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飞翔,那么怎么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创设教学情景
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问抢答”、“小组对抗竞赛”、“动手、动脑、动心”等活动,通过创设情景,巧妙构思,以新颖、出乎意料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让学生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望,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一内容时,我请同学们在作课前预习时,结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设计制作两种不同的图案:一种是轴对称的一个图形、另一种是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由于有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体验,同学们在讨论轴对称图形与两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这两种情况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拿着自己动手制作的两个图案进行比较,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一一找出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理解上产生“共鸣”的机会多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上来了,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热烈宽松,学生不仅有获取成功的快感,而且还会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二、进行自主学习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巧布某种卡壳,不仅能引起學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
三、联系现实生活
1.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有些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从而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适时动手操作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他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摆一摆,将3cm、4cm、5cm;3cm、3cm、5cm;3cm、2cm、5cm;3cm、1cm、5cm。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结果怎么样,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而我们农村小学规模小,每校只有一部电脑,就是让同学们操作,每节课也只能满足几位同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按教材规定的长度准备12根小稻草棒,作为学具带到课堂上,在部分同学已在电脑上拼摆一遍后,取得初步的感官上的认识,再让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摆一摆,看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三根小草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怎么样?接着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分组选出1人汇报本组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结果,同学们都兴趣很高,情绪十分高涨,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练习熟练了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又使同学们了解了整个操作过程,更使学生注意到了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否则就拼不成三角形,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好。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组织课堂争论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牢固。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有2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做取花(花在队伍的前方中间位置)游戏,比谁最先拿到这朵花。这位教师说:“对于这样的比赛,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个比赛不公平,排在中间的人肯定先拿到花。”;有的说:“那可不一定,万一站在边上的小朋友跑得快呢?”……但同学们都认为这个比赛不公平。教师紧接着说:“要使比赛公平,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好吗?”只过了一会儿,学生就设计出“让这一排小朋友站成圆形,花放在圆的中心”的比赛方案。这样做,不仅有机地渗透了圆心、半径、直径等知识,使学生获得了圆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才能做到教学“得法”。
一、创设教学情景
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问抢答”、“小组对抗竞赛”、“动手、动脑、动心”等活动,通过创设情景,巧妙构思,以新颖、出乎意料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让学生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望,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一内容时,我请同学们在作课前预习时,结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设计制作两种不同的图案:一种是轴对称的一个图形、另一种是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由于有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体验,同学们在讨论轴对称图形与两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这两种情况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拿着自己动手制作的两个图案进行比较,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一一找出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理解上产生“共鸣”的机会多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上来了,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热烈宽松,学生不仅有获取成功的快感,而且还会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二、进行自主学习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巧布某种卡壳,不仅能引起學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
三、联系现实生活
1.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有些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从而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适时动手操作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他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摆一摆,将3cm、4cm、5cm;3cm、3cm、5cm;3cm、2cm、5cm;3cm、1cm、5cm。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结果怎么样,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而我们农村小学规模小,每校只有一部电脑,就是让同学们操作,每节课也只能满足几位同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按教材规定的长度准备12根小稻草棒,作为学具带到课堂上,在部分同学已在电脑上拼摆一遍后,取得初步的感官上的认识,再让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摆一摆,看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三根小草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怎么样?接着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分组选出1人汇报本组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结果,同学们都兴趣很高,情绪十分高涨,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练习熟练了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又使同学们了解了整个操作过程,更使学生注意到了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否则就拼不成三角形,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好。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组织课堂争论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牢固。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有2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做取花(花在队伍的前方中间位置)游戏,比谁最先拿到这朵花。这位教师说:“对于这样的比赛,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个比赛不公平,排在中间的人肯定先拿到花。”;有的说:“那可不一定,万一站在边上的小朋友跑得快呢?”……但同学们都认为这个比赛不公平。教师紧接着说:“要使比赛公平,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好吗?”只过了一会儿,学生就设计出“让这一排小朋友站成圆形,花放在圆的中心”的比赛方案。这样做,不仅有机地渗透了圆心、半径、直径等知识,使学生获得了圆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才能做到教学“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