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意识觉醒的双刃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l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俄国农奴制风雨飘摇的大变动时代,19世纪的俄国社会也以催枯拉朽之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列夫托尔斯泰以文人的敏锐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转型时期所带来的一幕幕悲剧,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栩栩如生的、有真实性的、有自主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解读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作品所深度揭示的一一女性意识觉醒的双重性。
  关键词:女性觉醒;双刃性;先进性
  作者简介:师琛博(1998.5-),女,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人,本科二年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一、女性意识觉醒的先决条件
  首先,安娜生活在一个条件很好的贵族家庭,尽管在和卡列宁婚姻生活中她并没有懂得什么叫做爱情,但优越的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仍然给她的精神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条件,例如文中几次描到到安娜读书的场景,不难得出结论无论她所读的书是否关于女性与爱情,但读书这一行为本身就让她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蒙昧女性的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意识的内涵。其次是与沃伦斯基的相遇,安娜虽为女主角,但她自从她与沃伦斯基相遇的那一刻她的所有幸福与痛苦便都与沃伦斯基牵扯着,沃伦斯基也自然成了安娜思想情感女性意识一天天变化的主导因素。最后却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娜自身的性格,她美丽智慧、生气勃勃、纯真坦诚、执着热情,这些都决定了当安娜意识到自己与沃伦斯基产生了珍贵的爱情之后她并没有像普遍虚伪的贵族上层一样过着欺骗与隐瞒的生活,而是勇敢提出追求爱情与幸福,让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这一刻迸发到极点。
  二、女性意识觉醒的先进性
  纵观全书,沃伦斯基像黑夜里的一团火,点燃了她原本的骨子里的生气,并让她的女性意识一步步觉醒。是这种意识让她勇敢追求并获得了自己的爱情,让她做到了“真我”,她勇敢地向卡列宁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她要自己的爱情诉求合情合理,见得天日,她要求获得女性在男权社会应有的权力与地位,她不愿再做封建契笼里表面光鲜靓丽实际千疮百孔的牺牲品。就这一点而言,安娜的思想觉醒度不仅超越了同一时代的其他女性,甚至也超越了很多男性。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进一步强烈,她不仅要反抗卡列宁,同时更要反抗当时充斥着蒙昧与虚伪的上流社会。于是她凭借自己一腔孤勇只身向上流社会宣战,并毫不避讳的承认并公开与沃伦斯基的恋情,施施然走进剧院。她抬起自己高傲的头颅向一切男权主义世界的虚伪、自私、不公、暴力机器发起女性的反抗,为我们后世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意义形象。
  三、女性意识觉醒之落后性
  波伏娃在她的著作中提过“抗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成经济上的定命,逐渐地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出这居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所以,当她摒弃了传统意义的性别角色后,就在男权社会中无法寻觅到自己的位置了。当她摆脱了符合男权社会的规范后,女性意识觉醒也戛然而止。首先,她从与卡列宁的畸形男权家庭中脱离出来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妄图以爱情去浇灌维护的下一个家庭。殊不知在这个新的家庭中她所依赖的沃伦斯基,依然只能给她一个男权家庭。她把全身心的日常寄托在沃伦斯基身上,要求沃伦斯基几乎二十四小时陪伴在自己身边,这些不仅仅源于安娜对于爱情的执着,更多的是因为她无所事事。当她与彼得堡的社交界决裂后,她没有继续发挥自己的独立意识利用自身的优势寻求新的出路,而是把全部情绪毫无保留的展露在沃伦斯基面前,像令人头疼的树藤一样将沃伦斯基越缠越紧,缠绕他,紧困他,吮吸他的全部。其次,是安娜除了精神上的独立之后没有再继续追寻其他方面的独立。譬如生活方面,经济方面,势力方面,社会地位方面…诚然,在这一层面我们并不能过多指摘,因为这并不仅仅是安娜自身的局限性,更是整个时代的局限性。然而,安娜女性意识觉醒的落后性最深刻的体现就在于她没有去思考愛情于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 她把爱情视为信仰,视为她在当时的男权社会生存下去的教命稻草,所以当爱情本身受到冲击时,她不知该像谁祈祷。不仅是安娜,古往今来,为争取爱情自主婚姻自主的经典作品形象不在少数。她们勇敢地向男权社会发出挑战,挑战父权,挑战夫权,但最终却是以悲剧收场。究其原因,还是没能走出爱情的困扰。
  开始我想把本文的论题定为论女性意识觉醒的双刃性,然而行笔越多揣摩越久越发现与其说是意识觉醒为安娜带来了幸福或是痛苦,更不如说的是女性意识觉醒同时具有的先进性与落后性的重性。因为凡在一一个时代的觉醒,就一定是有利的。与安娜截然不同,文章还巧妙地以略笔却深刻地刻画出了两个与安娜有着相似经历却有着完全不同命运境遇的女性。一个是培特西公爵夫人,她是支持安娜的行为一直为她提供便利的女性,可是自己却不能像安娜那样从束缚中走出来,只能在虚伪无爱的婚姻中私下做着婚外情的勾当; 另一个便是更为可怜的李迪雅公爵夫人,在与丈夫新婚不久之后便遭到了烦腻与嫌弃,开始了长达半生的相当于寡居的分居生活,用自己的一生幸福维护着有名无实的虚假的纸质婚姻。可以看出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先进性让安娜比她们幸福得多。同时,女性意识觉醒的落后性又没有让安娜完全走出困境,最终造成了悲剧。安娜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在这个依然男权主义残存依然浓重的时代,女性意识究竟如何才能完全觉醒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安娜·卡列尼娜[M].人民文学出版社, (俄)托尔斯泰著, 1981.
  [2]张仕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女性形象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1):52-53.
  [3]金亚娜.安娜·卡列尼娜人格魅力探源[J].俄罗斯文化评论,2006(00):226-248.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获奖小说《紫色》中讲述了女主人公西丽的成长历程——从忍受压迫到奋起反抗,从体认痛苦、不断超越到创造自己的事业,从实现个体人格到找到生存意义。这正契合了洛克的个体人格论之说。洛克个体人格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人格即人的价值即自由。其首要内容是抗争;实现个体人格需要体认痛苦,不断超越;个体人格的本质是抗争和创造。西丽用行动向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对于我们理
目的:通过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表达的影响和视神经的形态学变化,研究bFGF对大鼠损伤的视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项目号2015SJB5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作为黑人民族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斯,其一生创作了众多描述美国黑人社会生活的诗歌,讲述黑人民族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描写处于社会底层黑人女性的诗歌。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休斯在其4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以《雪国》等作品,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而塞登施帝克由二战中美军的情报军官,战后变身为日本文学的研究者、翻译者,他翻译的英译本《雪国》对川端的获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读《雪国》的文学特征。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塞登施帝克  作者简介:胡备,男,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摘 要:“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中比较积极的思想,它显示了人所拥有的权力,但任何自由都有边界和限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中,便体现了“自由选择”的不自由。这种悖论式的自由选择,不是为了自由而选择,而是为了选择而选择,具有强烈的被动性和偶然性。  关键词:逃离;自由选择;不自由;悖论;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等全球危机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似乎早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重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万物有灵且美》所描写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以及乡间风景的优美,更是引起广大读者的反思和向往。  关键词:生态;《万物有灵且美》;“诗意地栖居”  作者简介:高榕(1993-),女,汉族,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
摘 要:作者赫斯顿在她的前后期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和后期小说《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都运用了树的意象,其象征意义既是为了了解成长的主题也对于人物的刻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分析这两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个主要意象——梨树和桑树,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树的意象来象征女主人公对梦想与自我的追求。  关键词:树木;梨树;桑树;象征;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西方哲学的发展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福克纳作品中对时间的探讨即与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具有相关性.《喧哗与骚动》的真正主题是时间,作者以昆丁为喉舌逃避时间,以班吉
摘 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围绕一位老渔夫捕获大鱼,但最终大鱼却被鲨鱼吃掉,老人无果而归的故事,着力展现老人身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老人生活贫苦,但并不自卑,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命运带给老人种种磨难,但他接受命运,积极迎接挑战。本文试对老人的抗争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抗争精神;命运;硬汉精神  作者简介:马逸超(1996.1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
摘 要:济慈的长篇叙事诗《圣亚尼节前夕》以中世纪传说为题材,将圣洁的爱情放置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诗中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转换,在甜蜜与冰冷的鲜明对比中批判封建宗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关键词:《圣亚尼节前夕》;想象世界;现实世界;对比  作者简介:孙雯(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