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职校“出口”通畅,但“出口”质量并不如意,主要表现在就业稳定性差、对口就业率低、薪资水平难以有效区分非技术人员等方面,这就要求中职校在高度关注教学质量的同时,切实转变惯有的就业安置方式,实现新的目标转向。
由推荐就业转向自主择业 中职校不应掌握学生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应切实“还权于生”,让学生做到“我的职业我作主”。学校应为中职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通过定期发布企业需求、人才招聘信息,使学生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的最新动态;通过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洽谈会、组织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应聘、将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发到相关人才网站等形式,为毕业生自由择业搭建“立交桥”。
由广谱安置转向对口就业 中职校不能只关注“就业率”,只满足于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而应着眼于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变“劳动就业”为“技能就业”,进而实现中职生“技能立身”的梦想。中职校可通过“定向委培”“冠名办班”“行业联办”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自己以后的工作单位或行业,从而进行相对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岗位成才奠定基础。
由异地安置转为立足本地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使命,中职校只有“把根留住”,避免“孔雀东南飞”,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才能为当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应有的人力资源储备。只有立足本地安置,才可能使专业设置紧贴当地产业结构,使课程教学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使培养目标紧贴职业岗位要求。
由一次安置转为“终身保修”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革新明显加快,知识周期明显缩短,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中职生在校期间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取之不尽”,终身学习成为时代的必然。中职校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心贴心”的服务,可以通过“召回”“上门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免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由直线安置转为缓冲安置 为了有效避免急剧角色变换所引起的心理混乱、本领恐慌,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建立职业“缓冲地带”更为现实而迫切。中职校应通过企业见习、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试就业”,使学生初步感受职业情景、体验操作工序、寻找职业认同;同时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产品工艺进课程、企业人员进课堂等多种途径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以校企的有效整合推动“学生—工人”的无痕转变。
实现目标转向不仅是中职校就业安置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更是中职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崔志钰 江苏省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
由推荐就业转向自主择业 中职校不应掌握学生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应切实“还权于生”,让学生做到“我的职业我作主”。学校应为中职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通过定期发布企业需求、人才招聘信息,使学生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的最新动态;通过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洽谈会、组织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应聘、将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发到相关人才网站等形式,为毕业生自由择业搭建“立交桥”。
由广谱安置转向对口就业 中职校不能只关注“就业率”,只满足于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而应着眼于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变“劳动就业”为“技能就业”,进而实现中职生“技能立身”的梦想。中职校可通过“定向委培”“冠名办班”“行业联办”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自己以后的工作单位或行业,从而进行相对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岗位成才奠定基础。
由异地安置转为立足本地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使命,中职校只有“把根留住”,避免“孔雀东南飞”,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才能为当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应有的人力资源储备。只有立足本地安置,才可能使专业设置紧贴当地产业结构,使课程教学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使培养目标紧贴职业岗位要求。
由一次安置转为“终身保修”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革新明显加快,知识周期明显缩短,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中职生在校期间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取之不尽”,终身学习成为时代的必然。中职校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心贴心”的服务,可以通过“召回”“上门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免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由直线安置转为缓冲安置 为了有效避免急剧角色变换所引起的心理混乱、本领恐慌,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建立职业“缓冲地带”更为现实而迫切。中职校应通过企业见习、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试就业”,使学生初步感受职业情景、体验操作工序、寻找职业认同;同时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产品工艺进课程、企业人员进课堂等多种途径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以校企的有效整合推动“学生—工人”的无痕转变。
实现目标转向不仅是中职校就业安置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更是中职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崔志钰 江苏省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