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永续传承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力,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课题。因此,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等特质,已成为我国当前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优秀传统文化 影响力 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积极弘扬,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力,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课题。
  积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经验
  中國有着几千年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同时,中国历来重视修史书,以达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目的。当前,我们尤其需要重视对以下几个方面的传承和借鉴。
  制度的设计与革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初步形成了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等基本制度,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历代王朝都会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如秦始皇的制度改革、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在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借鉴古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在制度改革的推进方面汲取古人的教训,使改革稳步向前推进。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历史过程中,君主具有最终决策权,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民主,听取朝臣的意见,同时,君主的言行同样也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在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上,中国历来重视管理系统整体作用的发挥,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并有相应的监督和审查机制。于今而言,我们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应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做到政策落地有声、踏石有印。
  吏治廉政建设。201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治吏是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选拔、任免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各级纪委的巡视制度。党的纪委干部和公检法干部首先要廉洁奉公,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学习古代御史言官秉公直言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在高压反腐的同时,坚决抵制“温和腐败”和“柔性腐败”,杜绝制度性腐败。
  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二者之间却存在诸多契合点,这也是二者能够有机结合的坚实基础。
  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契合。大同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颇为深远,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乐观期许与不懈追求,并且超越了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以及墨家的“兼爱”等思想,皆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契合之处,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式的认知与理解。
  “入世”“践履”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相契合。儒家思想向来提倡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讲究“践履”精神而反对空谈。明清实学的兴起就是以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为背景,转而提倡经世致用和实干精神。同样,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的观点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被认为是区别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是指“自为的实践”,即能够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的“入世”“践履”等思想充分结合起来,融合二者的有益成分,形成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民本思想与人民史观的理论相契合。民本思想由来已久,《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说,孟子有“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这些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确实蕴含了民主思想的要素,与人民史观具有某种契合性。如“民惟邦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而人民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为基础,从传统的民本思想中汲取有益成分,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知行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实践论的理论相契合。中国历来讲求知与行的统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内圣外王”即是显例。所谓“内圣”,就是自我修养,包括德行与才华。而“外王”则是展现“内圣”的外在途径与方式,即通过走上仕途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知行合一”的思想是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强调的是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提纲》中批评以往认识与实践的分裂时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知行合一”既可以作为道德哲学,用以修身立德,也可以作为治国理政中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等特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开放、包容的,并具有融合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和坚持文化创新的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俗文化而非宗教文化。宗教往往都有严格的教义,具有一定的文化排他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世俗文化,宗教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对外来文化一向持包容开明的态度,并使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繁荣,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主体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持有的开放和包容、吸收和创新等积极态度,不仅不会丧失自己的民族性和主体性,反而还增强了将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力量,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立德,推崇圣贤品格。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神。神是完美的、全能的,而人则是有缺陷的,因此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来克服自身缺点,达到以“圣贤”为理想的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恕”和“宽容”,同时也承认人的上升空间和不断进取的可能,即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与创新等特质是天然的基因优势,我们应当积极弘扬这些可贵的品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我们还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作者分别为华北理工大学社科部讲师;华北理工大学社科部教授)
  【注: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保持河北文化持续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HB15SH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②习近平:《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新华社,2013年4月20日。
  责编/王妍卓 刘芋艺 美编/宋扬
其他文献
为改善目前部队射击训练中,检靶误差对成绩影响较大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散布误差分析的改进射击成绩评定模型。针对现有的成绩评定模型,分析了预设的矩形概率散布的合理性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外延建设和内涵建设的综合体现。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更新理念,加强制度与管理文化
3月15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抵达日本羽田国际机场,对日本进行访问,开启为期四天的日韩中三国东亚之行。这是蒂勒森就任国务卿一职后的首次东亚之行,也是继国防部长马蒂斯访问韩日后,美国第二位内阁高官访问东亚。特别地,在朝鲜不断进行导弹试射、韩国政局剧烈震荡、萨德部署箭在弦上的背景下,作为“信使”的蒂勒森,其东亚三国之行更值得关注。  蒂勒森的东亚之行,显示出特朗普政府对东亚地区局势发展的强烈关注。维护美
通过对部分高校图书馆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阅读的情况,并就今后图书馆如何为大学生阅读提供服务提出了一些建议。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化的逐渐普及、互联网络影响的日益扩大,给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采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就新形势下如何促进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进行了思考.
构建科学的并具有较强适应性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矛盾,培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本科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本文从本科教学经验中对导师制的特点及导师与授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关系
论文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根据某型弹仓内弹筒实际运动轨迹和结构特征,建立了带有弹性撑紧装置的旋转弹链横向振动动力学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设计虚拟样机进行仿真计算。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以关爱“特殊需要学生”为出发点,
【摘要】从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协调来看,政府协调依然停留在非制度化阶段。虽然已经成立了一些具有协调性的组织,但是组织的性质只是停留在互相交流以及区域政府之间礼仪性往来上,缺少权威性的制度与法律约束。这也使得当京津冀地区产生一定的利益分歧时,就会致使京津冀区域之间产生一定的裂痕。因此,需要在经京津冀地区建立一个以制度为框架,以法律作为协调手段的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协调机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