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党中央提出的极具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县为加强村级管理,各乡镇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见仁见智,大多采取副职干部包村这一做法。副职干部包村,是乡镇党委、政府联系村级的桥梁和纽带,是副职干部在全力完成分管工作后,深入熟悉农村工作情况、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有效抓手,能够推动十九大精神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有效落实。但在副职干部包村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带有普遍性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镇;“模块式”管理;实践与思考
一、乡镇“模块式”管理的意义
“模块式”管理,发挥了服务基层群众的工作推进作用,调处矛盾纠纷的缓冲化解作用,锻炼干部成长,对于解决乡镇工作中难点问题、复杂问题、阶段性任务重等诸多问题都很有益处。
1.“模块”成为倾听民意的“传感器”。“模块”是离村民距离最近的“小集体”,最能听到群众呼声和诉求。乡镇以“模块”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反应社情民意的渠道,并不断完善渠道的形式和机制,充分与村民进行互动,了解社情,掌握民意,进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利益诉求、采纳群众合理建议的新机制,推动乡镇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2.“模块”成为化解矛盾的“缓冲带”。乡镇处于行政体制的最底层,是各类社会矛盾的直接发生地和解决地。副职干部包村需构筑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要以村“两委”为核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实行村“两委”成员联系村民(居民)代表、党员联系群众、村民(居民)代表联系农户(居民)制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充分发挥“模块”管理作用,以协调会议形式解决包村疑难问题,充分发挥“模块”协调解决矛盾纠纷的缓冲作用。
3.“模块”成为干部成长的“孵化器”。副职干部在 “模块”工作舞台中,不断增长总揽全局能力,统筹摆布能力,稳步推进能力,紧紧牵住“牛鼻子”,充分施展个人才华,既知晓项目工作,又能够调处矛盾纠纷,还成了拆迁征占的“行家”,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全面提高,成了领导干部成长的“孵化器”。
二、乡镇“模块式”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包村干部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包村与分管工作无关,完全依靠村干部开展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纠纷没有好的处理办法,更不注重研究,一味“听吃听喝”。
2.副职干部各自为政。对包村出现的问题,与自己分管相关的工作耐心处理,和分管无关的工作往外推,而且副职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粘合”,工作中不能形成处理问题的合力。
3.处理问题治标不治本。包村干部遇到矛盾纠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愿深挖问题存在的根源,害怕出现更深层次矛盾,自己不能解决而“引火烧身”。
4. 只顾眼前不能兼顾长远。对有些工作的隐患心知肚明,但只是等到護林防火、夏季防汛、重大活动安保维稳等阶段性工作时才肯下力量包保,确保“一定时期内”不出问题。
三、乡镇“模块式”管理取得的成效
1.党的十九大精准扶贫学习教育以来,部分乡镇为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快速发展突显的社会矛盾,解决以往副职干部包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分乡镇党委综合分析情况,探索管理模式,合理配置人员,改进干部包村方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安排每名副职干部包1-2个村,负责处理包村日常问题;对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或涉及需要协调几名副职才能完成的工作,由乡镇党委政府授权给包村副职主持,涉及问题的分管领导干部和股所站长参加联席会议,共同协商后按组织原则形成处理意见;对联席会议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书记、乡镇长办公会研究后,再提交乡镇党委会或领导班子会议议定。副职都当“小乡长”,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模块式”管理,核心就是乡镇党委充分发挥副职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转变“负责传达精神、只管中心工作”的包村角色定位。明确包村干部的六项工作职责:一是村级班子建设,负责指导包村“两委”班子建设;二是领办事项,引领村民办理计生、民政等各类审批事项;三是阶段性工作,完成包村防火、防汛等工作;四是重点工作,完成拆迁征占、尾矿库管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作;五是企业服务与管理,协助企业协调解决与村、组的矛盾与纠纷,对驻村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等管理;六是信访稳定,负责包村矛盾化解工作,确保包扶村日常信访、重要时期信访稳定。“模块式”管理,要求副职干部对包村事务采取“保姆式”管理,把所包村当成一个只有1或2个村的“小乡”进行包保。包村干部既要紧盯村“两委”班子建设,又要协调跑办项目等大事、难事,使包村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在发展中成长,打造出一支敢于出击、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2.包村干部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密切了干群关系。“模块式”管理,“管”的是包村干部,“理”的是群众的事儿。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能等群众来,要靠干部主动走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化镇干部包村工作,把“连心桥”架在镇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为此,这些乡镇副职干部手中多了一本记录包村情况的民情工作日志,村民手中也多了一张方便群众办事的包村干部“连心卡”。包村干部用日志记录下群众提出的问题,积极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群众有事,不是直接跑到镇里敲敲这门、敲敲那门地“乱找一通”,而是通过“连心卡”上的电话先联系包村副职干部,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召开“联席会”集体研究解决。孛罗台镇安家峪村村民老高说:“原来有点事儿不知道找谁,现在好了,有事儿找包村干部一个电话就到村里来了,真是挺方便老百姓的。”改进了包村模式,干群关系持续升温,促进了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3.主要领导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谋大事、办大事。部分乡镇实行的“模块式”管理,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继续深化贫困村考核、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等精准扶贫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贫困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为精准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大力实施七项专项行动,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教育扶贫行动,确保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确保医疗救助缓解一批,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减轻其医疗负担,努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金融扶贫行动,拓宽扶贫投入渠道,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乡镇实行的“模块式”管理,实质是以处理矛盾、纠纷化解、寻求脱贫路子等问题为主线,强化乡镇领导班子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识,充分调动乡镇副职主动参与中心工作和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党政“一把手”则通过每半月听取一次包村副职的情况汇报,掌握全镇社情民意,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精力谋划全局,协调关系,集中处理大事难事。
总之,十九大精神培训学习以来,乡镇为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快速发展突显的社会矛盾,解决以往副职干部包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乡镇党委综合分析情况,探索管理模式,合理配置人员,改进干部包村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愉森.如何构建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型模式[J].管理观察,2012.12
[2]雷正超.乡镇公共管理浅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镇;“模块式”管理;实践与思考
一、乡镇“模块式”管理的意义
“模块式”管理,发挥了服务基层群众的工作推进作用,调处矛盾纠纷的缓冲化解作用,锻炼干部成长,对于解决乡镇工作中难点问题、复杂问题、阶段性任务重等诸多问题都很有益处。
1.“模块”成为倾听民意的“传感器”。“模块”是离村民距离最近的“小集体”,最能听到群众呼声和诉求。乡镇以“模块”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反应社情民意的渠道,并不断完善渠道的形式和机制,充分与村民进行互动,了解社情,掌握民意,进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利益诉求、采纳群众合理建议的新机制,推动乡镇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2.“模块”成为化解矛盾的“缓冲带”。乡镇处于行政体制的最底层,是各类社会矛盾的直接发生地和解决地。副职干部包村需构筑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要以村“两委”为核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实行村“两委”成员联系村民(居民)代表、党员联系群众、村民(居民)代表联系农户(居民)制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充分发挥“模块”管理作用,以协调会议形式解决包村疑难问题,充分发挥“模块”协调解决矛盾纠纷的缓冲作用。
3.“模块”成为干部成长的“孵化器”。副职干部在 “模块”工作舞台中,不断增长总揽全局能力,统筹摆布能力,稳步推进能力,紧紧牵住“牛鼻子”,充分施展个人才华,既知晓项目工作,又能够调处矛盾纠纷,还成了拆迁征占的“行家”,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全面提高,成了领导干部成长的“孵化器”。
二、乡镇“模块式”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包村干部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包村与分管工作无关,完全依靠村干部开展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纠纷没有好的处理办法,更不注重研究,一味“听吃听喝”。
2.副职干部各自为政。对包村出现的问题,与自己分管相关的工作耐心处理,和分管无关的工作往外推,而且副职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粘合”,工作中不能形成处理问题的合力。
3.处理问题治标不治本。包村干部遇到矛盾纠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愿深挖问题存在的根源,害怕出现更深层次矛盾,自己不能解决而“引火烧身”。
4. 只顾眼前不能兼顾长远。对有些工作的隐患心知肚明,但只是等到護林防火、夏季防汛、重大活动安保维稳等阶段性工作时才肯下力量包保,确保“一定时期内”不出问题。
三、乡镇“模块式”管理取得的成效
1.党的十九大精准扶贫学习教育以来,部分乡镇为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快速发展突显的社会矛盾,解决以往副职干部包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分乡镇党委综合分析情况,探索管理模式,合理配置人员,改进干部包村方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安排每名副职干部包1-2个村,负责处理包村日常问题;对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或涉及需要协调几名副职才能完成的工作,由乡镇党委政府授权给包村副职主持,涉及问题的分管领导干部和股所站长参加联席会议,共同协商后按组织原则形成处理意见;对联席会议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书记、乡镇长办公会研究后,再提交乡镇党委会或领导班子会议议定。副职都当“小乡长”,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模块式”管理,核心就是乡镇党委充分发挥副职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转变“负责传达精神、只管中心工作”的包村角色定位。明确包村干部的六项工作职责:一是村级班子建设,负责指导包村“两委”班子建设;二是领办事项,引领村民办理计生、民政等各类审批事项;三是阶段性工作,完成包村防火、防汛等工作;四是重点工作,完成拆迁征占、尾矿库管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作;五是企业服务与管理,协助企业协调解决与村、组的矛盾与纠纷,对驻村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等管理;六是信访稳定,负责包村矛盾化解工作,确保包扶村日常信访、重要时期信访稳定。“模块式”管理,要求副职干部对包村事务采取“保姆式”管理,把所包村当成一个只有1或2个村的“小乡”进行包保。包村干部既要紧盯村“两委”班子建设,又要协调跑办项目等大事、难事,使包村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在发展中成长,打造出一支敢于出击、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2.包村干部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密切了干群关系。“模块式”管理,“管”的是包村干部,“理”的是群众的事儿。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能等群众来,要靠干部主动走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化镇干部包村工作,把“连心桥”架在镇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为此,这些乡镇副职干部手中多了一本记录包村情况的民情工作日志,村民手中也多了一张方便群众办事的包村干部“连心卡”。包村干部用日志记录下群众提出的问题,积极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群众有事,不是直接跑到镇里敲敲这门、敲敲那门地“乱找一通”,而是通过“连心卡”上的电话先联系包村副职干部,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召开“联席会”集体研究解决。孛罗台镇安家峪村村民老高说:“原来有点事儿不知道找谁,现在好了,有事儿找包村干部一个电话就到村里来了,真是挺方便老百姓的。”改进了包村模式,干群关系持续升温,促进了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3.主要领导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谋大事、办大事。部分乡镇实行的“模块式”管理,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继续深化贫困村考核、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等精准扶贫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贫困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为精准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大力实施七项专项行动,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教育扶贫行动,确保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确保医疗救助缓解一批,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减轻其医疗负担,努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金融扶贫行动,拓宽扶贫投入渠道,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乡镇实行的“模块式”管理,实质是以处理矛盾、纠纷化解、寻求脱贫路子等问题为主线,强化乡镇领导班子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识,充分调动乡镇副职主动参与中心工作和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党政“一把手”则通过每半月听取一次包村副职的情况汇报,掌握全镇社情民意,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精力谋划全局,协调关系,集中处理大事难事。
总之,十九大精神培训学习以来,乡镇为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快速发展突显的社会矛盾,解决以往副职干部包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乡镇党委综合分析情况,探索管理模式,合理配置人员,改进干部包村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愉森.如何构建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型模式[J].管理观察,2012.12
[2]雷正超.乡镇公共管理浅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