对这种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切入点,为每节课的每一个部分制订出详细的规划方案,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小任务”都不能严重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将浅显易懂的知识复杂化,不能将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高高在上、脱离现实,应当确保知识点具有连贯性。
(二)教师应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教师如果希望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每一个学生,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为基本原则,让学生自己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的东西,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踏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以小组为课堂的基本单位,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机会。近些年,小组讨论越来越成为中小学提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语文、数学等主课课程中,还是在音乐、美术等副课中,既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又不完全破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旦选择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授课,表面上教师是遵从学生的个人意愿自由成组,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教师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性格爱好,对道德与法治的了解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情況等因素,及时对班级学生的分组名单进行整改,以求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学习潜能。具体流程如下:教师在上道德与法治课时可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与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短视频,然后让小组内的每个同学大胆地交流,表达自己对所播放视频的一些看法,让小学生以他们年龄段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讨论,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最后再由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点做出进一步升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这种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的新方式,无疑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佳选择。
(三)教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跟随时代的步伐
21世纪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多媒体课堂与传统应试课堂的有机融合。精致美观的教学课件可以为学生创造有特点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刺激学生大脑中的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对教师来说,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首先应当做好以筛选优质资料为核心的课前准备工作。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往往能大幅度提升课堂效率,若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巧妙地渗透到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查阅大量的法律资料来制备精美的课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应当对当堂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整体把握,想出一个合适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一定要在某几个环节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一定要与年级组的其他教师进行商榷,对命题的广度和深度做出初步把握,不要超出小学生年龄段的法律认知范围,但又不能太过肤浅、没有内涵,结合自己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和个人已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制备相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制备一定要仔细、认真,采用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作为背景板,在文字里面多加入一些特效,或者将一些好笑滑稽的表情包加入其中,进而实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同分异构”。在课件的制备环节上,一些年龄较大、对电子设备不熟悉的教师也应当放低姿态,虚心请教对电子设备掌握情况更好、更多的年轻教师。最后,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的六年级学生,他们可能连语文、英语等主课都学不过来,更别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了。相关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将生动有趣的、有实际效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倘若教师选择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差太多,或是所讲内容全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文字,学生便极有可能认为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都是“毫无用处”的。 (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知识都不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而是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方式、思想态度、行为品性等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教师只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远远不够。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布置各种各样的实践作业,在平时的双休日或者寒暑假完成,比如社会实践、访问访谈、欣赏表演、参观景点等,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上述提到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实际上,不单单是学校,家长也可为小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只有实现学校与家庭两个方面的配合,才能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起到更有效的作用,让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熏陶下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五)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
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对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即使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雕琢自己的课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到相关知识点,仍难免有对法律知识不理解的学生。我国是人口大国,学生数量十分庞大,大部分小学的班级容量为五十至六十人。基于此,教学过程中纵使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知识的了解,但大多数时候教师在学习评价上往往会顾此失彼,不能将精力平均给每一个学生。为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了解,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课后作业、感想等形式将问题反馈给教师,必要时教师也可与学生父母进行沟通,这种做法方便教师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从整体上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良好的行為品性不是通过短短的一两节课就可以养成,优秀品质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引路人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收获知识,在真正意义上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家长与学校应当共同努力,积极配合、沟通,让学生拥有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进而成为国家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田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J].才智,2020(16).
[2]李万鹏.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0(16).
[3]方学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0(14).
[4]韩琴.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2).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