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王石说,很多人不遵守做企业的底线,但至少我在遵守。当然这样是比较难的,但是难之后反而有竞争力。我过去说不行贿,现在照样也不行贿。
中国企业的跟随路线是相当成功的。帕尔迪是美国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一直是万科的目标,在2007年我们超过了它;海尔源自德国,但如今业已是国际上最大的家电企业;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IT业自然也是模仿创新的代表。
王石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商业世界多模仿,日本又何尝不是如此?18世纪时,中国茶杯是当时欧洲最畅销的茶具,也行销韩国、日本。但很快日本不再进口而是自己复制;紧接着欧洲也不再进口中国茶杯,取而代之以日制茶杯。因为日本人发现,高鼻梁的欧洲人用中国茶具会碰到鼻子,于是扩大了杯口,这也是模仿创新。
跟随战略的道理何在?以自行车比赛做个说明——在团体赛里的平均成绩一定会比个人成绩好。因为根据流体力学,受阻力最大的是领骑的人,后面一定跟得非常紧,因为降低了阻力。相关数字也表明,基本创新成功率是26%,而模仿创新成功率是90%,这就是后发优势。但后发优势的红利毕竟有限,往下走必须要靠创新。
中国会不会随着日本和韩国,也成为一个创新的中心呢?
文化上的阻滞
创新不是简单地把研发费用提升。《罗马人的故事》在开篇写道:在中华帝国修长城的时候,罗马人在修道路。中国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墙文化,一个国家有城墙,一个城市有城墙,城墙里面紫禁城还是有城墙。罗马呢?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阻碍而是畅通。《罗马人的故事》还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罗马人成功了?论智慧罗马人不如希腊人,论财富罗马人不如迦太基人,论孔武有力不如高卢人。显然这与罗马人的开放思想和包容相关,罗马人打一个城之前得先修道路、建桥,罗马人是工程师,用镐头建成了罗马帝国。
我相信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技术、编队的组织能力是非常强的。但为什么郑和不能像哥伦布那样发现新大陆?因为没有动力。中世纪时,东西方贸易被中东人垄断,所以哥伦布要去寻找新的航海路线。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要相信地球是圆的,相信只要沿着一条路走下去,一定能走回来;二是为了发现财富,香料、黄金,为此敢于冒险,甚至可以一去不复返。对于这两点,郑和的团队都不具备,这就是“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意思是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组织),譬如明朝,要进行创新是非常难的。实际上,就是因为过去的成功背上了包袱,很难转型。诺基亚、索尼今日的困境也是“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則”,让人唏嘘不已。
启蒙在教育
到近代,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而洋务运动失败了呢?有一点要注意:日本学习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但没学“围墙文化”。
航海大发现之后,先与东亚国家打交道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东亚文明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时候,有天主教和新教两条路径。中国接受的是天主教,而日本德川幕府非常紧张天主教影响统治的稳定性,于是接受了新教。日本接受了荷兰而非葡萄牙、西班牙,因为荷兰是新教,新教是讲资本主义精神的。
江户时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设立洋学塾,讲授“兰学”。而所谓“兰学”,狭义来讲就是荷兰的技术和科学;广义来讲,就是通过荷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最早引进的是医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也就是说,兰学在日本江户时代成为一门学问,差不多100多年的时间里,知识分子完成了西方实证的训练。江户时代结束时,日本识字率最低达到60%,男性达到75%,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1949年时,中国的文盲率还在80%以上。换言之,1868年日本的识字率就远远高于七八十年之后的中国。同时,知识界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为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
勿刻意追求中学为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证明没法走下去。不要强调中学为体,因为这会阻碍现在的创新。
我到哈佛之后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没法丢掉,否则就不是中国人了。明治维新全面西化,也并没有丢掉日本传统的文化,不但没有丢,反而是日本本土的文化在国际上处于优先地位。建筑业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获奖最多的是美国人,其次就是日本人,英国第三,中国也就是王澍。王澍苦苦坚持的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但不是固守传统,而是把传统建筑语言与现代的建筑结合起来。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都没有被淹没,一定还有存在的道理,在这个情况下须敞开胸怀认真学习。管理呢?我认为只有一种,没有中式、西式的区别。现代工业、现代企业管理都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产生的,那就拿来主义,向其学习,创新模仿。再往下,当你已经做得最优秀了再谈如何创新。尚未卓越之前,半道搞儒家的教育方法,我的直觉是行不通的。
Q
中国企业的跟随路线是相当成功的。帕尔迪是美国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一直是万科的目标,在2007年我们超过了它;海尔源自德国,但如今业已是国际上最大的家电企业;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IT业自然也是模仿创新的代表。
王石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商业世界多模仿,日本又何尝不是如此?18世纪时,中国茶杯是当时欧洲最畅销的茶具,也行销韩国、日本。但很快日本不再进口而是自己复制;紧接着欧洲也不再进口中国茶杯,取而代之以日制茶杯。因为日本人发现,高鼻梁的欧洲人用中国茶具会碰到鼻子,于是扩大了杯口,这也是模仿创新。
跟随战略的道理何在?以自行车比赛做个说明——在团体赛里的平均成绩一定会比个人成绩好。因为根据流体力学,受阻力最大的是领骑的人,后面一定跟得非常紧,因为降低了阻力。相关数字也表明,基本创新成功率是26%,而模仿创新成功率是90%,这就是后发优势。但后发优势的红利毕竟有限,往下走必须要靠创新。
中国会不会随着日本和韩国,也成为一个创新的中心呢?
文化上的阻滞
创新不是简单地把研发费用提升。《罗马人的故事》在开篇写道:在中华帝国修长城的时候,罗马人在修道路。中国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墙文化,一个国家有城墙,一个城市有城墙,城墙里面紫禁城还是有城墙。罗马呢?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阻碍而是畅通。《罗马人的故事》还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罗马人成功了?论智慧罗马人不如希腊人,论财富罗马人不如迦太基人,论孔武有力不如高卢人。显然这与罗马人的开放思想和包容相关,罗马人打一个城之前得先修道路、建桥,罗马人是工程师,用镐头建成了罗马帝国。
我相信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技术、编队的组织能力是非常强的。但为什么郑和不能像哥伦布那样发现新大陆?因为没有动力。中世纪时,东西方贸易被中东人垄断,所以哥伦布要去寻找新的航海路线。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要相信地球是圆的,相信只要沿着一条路走下去,一定能走回来;二是为了发现财富,香料、黄金,为此敢于冒险,甚至可以一去不复返。对于这两点,郑和的团队都不具备,这就是“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意思是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组织),譬如明朝,要进行创新是非常难的。实际上,就是因为过去的成功背上了包袱,很难转型。诺基亚、索尼今日的困境也是“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則”,让人唏嘘不已。
启蒙在教育
到近代,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而洋务运动失败了呢?有一点要注意:日本学习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但没学“围墙文化”。
航海大发现之后,先与东亚国家打交道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东亚文明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时候,有天主教和新教两条路径。中国接受的是天主教,而日本德川幕府非常紧张天主教影响统治的稳定性,于是接受了新教。日本接受了荷兰而非葡萄牙、西班牙,因为荷兰是新教,新教是讲资本主义精神的。
江户时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设立洋学塾,讲授“兰学”。而所谓“兰学”,狭义来讲就是荷兰的技术和科学;广义来讲,就是通过荷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最早引进的是医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也就是说,兰学在日本江户时代成为一门学问,差不多100多年的时间里,知识分子完成了西方实证的训练。江户时代结束时,日本识字率最低达到60%,男性达到75%,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1949年时,中国的文盲率还在80%以上。换言之,1868年日本的识字率就远远高于七八十年之后的中国。同时,知识界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为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
勿刻意追求中学为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证明没法走下去。不要强调中学为体,因为这会阻碍现在的创新。
我到哈佛之后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没法丢掉,否则就不是中国人了。明治维新全面西化,也并没有丢掉日本传统的文化,不但没有丢,反而是日本本土的文化在国际上处于优先地位。建筑业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获奖最多的是美国人,其次就是日本人,英国第三,中国也就是王澍。王澍苦苦坚持的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但不是固守传统,而是把传统建筑语言与现代的建筑结合起来。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都没有被淹没,一定还有存在的道理,在这个情况下须敞开胸怀认真学习。管理呢?我认为只有一种,没有中式、西式的区别。现代工业、现代企业管理都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产生的,那就拿来主义,向其学习,创新模仿。再往下,当你已经做得最优秀了再谈如何创新。尚未卓越之前,半道搞儒家的教育方法,我的直觉是行不通的。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