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语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双语教学改革近十年来,重点高校凭借强大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等建设了很多优秀的双语示范课程,走在了双语教学改革的前列。而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教学型高校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步伐迟缓,明显滞后。在高校双语教学改革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地方教学型高校应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焦点。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语教学;改革
2001年,教育部提出加强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引进原版教材,提高师资水平。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就必须实施双语教学,适宜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比例要大于10%”,并希望各高校注重规划,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开展双语教学,继续扩大双语教学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学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此后,教育部又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共支持建设了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大多数重点高校在这一轮双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然而,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外语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使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教学型高校在这一轮改革中明显滞后。在高校双语教学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无疑将成为新一轮的焦点。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国语言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
对双语的理解,有些是望文生义的。比如,将双语理解为“汉语+英语”或“计算机语言+英语”等。这些理解是片面的,它抽去了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同时采用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讲授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多种语言交流能力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模式通常有三种:“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
二、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教学型高校大都位于非中心城市,是地方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外资企业进驻地方,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的人才,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功能是提高人类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丰富而具体的一面。首先,从观念上,双语教学中的外语教学不再仅仅为了掌握语言工具,而是与相应的思维基础、智能结构、文化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在视、听、说的开放语言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空间转换不但使学生在交流能力上有所收获,也使他们在更大的思维空间里领略了异域文化,进而实现了双语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并深化双语教学的有机互动。因此,双语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难点
1.双语教学师资数量短缺、质量不高
在推广双语教学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国家重点高校双语教学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地方教学型高校而言,这样的人才极为匮乏。以许昌学院为例,截至2009年10月,全校共有教职工1113人,虽然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已达550人,约占总人数的49.4%,但是有过一年以上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的教师不足30人,英语功底扎实的非英语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双语师资匮乏是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2.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课程设计困难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考试为指挥棒,重视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地方教学型高校招收的多是二本或三本层次的学生,其外语水平明显低于国家重点高校的学生,这也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双语授课的难度。
3.双语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教学评价不统一、不明晰
自2001年教育部开始提倡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迄今,国家重点高校已有不少专业课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成功培养了不少双语人才。但各高校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性质、授课形式、采用教材、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各不相同,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起步晚,经验不足,又没有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来指导,双语教学难以开展,更难以向规范、统一、明晰的方面发展。
四、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引导与激励
师资是双语教学的重要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选择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博士或硕士,聘请外教对他们集中培训,使这些教师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其次,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的博士或硕士,聘请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授对他们集中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的外语教师,进而从事双语教学。最后,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在双语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在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等。
2.选择适宜专业及课程作为试点开展双语教学
地方教学型高校应从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校专业长期发展的视角选择适宜专业作为双语教学试点。以许昌学院为例,可以考虑将经济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法政学院的法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本科专业、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方向和商务日语方向等作为双语教学试点专业。截至2010年,教育部已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地方教学型高校也可以此为契机,选择某些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试点,并支持建设一批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3.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引进优质教学资源
很多地方教学型高校都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这是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有利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地方教学型高校可以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前沿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原版教材引入国内,并将其融入国内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中,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进。通过合作办学,高校既盘活了双语教学资源,也加强了教育的国际化交流。比如,许昌学院每年都会选拔一批优秀教师赴加拿大接受短期培训,同时有数名外籍教师到校为学生授课。截至2010年,许昌学院共选派14名教师赴加拿大接受短期培训,另有14名外籍教师陆续到校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语师资紧张的局面。
双语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教学型高校必须坚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不动摇,突出双语教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从总体来看,地方教学型高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从服务地方经济和学校长期发展的视角制定双语教学改革规划,选择适宜专业或课程作为试点,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和激励,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韩乐,高文华.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认识与建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聂光军,岳文瑾.地方教学型高校如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试点[J].社会纵横,2009,(1).
责编:赵东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语教学;改革
2001年,教育部提出加强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引进原版教材,提高师资水平。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就必须实施双语教学,适宜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比例要大于10%”,并希望各高校注重规划,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开展双语教学,继续扩大双语教学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学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此后,教育部又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共支持建设了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大多数重点高校在这一轮双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然而,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外语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使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教学型高校在这一轮改革中明显滞后。在高校双语教学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无疑将成为新一轮的焦点。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国语言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
对双语的理解,有些是望文生义的。比如,将双语理解为“汉语+英语”或“计算机语言+英语”等。这些理解是片面的,它抽去了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同时采用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讲授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多种语言交流能力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模式通常有三种:“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
二、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教学型高校大都位于非中心城市,是地方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外资企业进驻地方,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的人才,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功能是提高人类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丰富而具体的一面。首先,从观念上,双语教学中的外语教学不再仅仅为了掌握语言工具,而是与相应的思维基础、智能结构、文化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在视、听、说的开放语言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空间转换不但使学生在交流能力上有所收获,也使他们在更大的思维空间里领略了异域文化,进而实现了双语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并深化双语教学的有机互动。因此,双语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难点
1.双语教学师资数量短缺、质量不高
在推广双语教学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国家重点高校双语教学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地方教学型高校而言,这样的人才极为匮乏。以许昌学院为例,截至2009年10月,全校共有教职工1113人,虽然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已达550人,约占总人数的49.4%,但是有过一年以上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的教师不足30人,英语功底扎实的非英语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双语师资匮乏是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2.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课程设计困难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考试为指挥棒,重视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地方教学型高校招收的多是二本或三本层次的学生,其外语水平明显低于国家重点高校的学生,这也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双语授课的难度。
3.双语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教学评价不统一、不明晰
自2001年教育部开始提倡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迄今,国家重点高校已有不少专业课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成功培养了不少双语人才。但各高校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性质、授课形式、采用教材、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各不相同,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起步晚,经验不足,又没有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来指导,双语教学难以开展,更难以向规范、统一、明晰的方面发展。
四、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引导与激励
师资是双语教学的重要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选择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博士或硕士,聘请外教对他们集中培训,使这些教师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其次,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的博士或硕士,聘请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授对他们集中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的外语教师,进而从事双语教学。最后,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在双语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在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等。
2.选择适宜专业及课程作为试点开展双语教学
地方教学型高校应从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校专业长期发展的视角选择适宜专业作为双语教学试点。以许昌学院为例,可以考虑将经济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法政学院的法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本科专业、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方向和商务日语方向等作为双语教学试点专业。截至2010年,教育部已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地方教学型高校也可以此为契机,选择某些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试点,并支持建设一批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3.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引进优质教学资源
很多地方教学型高校都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这是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有利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地方教学型高校可以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前沿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原版教材引入国内,并将其融入国内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中,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进。通过合作办学,高校既盘活了双语教学资源,也加强了教育的国际化交流。比如,许昌学院每年都会选拔一批优秀教师赴加拿大接受短期培训,同时有数名外籍教师到校为学生授课。截至2010年,许昌学院共选派14名教师赴加拿大接受短期培训,另有14名外籍教师陆续到校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语师资紧张的局面。
双语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教学型高校必须坚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不动摇,突出双语教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从总体来看,地方教学型高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从服务地方经济和学校长期发展的视角制定双语教学改革规划,选择适宜专业或课程作为试点,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和激励,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韩乐,高文华.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认识与建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聂光军,岳文瑾.地方教学型高校如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试点[J].社会纵横,2009,(1).
责编:赵东