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记者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消息灵通、见多识广,他们可以伸张正义、针砭时弊;他们每天和奇闻逸事打交道,他们的工作富于挑战与传奇。他们的工作既是有趣的,又是很有意义的。从事这样的工作也会发生职业倦怠吗?曹茹新著的《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以大量的数据显示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确已经发生职业倦怠,其中重度职业倦怠者占一成以上。书中对新闻从业者发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剖析,对如何解决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也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一、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有什么特点
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那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书中第三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首先,女性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对电视采编人员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对报纸媒体的采编人员深度访谈的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在不断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到目前为止,男性从业者与女性从业者的比例仍然是2:1。特别是“女性很少进入媒介的高级管理层,担任媒体部主任一级的女性不到女新闻从业者的10%(男性的这个比例为20%),进入编委会或社委会的女性只占4%(男性为10%)。女性在获奖、评选先进方面的机会也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要在这个行业做出点成绩要比男性付出更多。从业界也了解到。很多女记者素养高、能力强,在工作上可以说不让须眉,但是,她们中的一些人,为了工作,没有时间谈恋爱,拖成了“老姑娘”;有的一再延迟生育,拖成高龄产妇,有的甚至不要孩子。该书对这一结果的公布与阐释,应该引起媒体特别是媒体管理者的重视。媒体管理者应该认真研究如何爱护好女性从业者的积极性、如何根据女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女性从业者的聪明才智等问题。
其次,不同级别的媒体从业者职业倦怠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中央级媒体倦怠程度最高,市级媒体次之,省级媒体倦怠程度最弱。这个结果基于对电视台采编人员的问卷调查。中央电视台虽然在电视行业居于龙头地位,但由于员工数量多。且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新闻人才,在人事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末位淘汰制”,员工内部的竞争压力、工作压力就很大。至于市级电视台从业者的职业倦怠为什么仅次于中央级电视台从业人员、高于省级电视台从业者,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许多市级电视台近些年来,发展缓慢,有的地方甚至有所萎缩,有政策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市级电视台的从业人员工作压力一般不大,但缺乏工作的成就感。调查及分析虽然限于电视媒体,但对其他媒体具有借鉴意义: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没有压力、没有成就感也可导致职业倦怠。
最后,不同地区的媒体从业者职业倦怠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全国可分为三种地区:较发达地区(如北京、江苏、浙江等)、一般地区(如河北、安徽等)和欠发达地区(如内蒙古、贵州等)。抽样调查发现,较发达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最高,欠发达地区媒体的从业人员次之,一般地区媒体从业人员倦怠水平最低。其原因也在于压力水平的差异。较发达地区往往媒体业比较发达,媒体的商业化程度也比较高,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从业人员的压力也相应较大;而欠发达地区和一般地区媒体不够发达,媒体间的竞争也相对较弱,从业人员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二、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压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书中的第四章基于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压力问卷调查,分析了导致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压力、压力源及压力源的形成。压力主要包括:一是与新闻工作的特点、条件及本人工作能力相关的工作性压力;二是与媒体组织管理相关的组织性压力;三是与媒体外部环境相关的社会性压力。那么这些压力的压力源是什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作者的结论是:缺乏回报、缺乏保障、缺乏自主、缺乏公平是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主要压力源;并认为“这些压力源的产生主要在于媒体”,也就是说媒体组织是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
媒体组织如何成为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新闻的专业水准和行业门槛的降低导致资质深或资质较深从业者的失落甚至失望,这就是“职龄越大压力越大”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媒体制度、媒体管理中的不合理因素和有待完善的一些细则让从业者感到缺乏公平、缺乏自主和缺乏回报。如,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重量轻质”,使得负责某些口的记者比较轻松地就能够达到较大的发稿量,而有些口的记者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无法做到“大量”发稿。而绩效又直接与收入挂钩,有些记者就不免感到不公。特别是电视行业实行多年的“制片人制”,由于制片人权力过大,有些制片人家长作风严重,一般记者编辑在工作中感到缺乏自主和公平。再次,传统媒体普遍面临新媒体和国外媒体的竞争压力。报纸的发行量在锐减,电视观众、广播听众也在流失,媒体的广告收入在逐年递减。媒体从业者不免对媒体的命运和个人前途担心、迷茫。我国媒体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还远未到位,又逢新媒体的强劲挑战,就我国媒体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媒体从业者所要承受的压力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新闻从业者发生职业倦怠,有个人的原因。如性格、工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也有组织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述),组织的原因是主要原因。对职业倦怠无论是干预还是预防。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形成互动,单纯从组织或个人人手都难以奏效。该书从组织与个人两个方面阐述了对职业倦怠进行干预与预防的策略和方法。所谓干预,是指对已经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进行恢复或治疗;所谓预防,是指对没有发生职业倦怠和已经从职业倦怠中恢复过来的个体实施介入,以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对职业倦怠的预防重于干预。书中引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者Maslach的观点说明预防的重要性:第一,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太大了,职业倦怠已经不是稀有之事:第二,职业倦怠一旦成为现实,个人和组织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身体受损、生活质量降低、生产率降低;第三,当职业倦怠发展成一个显著的问题时,有效干预的难度要比预防的难度大得多。
就从业者个人而言,要预防职业倦怠有三种策略。一是克服“喜新厌旧”心理。“喜新厌旧”是发生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之一,工作本身不可能常变常新,但个人要善于在工作中自己创造新的境界、发现新的乐趣。二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快乐是一种感觉,关键不在于环境如何,而在于如何看待围绕你的环境。每一个人必须用意志、用技巧避免创伤事件的伤害。保持心理健康地生活。三是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记者要不断学习,记者采访、写作都是学习提高的机会。记者长期从事某领域、某方面的报道,只要肯于学习、肯于钻研。都可以成为某些方面的资深人士甚至专家。就组织而言,首先,最根本的预防职业倦怠的策略是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体系:其次,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是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职业精神的培养;人性化的领导作风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关键。人性化领导作风的核心是“爱心”——领导对员工要有爱心。领导者不但要把事业看得比自己重,还要把人看得比事业重。要关爱每一个人,包括贡献大的和贡献小的。
应该让每一个从业者知道,即使职业倦怠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完全不需要自责,因为这不能说明自己是无能的,反而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言:越是优秀的员工越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也无需恐慌,因为只要经过自我调节或专业人员的帮助,一般都能走出职业倦怠。全书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一些访谈案例,介绍了许多个人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
媒体特别是媒体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媒体组织对职业倦怠的发生负有责任,对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不应该嫌弃或歧视,帮助他们摆脱职业倦怠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与经验,结合我国媒体实际,提出了诸多媒体干预职业倦怠的方法。相信对业界会有所启发。
《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是一部学术之作,作者首次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全书视野开阔,材料丰富新颖,既有作者自己的许多亲见亲闻,也不乏国内新闻从业者倦怠现象的鲜活案例,它为应对正在新闻行业蔓延的职业倦怠提供了既有理论依据又实用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